《我可能錯了》不討厭別人的秘訣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先前曾寫了一篇文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自己閱讀,而不能仰賴別人說書?〉(文章連結),提到不同說書人會影響一個人對書籍的感受,這樣的情形在近日再度出現…
那天,看見一集 Podcast 節目,主題是聊《我可能錯了》,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了我的注意,但上網看了書籍簡介後,卻沒什麼立即下單的動力,於是這本書一直在「待買清單」欄位。在看到這本書的說書音頻後,我立馬插播收聽。
說書人是出版業的大佬,資歷非常深,主要範疇在商管書。我很喜歡聽他講商管書,無論的語調、音速及措辭內容,都很合我的頻率。在聽完他談《我可能錯了》,第一個感覺是:「還好沒買這本書。」
不是說書不好,而是感覺那不會是我會二刷的書。愛好閱讀的人就知道,等待我們閱讀的書太多了,在書架上未被翻閱的書也不少,隨著書債高築,在買書時就會特別理智。於是我到圖書館預約了這本書,雖然預約的人很多,但沒關係,總有一天等到它,眼下還有很多書可讀🤭
上週「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的最新主題是《我可能錯了》,當下我心想:「莫非是上天要我再重新認識這本書?」於是我聽了,然後下單了此書。
曾寶儀說,這是本她的摺頁讓書變成二倍厚的書。慣用貼標籤替代摺頁的我,書的邊緣則是貼滿了標籤,算是我書架上標籤張數排名前三的一本書。
書我還沒看完,但我迫不及待的想與大家分享其中的一段內容:
覺得別人很討厭,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會這樣。但它會耗掉大量精力。它的代價其高無比,也讓人精疲力竭。
如果我們想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我們太反彈,只有一個小秘訣:
學會喜歡他們本來他們本來的樣子。
人都擁有覺察胡扯的探測器。當有人沒有坦誠時,我們感覺得到。這會讓我們不安,進而心生防備。我們會變得沒那麼關心別人,也不太容易接近。反之亦然。
我們也能覺察到有人似乎在想:「嘿!你儘管保有自己的樣子,你就是你,這眞是太棒了。你不必是其他的樣子,我接受你所有的習慣、任性又反常的一面、古怪的行 徑。你就儘管在我的世界做自己。這裡有你容身的空間。」
想像一下,如果別人這樣對待你,會怎麼樣?你會自然而然變得更容易相處。透過接納彼此,讓彼此保有真我,我們會受益良多。如此一來,我們就給了彼此一個可以發揮自己所有優點與才能的機會,成為更美好的自己。
當我們能安心地在真我被人接受的感覺中時,就更容易體貼別人,也使得我們能更有同理心地與世界互動。
今早發現,之前付費訂閱的電子報,有些篇幅被發信者默默的偷天換日,用免費的電子報內容替換了原來的內容。當下的我覺得不悅,有一種自己的權益被冒犯的感覺,對於發信者其他的商品的宣傳,也直覺的厭惡。
然後我很快地覺察的這樣的情緒,連結到上述提到的書摘內容,負面情緒就不見了,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學習本來他們本來的樣子,與你分享~~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會員
45內容數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無論你的身份是什麼,總有覺得不得已的時侯。那麼,要如何降低這些不得已時刻發生的機率呢?掌握情緒、思考、金錢、效能…等各面向,拿回主導權,你我都能更愜意的做自己的主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闆娘Summ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生大事》看似以殯葬業與死亡為主軸,實則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劇裡武小文與外婆午睡,她醒了,外婆卻再也醒不來;病故小女孩的父親懊悔平時忙於工作疏於陪伴關懷;熙熙的先生酒駕車禍、面目全非的當場死亡;莫大姐一通電話道上莫老爺辭世的惡耗…這些都是在陳述人生無常、愛要及時的橋段。
那一年春天,母親確診淋巴癌末期,餘命預估一年。我向公司提出請降職級的要求,放棄勞健保及主管的津貼與福利,如此一來行程不用被大小會議或課程活動所束縛,時間安排上更自主。 前輩跟我說:「世上得癌症的人那麼多,又不是只有妳媽得癌症,幹嘛搞得像是世界末日一般,連工作都不顧。」與這位前輩的互動過程中,我從他各
薩古魯的智慧總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欣喜感,他對於「責任」的解釋,完全顛覆了我的責任的刻板印象。 過去對「責任」的刻板印象,這詞典裡對責任的定義:應盡義務、分內之事,包含了法律責任與道德責任。尤其是道德責任,因為沒有既定的標準,感覺就是非常沈重的負擔。
