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兒童繪本】蝸牛美美想獨處

圖片來源:金石堂

圖片來源:金石堂


網路上不時會看到一些媽媽向網友求助:「我的孩子都不喜歡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到底該怎麼辦呢?」


當我們看到這個問題而亟欲協助這位媽媽找出解方的同時,是否能轉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才是好玩?難道自己一個人自得其樂不行嗎?」


或許你已經看出問題所在,意即我們總是被既定的思維框架所設限,在過去的教育總是不斷教導我們必須要在團體中展現出合群的精神,並且充分地融入群體才能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否則就會被視為「叛逆」或「孤僻」的存在。


《蝸牛美美想獨處》繪本描述的便是一種想獨處的心情,也凸顯了當我們想獨處的時候,時常會需要面對他人的質疑而感到困擾,其實「獨處」本身並不代表不滿於現狀,而是能以放鬆的心情去享受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而不被打擾。


在繪本中可以看到蝸牛美美一直到處尋找可以獨處的地方,無奈所到之處都會留下痕跡而被輕易找到,甚至還不小心對發現他的好朋友發脾氣,直到在一處靜謐的原野發現好朋友也正在享受獨處,這才發現自己並不需要因為想要「獨處」而有所愧疚,反而還能偶爾與好朋友相伴卻不相絆地享受獨處的時光。


事實上,「獨處」與「孤單」的概念截然不同,「獨處」指的是一個人的狀態,而「孤單」則是心理上缺乏與人交流的主觀感受,更進一步來說,「獨處」具有主動性與自主性,而「孤單」則是偏向自憐的心理狀態。


我們可以試著思考一下,為什麼當寫功課或處理公事的時候,我們可以被允許獨處,但從事其他休閒娛樂或純粹想讓腦袋淨空而選擇獨處的時候就容易被解讀為「心情不佳」或「孤單」?


關於普羅大眾對於「獨處」的印象可以從「獨居老人」身上窺知一二,每每社會新聞報導獨居老人「孤獨死」的時候總會塑造出一股淒涼的氛圍,但根據日本作家森博嗣於《孤獨的價值》一書中提到逝者也許在臨死之際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我們怎能因為當下的情況是一個人的狀態便暗自揣想他人很「孤單」呢?


既然「獨處」理應是正面積極的象徵,那為何會在許多人心中留下負面的刻板印象呢?我認為原因出自於獨處的時候會遇到幾種內心的挑戰,例如感到孤單無助、焦慮不安、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等因素,而此時我們應該去直面問題,並且探索會形成這些因素的原因,可能源自於原生家庭從小不斷提醒我們不要耍孤僻,否則很可能會不被他人所喜歡,結果反而讓我們投入了太多時間與人交流,錯失了靜下心來聆聽自己內心的機會。


或許我們從現在開始學習與自己獨處,以下是我個人獨處的經驗。

  1. 一個人吃飯
  2. 一個人逛街
  3. 一個人散步
  4. 一個人看電影
  5. 一個人運動
  6. 一個人購物
  7. 一個人閱讀
  8. 一個人出遊
  9. 一個人看醫生
  10. 一個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過去,當我跟朋友訴說自己很享受獨處的時候,總是會聽到一個人做這些事很奇怪或很無聊的說法,但我認為「獨處」其實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自由,在不需要顧慮他人的想法與時間配合之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充電的效果,亦能在下一次穿梭人群時以最好的姿態展現自我。


當然,每個人需要「獨處」的時間不同,也不一定非得要「獨處」才能得到健康的身心,但至少我們要先能學會不排斥「獨處」,並且在「獨處」的時候能保持穩定的情緒,而練習獨處的過程務必要時時覺察自己的內心,不要過度躁進及苛求自己,若暫時做不到「獨處」也無所謂,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再來進行會順利得多。


無論你是需要「獨處」或是容易感到「孤單」,都千萬別壓抑不舒服的情緒,一定要適時表達才能讓周圍的人理解,就如同繪本中的蝸牛美美學會在每次想獨處的時候告訴媽媽,如此一來便不會造成他人的恐慌而急欲尋找消失的自己,而我們也應該學會尊重他人想獨處的意願才是體貼的表現。


願我們能在人群與獨處間切換自如,在獨處的時候享受呵護自己的感覺,在與人情感連結的時候享受溫暖的歸屬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