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和平樂章:穿越國界的音樂治癒之旅 -Crescendo

Crescendo (樂譜記號 cresc.) 是音樂術語的「漸強」,完美呼應電影主題,這片名取得妙極了!相較之下,中文片名《交響狂人》就顯得走味許多,乍聽還以為是阿瑪迪斯復刻呢。

位處大洲邊陲一個離岸獨立的小島,台灣人較難體會國境相連的好處及其可能帶來的問題。隆隆炮火、瓦礫堆、難民……是新聞中遙遠國度的片刻畫面,自羅馬帝國驅逐猶太人種下土地紛爭的種子以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就像兩條被緊密纏繞在一起的生命共同體,數不清的國仇家恨早已根深蒂固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心底。都說「音樂是最好的溝通語言」,但真有可能乘著音樂的翅膀跨越國界的藩籬嗎?

自2023年10月爆發至今仍未平息的以哈戰爭似乎提供了悲觀的答案,然而現實往往出人意料,這齣艱難的故事竟是真人真事改編!?而且為求真實,導演還大膽起用以色列和阿拉伯青年演員共同演出!


「畫面左側踢入一顆球、對街驢拉車緩緩走進,一個轉彎,帶入街角默默坐著一個拄拐杖老人,這時琴聲流入,鏡頭上搖,停留在一扇鐵窗前,似乎找到了聲音的來源。」非常喜歡電影開頭這個一鏡到底的畫面,塵土道路與磚砌矮樓,就算不熟悉的觀眾也能在短短幾秒內對當地環境烙下初步印象。音樂不停歇,下一幕卻銜接現代化高樓,鏡頭穿越花園陽台往內進屋,在一塵不染、鋪著寬廣木地板的高級住宅內穿梭。同樣的樂音,來自極為不同的家庭,

伴著窗外的爆炸聲響、人群呼喊、警鈴大作,我們很能同感Layla (Sabrina Amali飾)的焦躁與無處可發的憤怒。在這樣的動盪中,藝術顯得夢幻而遙不可及,但即使環境再惡劣、家人再反對,她從未停下自主練習的步伐。同村莊的婚禮樂手對兒子同樣懷著遠大的夢想,傾全力支持年少即嶄露絕佳音樂天賦的Omar (Mehdi Meskar飾),「就算樂團裡有猶太人又怎樣?」這位父親的愛與期許早已超越種族。


Don’t talk politics, we are here for music.

兩國間互擲飛彈,平民無從置喙,然而體現在生活中的種種不便、不安與不合理待遇,卻是難以忍受的日常。螻蟻般提心吊膽度日外,還被嚴格限制出入境,檢查哨內持著槍的以色列人高高在上百般刁難,日積月累的憤怒匯聚為眼底的怒火;然而,以色列人也有滿腹苦水,巴勒斯坦激進組織突襲式的恐攻,是潛伏心頭的最大恐懼,非得高壓提防、必要時噬血的反擊。這樣恨之入骨的兩端,稍有不慎,都可能觸動敏感神經。「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乍聽下很理想,但真有可能嗎?

可能的話,指揮家大叔的白頭髮就不會長那麼多根了(笑)。身為二戰後淪為過街老鼠的德國後裔,盡一生努力試圖撕除「納粹之子」標籤的Eduard Sporck (Peter Simonischek飾),對於不同種族間的相互敵視深有體會,這使他成為一名人權主義者,穩重、和緩地一步步帶領這群一言不合就動手的幼幼班學生,藉著一連串心理治療的團體活動(大師根本音樂界卡內基!),試圖冰釋兩座堅不可摧的活火山。音樂本身極具藝術治療效果,再加上義大利鄉間遼闊、優美的自然景致,我們看到時時緊繃著的弦鬆緩了、眼中開始看見彼此、對話發生了。


從「阿拉伯人不配和平!」到「以色列人若不能保家衛國,何來尊重?」、從「猶太人滾出去!」到「我們因為沒有自己的國家,無法享有同等權利,人生處處碰壁,這讓我很受傷。」

電影盡可能呈現各種不同的聲音,不論是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或是不願穿上制服這類意識形態的選邊站,漸強到不同政治立場的相互叫囂。最後,溫柔地歸於家族故事分享,沉澱下來後,更進一步將這團複雜難解的百年恩怨推向新視界:

國家衝突下,人民注定互相仇視嗎?

會不會其實每個人都握有選擇的鑰匙,只要你願意開啟改變的可能?

(這時樂團正巧妙排練著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


千萬別再把問題丟給下一代,和平是你們這世代責無旁貸的任務。

結局略微煽情,但這類題材的結局若非開放性、非無語問蒼天,而是積極尋求正面改變,似乎就得來個賺人熱淚的大高潮。這時候,天真無邪的無害角色就得小心性命不保了!編劇殘忍地下刀(再一次提醒語言不通可能引發可怕災難),儘管刀刀見血,卻藉著未被世俗污染的天使口中,說出人與人之間,卸除所有武裝與成見後,最動人的詩句:

We love each other.
Love makes us strong.
Hate makes you weak.
Maybe there is a better time than this, but we want it now.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這位高大魁武、如熊般可靠的角色,原型其實是世界知名的猶太裔鋼琴家、指揮家——Daniel Barenboim。在以色列,對於曾發表反猶思想的德國作曲家「華格納」存在著禁演的潛規則。然而,Barenboim卻在某場音樂會演出中,直球詢問現場觀眾是否同意演出華格納優美的作品:「我尊重在場的各位對華格納的看法,然而能夠為願意聆聽其作品的人演奏,反而是民主的。」儘管爭議不斷,卻依舊堅定信念,充分展現其勇於衝撞的叛逆一面,也只有這樣的勇敢,才能率領跨族群的樂團前進加薩走廊吧。

P.s. 不解最終曲選擇《波麗露》(Boléro) 的原因,知道的人請留言告訴我🙏

P.p.s. 上文提到的英文台詞,為英語初級生我英聽之結果,如有錯誤請包涵。


Director|Dror Zahavi
Writers|Alice Brauner, Artur Brauner, Stephen Glantz
Music|Martin Stock
Running time|102 minutes
Country|Germany, 2019
Languages|German, English, Arabic, Hebrew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

好的內容需要投注加倍的時間和精力,蘿蔔存活無法只靠陽光空氣水💦

邀請你認養一畝蘿蔔田,支持蘿蔔在創作之路成長茁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生菜小班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