過去,我們單方面的透過書本來獲得知識,現在則是透過網路來獲取知識,閱讀的媒介由書本移轉到裝置上,遇到不懂的,不是求教於 Google 大神,就是在網路社群中提問,因此還衍生出「萬事問臉書」的口號…
你有冥想的習慣嗎? 《創造人生奇蹟的100日冥想書寫》作者說: 靜靜坐著閉上雙眼,靜止不動,這並不是冥想。冥想是指一種清醒的精神狀態。換句話說,無論你身在何處、和誰在一起或做任何事時,只要當下是保持精神清醒的狀態就算是冥想了。
越是接近年關,你的離職是否也隨之蠢蠢欲動了呢? 根據統計,農曆春節後是離職高峰期,許多有職場異動念頭的人,都會等領完年終獎金後再遞出辭呈。 現在的職場生態已不是過去一家企業就能從一而終的狀態,離職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無論你對現況滿足與否,比起何時該離職、該不該離職,更要做好的,是隨時都可以離職的
《人生大事》看似以殯葬業與死亡為主軸,實則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劇裡武小文與外婆午睡,她醒了,外婆卻再也醒不來;病故小女孩的父親懊悔平時忙於工作疏於陪伴關懷;熙熙的先生酒駕車禍、面目全非的當場死亡;莫大姐一通電話道上莫老爺辭世的惡耗…這些都是在陳述人生無常、愛要及時的橋段。
那一年春天,母親確診淋巴癌末期,餘命預估一年。我向公司提出請降職級的要求,放棄勞健保及主管的津貼與福利,如此一來行程不用被大小會議或課程活動所束縛,時間安排上更自主。 前輩跟我說:「世上得癌症的人那麼多,又不是只有妳媽得癌症,幹嘛搞得像是世界末日一般,連工作都不顧。」與這位前輩的互動過程中,我從他各
薩古魯的智慧總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欣喜感,他對於「責任」的解釋,完全顛覆了我的責任的刻板印象。 過去對「責任」的刻板印象,這詞典裡對責任的定義:應盡義務、分內之事,包含了法律責任與道德責任。尤其是道德責任,因為沒有既定的標準,感覺就是非常沈重的負擔。
過去,我們單方面的透過書本來獲得知識,現在則是透過網路來獲取知識,閱讀的媒介由書本移轉到裝置上,遇到不懂的,不是求教於 Google 大神,就是在網路社群中提問,因此還衍生出「萬事問臉書」的口號…
你有冥想的習慣嗎? 《創造人生奇蹟的100日冥想書寫》作者說: 靜靜坐著閉上雙眼,靜止不動,這並不是冥想。冥想是指一種清醒的精神狀態。換句話說,無論你身在何處、和誰在一起或做任何事時,只要當下是保持精神清醒的狀態就算是冥想了。
越是接近年關,你的離職是否也隨之蠢蠢欲動了呢? 根據統計,農曆春節後是離職高峰期,許多有職場異動念頭的人,都會等領完年終獎金後再遞出辭呈。 現在的職場生態已不是過去一家企業就能從一而終的狀態,離職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無論你對現況滿足與否,比起何時該離職、該不該離職,更要做好的,是隨時都可以離職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作者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Thumbnail
煩惱障眼雖不見,我可能錯了(象山慶’23.8.16)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詩多被詮釋為「往前不見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求才的明君。只有那天地的悠遠,止不住悲傷的熱淚。」[1]似乎是懷才不遇的寂寞(自憐)與憤世(自傲)。若抽除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再來就是作者提到:確認緊握住成拳頭,以及鬆開手掌的感覺。握緊拳頭,表示再也無法有容納其他事物進入的空間,等於是自己綁住自己的意思。只有鬆開手掌,才有可能讓新的事物進入。關於這一點,月光的體悟是,有時因故趕不上車時,就會告訴自己,坐下一班車會更好,可能會有不同的體驗發生。當然,錯過或放
Thumbnail
在閱讀:我可能錯了這本書的過程裡,發現時間流經的速度變慢了。很容易就陷入不斷的催促自己趕快學習!不然就趕不上別人的迷思,認為別人時時刻刻都在進步,自己的看書及吸收知識的速度卻是慢到不行,這樣是不是很快就要被時代潮流所淘汰了?總是抱著許多的不安,來閱讀著書籍,就是想要讓自己更強,更快跟上時代腳步。但是
Thumbnail
