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呢喃韓國影集《Yonder 욘더》(2022)

    「請問,你是相信能看得見的事物?還是相信能想像得到的事物?」


      整體架構和步調有點偏向北歐與好萊塢的結合體。
      色澤清爽乾淨,字體簡單明確,人物情感沉重內斂。

      數千年來,人類將死亡交在宗教手上。但,不能轉交到科學手上嗎?
      生命的定義是什麼?
      靈魂的定義是什麼?
      存在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是藉由記憶來認知自己的存在嗎?
      還是藉由記憶來認知他人的存在?

      一邊看,一邊想到瑞典的《Aniara》 (2018)

      在眾人極度迷惘和失去方向的同時,記憶的慰藉就成為了一種必要的存在。
      但慰藉的本身,在獲得之時,卻因沉迷而失去現實與自我。
      活在「過去」,是對的嗎?
      沉浸在「美好」的回憶,是錯的嗎?
      我們對未來的恐懼和失望,以及無法抗拒的沉重,是一定要面對的嗎?
      我們自己打造出來的「天堂」,是天堂嗎?
      存在,是真實的嗎?

      我們想要前往的「未來」,同時也是我們的「過去」。


      對於夫妻或情侶之間的「情」,我個人本質認知是距離很遠又生疏 (汗
      對於媒體世間去營造的「家庭」與「愛情」,也是同等生疏。
      所謂的美好、兩人、共築,於我只有大量行銷與洗腦文宣的意識型態的存在感。
      所以這部片本身想營造或打造的夫妻之情,並不在我認知範圍內,也並不是目標族群或足以掀起悸動。
      反倒會好奇,對此有嚮往的人,這個拍攝方式是否能帶來深層感受。


      非常喜歡這位導演的作品。
      他在之前架構出的同儕之情、親子之情、師徒之情,都非常深刻和進行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思。
      這部作品一如以往,鏡頭非常平穩又收斂。但在夫妻之情上,卻略可惜只展現出眾人價值觀的美好,少了以往的批判。過於美好又單一的天花板,反而令人 (我) 感到惋惜。

      同時也會好奇,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在台灣,人們會趨之若鶩嗎?
      在台灣,以文化性來說具有明確的「死後世界」的想像 (或實際存在),民間信仰 (或宗教加持) 已經建構出想像等於確實的力量,那我們還需要Yonder嗎?
      我們會需要用科學去架構新的「天堂」嗎?


      如果死後的世界和現在一樣,意義何在?
      如果死後的世界和現在一樣,但沒有時間流逝,沒有死亡恐懼,持續永存,意義何在?
      我們想追求的,並未超越「想像」;我們想像的,並未超越「我們」。
      在這樣的死後世界,我們依然是我們,只是被困在我們以為的「美好」。
      所以,意義何在?


      無法不想到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的《童年末日 Childhood's End》。
      超越Wonder,Yonder,並不會是終點。Beyond,才是。

      無法不想到五十嵐大介的《魔女》。
      從房間走到客廳,並不是知曉一切。你,依然在屋子裡。


      《Yonder》另一件很有趣的事是集眾人回憶的天堂。
      但眾人的「好」有千百種,所謂的美好是個人 (小我) 的想像,所以集眾的全體世界,真的會是美好的嗎?
      (似乎在宗教上有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你的「靈魂」必須經過無論是解脫或是磨練,不然就是回到純淨狀態。所以「大家」一起,是「篩選」過的,不會有現世的問題。)

      同時想到《心靈判官 PSYCHO-PASS》,集眾邪惡之力的另一種「天堂」。

      而整部劇最溫柔的部分,不是天堂,是裡面的角色都擁有絕對自我意識的選擇權。
      非常喜歡結局是出於女主角的意識,也很喜歡男主角的尊重。
      「你不感覺到愧對於我,我就不會愧對於你。」
      「我不感到愧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