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2013
意念
日期:12/4
地點:Lukla(2805m) ,Chheplung(2000m), Phakding(2610m)
山徑上,有著來往絡繹不絕的挑伕,遠征回程的各國山友。
兩千多公尺的高度,是我仍熟悉的地方。
一路上還有遠遠的傳來的鈴噹聲,是由牛隊,馬隊或是驢隊組成的隊伍。
牛不是犛牛,Lali說是Zobki。犛牛要過了Namche才會出現。
每條牛,每匹馬,每頭驢,身上一定會掛著一個鈴噹,鈴噹有大有小。
而鈴噹的吊帶,花樣各有不同,還有的像是新車一樣會配帶上一朵大花。
這些鈴噹聲,有的低沈,有的高亢;在山谷中迴盪的聲音,一直讓我覺得這鈴噹聲有種穩定心神的作用。
Lali說,不同的動物,用不同的鈴聲來區分,我曾仔細的去聽,但並無法分辨出有何不同。
這些牛,馬,驢組成的隊伍,搭配著鈴噹聲的律動,頗有詩意;但在現實生活中,牠們是在山區的運輸工具,負載著所有的補給工作。
按照隊伍動物的數目,而帶隊的牧人,少則一人,多則二至三人。
如只有一個牧人的隊伍,牧人多半在隊伍的最後,動物們自己會控制速度並知道方向;長途跋涉加上負重,總會有些馬匹或牛隻會想偷懶。而牧人們則不客氣的去處理這樣子的情形;用石頭丟,用腳踹,用鞭子抽,用棍子打,口中斥喝著。
一點也不客氣的對待這些辛苦的牛群,馬群。
每每看到這一幕,總覺得不忍心,不知道那些保育人士看了這一暮會有何感想?
龐大的隊伍,時時會造成山徑上的塞車,或是後牛撞前牛的小小事故。
牛群和馬群都有靈性,會主動的讓路,或等人,也會自己找機會吃吃路邊的草,或是在過溪時,喝口水。
只是雖說如此,在與他們會車時仍要注意,交錯而過時,會有死角;有次在等牠們過吊橋前,我差點被擠到旁邊的土堆下。
我們也注意到,隊伍中比較有狀況的,例如年紀大的,走較慢的,或偷懶的通常都會被安排在隊伍的最後。
有次我們跟在一個馬隊的後頭,最後一匹馬,還老是放屁,馬隊數量龐大無法超車,而我們也就只能跟在馬屁中前進了。
中餐後大約三點開始走,在山谷中的山徑上,透過吊橋的連接,時而左,時而右,山谷中的溪流聲也時大時小的陪伴著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山裏,慢慢的定下心來,專心的走路,預計要兩個小時走到晚上住宿的地方。
我在不知不覺的意念中,我們走到了Phak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