從現在開始,指引我方向的星光,就是成為可以與自己更自在相處的人、一個更欣然做自己的人、一個不會總是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有一天,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我可能錯了》是今年目前為止最推薦的書,是一本當內心焦慮不安、對生活迷惘時會想拿出來翻閱的書,是一本回歸自我的書。這位正值人生巔峰、人人稱羨的年輕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書籍簡介: 26歲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在森林寺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對我來說像是個巨大的魔咒和恐懼,多麼可怕。如果我真的錯了怎麼辦?如果我所想的和我所信任的,錯了怎麼辦?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單單看著書名:「我可能錯了」,原本有些緊繃、僵直的身心似乎就稍稍放鬆了一點。而想要被認可,想要證明自己的想法,似乎就不再那麼容易將自己束縛住了。我的觀點可能不是唯一正解的想法,應該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人際紛爭和衝突吧?單單願意試著去接受、去包容不
「在你需要知道時,你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 . 該書於2020年甫出版就造成轟動,並迅速成為排行榜的冠軍,連續三年榮獲瑞典的圖書大獎,已售出29國版權。(見博客來該書的簡介) 作者一生可分成三個階段,26歲前是事業有成的經濟學家,但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卻選擇聽從內在的指引,拋下一
Thumbnail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作者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Thumbnail
煩惱障眼雖不見,我可能錯了(象山慶’23.8.16)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詩多被詮釋為「往前不見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求才的明君。只有那天地的悠遠,止不住悲傷的熱淚。」[1]似乎是懷才不遇的寂寞(自憐)與憤世(自傲)。若抽除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再來就是作者提到:確認緊握住成拳頭,以及鬆開手掌的感覺。握緊拳頭,表示再也無法有容納其他事物進入的空間,等於是自己綁住自己的意思。只有鬆開手掌,才有可能讓新的事物進入。關於這一點,月光的體悟是,有時因故趕不上車時,就會告訴自己,坐下一班車會更好,可能會有不同的體驗發生。當然,錯過或放
Thumbnail
在閱讀:我可能錯了這本書的過程裡,發現時間流經的速度變慢了。很容易就陷入不斷的催促自己趕快學習!不然就趕不上別人的迷思,認為別人時時刻刻都在進步,自己的看書及吸收知識的速度卻是慢到不行,這樣是不是很快就要被時代潮流所淘汰了?總是抱著許多的不安,來閱讀著書籍,就是想要讓自己更強,更快跟上時代腳步。但是
Thumbnail
從現在開始,指引我方向的星光,就是成為可以與自己更自在相處的人、一個更欣然做自己的人、一個不會總是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有一天,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我可能錯了》是今年目前為止最推薦的書,是一本當內心焦慮不安、對生活迷惘時會想拿出來翻閱的書,是一本回歸自我的書。這位正值人生巔峰、人人稱羨的年輕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書籍簡介: 26歲事業有成的比約恩,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在森林寺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對我來說像是個巨大的魔咒和恐懼,多麼可怕。如果我真的錯了怎麼辦?如果我所想的和我所信任的,錯了怎麼辦?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單單看著書名:「我可能錯了」,原本有些緊繃、僵直的身心似乎就稍稍放鬆了一點。而想要被認可,想要證明自己的想法,似乎就不再那麼容易將自己束縛住了。我的觀點可能不是唯一正解的想法,應該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人際紛爭和衝突吧?單單願意試著去接受、去包容不
「在你需要知道時,你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 . 該書於2020年甫出版就造成轟動,並迅速成為排行榜的冠軍,連續三年榮獲瑞典的圖書大獎,已售出29國版權。(見博客來該書的簡介) 作者一生可分成三個階段,26歲前是事業有成的經濟學家,但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卻選擇聽從內在的指引,拋下一
Thumbnail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