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 馬德放克 】—放克瘋 Funkadelic 的解放宣:《 Let's Take It to the Stage 》

專輯封面

專輯封面

【前言】

有些音樂能夠鼓舞人心,進而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從 1975 年到 1978 年,放克運動永遠改變了流行音樂的格局,在這四年高峰期間內,Parliament 和 Funkadelic 的眾多成員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來回交換靈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來彰顯黑人意識。

他們在 1974 年發行的專輯《 Standing on the Verge of Getting It On 》向所有聽眾宣告這場運動即將到來,所有人都應該聆聽 Funkadelic 的音樂。而次年又發行了令人驚嘆的續作《 Let's Take It to the Stage 》。

從 1970 年的迷幻放克搖滾開始不斷完善自己的音樂風格,雖然結構上變得更加嚴謹,但仍保留著自由的開放態度。在這張專輯中,他們在風格之間取得了恰當的平衡,並且與前兩張專輯相比,整體聽感更加平易近人,也更能體現喬治·柯林頓(George Clinton)這位樂團領袖的遠見卓識與幽默感。

因此,這張專輯一部分是邀請,一部分是挑戰,還有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承諾,三個部分都各別象徵了樂團的轉折點,將 Funkadelic 迄今為止所有不同的方面:綿密酥麻的吉他、華麗的迷幻音樂裝飾、淫穢的性暗示歌詞和骯髒的放克節奏,以簡潔有力的方式融合到了歌曲中,他們承諾會用優質的歌曲 "好好對待你的耳朵"。



放克瘋 Funkadelic


【錄製背景】

專輯於 1975 年 4 月發行,在樂團龐雜的音樂風格中融入了搖滾、靈魂樂、放克,以及樂團領袖喬治·柯林頓(George Clinton)認為可以編織進歌曲中的所有元素。此外也有著更緊湊的放克音樂編排,一系列曲目篇幅也都相對短小精簡。樂手包括同為主唱的克拉倫斯·"法茲"·哈金斯(Clarence "Fuzzy" Haskins)、吉他手蓋瑞·希德(Gary Shider)、貝斯手威廉·"布西"·柯林斯(William "Bootsy" Collins)以及鍵盤大師伯尼·沃瑞爾(Bernie Worrell),另由於招牌吉他手艾迪·黑澤爾(Eddie Hazel)因襲擊空姐和持有毒品而入獄服刑,大幅減少參與過程,但也得以讓其他樂手有更大的空間發揮,使專輯充滿了更多有趣的放克和靈魂樂創作,突破想像力的界限。

而《 Let's Take It To The Stage 》也標誌著 Funkadelic 一個時代的結束,這是樂團意義上為 Westbound Records 唱片公司錄製的倒數第二張專輯。出於合同義務,當他們簽約華納兄弟唱片公司後,仍在第二年為 Westbound 錄製了最後一張專輯《 Tales of Kidd Funkadelic 》。

對於喬治來說,《 Let's Take It to the Stage 》 只是樂團發展歷程中可預知的下一步,正如他在 1978 年向《NME》雜誌所誇耀:「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史萊(Sly)和我們自己將整個音樂帶入了另一個階段,而大多數人還遲遲沒有趕上這班列車。」

George Clinton

當然,由於種族政治的原因,再多的流派融合也無法讓喬治和他的團隊在搖滾電台中佔有一席之地:「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意識到,白人電台不播我的歌是因為我是黑人,黑人電台不播我的歌是因為對他們來說我聽起來像白人。」即使在種族認同間游移不定,但他們不放棄用音樂作品證明自己的領袖地位,隨著放克音樂漸漸被主流社會廣泛接受,Funkadelic 讓世人知道,他們才是這一領域的元祖大師,並用獨門節奏影響了世世代代。


【專輯封面】

佩德羅·貝爾(Pedro Bell)為 Funkadelic 創作的封面充斥極端和變態性的美感,空洞的眼窩、齜牙咧嘴和腐爛的綠色屍體,與70 年代彩虹迪斯可的享樂主義光環有著天壤之別,越戰的恐怖和影響在 Funkadelic 的音樂中不止出現一次,在戰爭最終結束的那一年,人民的自相殘殺才正要來臨。



【歌曲介紹】

專輯以 〈 Good To Your Earhole 〉 強勢開場,在這首酷勁有力的曲目中,樂團承諾將用放克解放聽眾的思想,而不是用垃圾音樂慢慢折磨彼此:「把你的大腦像橡皮泥一樣搗碎/確保你能有更通透的精神狀態 」

即使艾迪·黑澤爾(Eddie Hazel)缺陣,但蓋瑞·希德在結尾處的精彩吉他獨奏仍然將所有聽眾裡外翻轉了好幾遍,毫無機會喘息。

在〈 Better By The Pound 〉中,沈重的放克低音和複雜蜿蜒的打擊樂讓人眼前為之一亮,但歌詞卻道出了音樂中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大力抨擊享樂主義實際上是如何污染心靈,一味追求享樂源於貪婪,而貪婪又源於渴求,這將使你永遠處於不滿足的狀態,而唯有聆聽 Funkadelic 才能領悟救贖之道。

隨後,在簡短而充滿性暗示的〈 Stuffs And Things 〉中,他們將自己的音樂與性滿足的釋放聯繫在一起,齊聲唱道:「我會在平流層的某個地方飛翔/但同時我也會在這裡/竭盡全力的填滿你。」


同名曲〈 Let's Take It To The Stage 〉是我個人心目中的絕佳歌曲,從音樂上講,歌曲結構完美無瑕,以紮實的吉他和鍵盤旋律為基礎,而伯尼·沃雷爾的鍵盤獨奏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這首歌曲也是歷史上最早一批的 diss track,樂團透過歌詞向當時其他採用放克風格的靈魂樂和 R&B 樂團發出了挑戰,對所有盜用他們首創放克音樂的後進表達了絕對的蔑視。此外也將矛頭對準了 Rofus、Sly & Family Stone、Earth, Wind & Fire 和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甚至還挖苦了當時深陷水門事件醜聞的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幾句。


No Head No Backstage Pass 〉則散發著接近硬搖滾/金屬的重型風格。正如歌名所示,這首歌嘲諷當年的瘋狂追星文化,女性歌迷們為了近距離接近樂手,必須向保全人員提供性服務才得以進入後台:"If you ain't giving head you ain't getting in!" 雖然有趣,放到現在來看實在有夠政治不正確(?

Get Off Your Ass And Jam 〉中直接展現何謂頂級的放克搖滾,在這首喧鬧的狂歡曲中,唯一的歌詞只有一句:"Shit, goddamn! Get off your ass and jam!"。而貫穿全曲的吉他獨奏令人回味無窮,喬治·柯林頓在自傳中透露,沒有人知道這位吉他好手的身份,只記得當時有個毒蟲因缺錢,所以詢問喬治能否讓他演奏一首歌曲好賺點外快,而他彈得 "就像著了魔一樣",隨後便消失無影無蹤。

「當時我們完成了一次錄音,抽了根煙休息一下,然後發現一個白人小屁孩闖進錄音室,他是個毒蟲,而且我們根本沒人認識他,但他說自己會彈一點吉他,想說能不能和我們一起演奏,順便賺點錢。」

「在我們把一切安排好後,他就像著了魔一樣開始演奏,風格都是這幾年來我從未聽過的搖滾樂,即使歌曲結束,他也沒有停下。我們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最初說好是25 美元,但我給了他 50 美元,因為我很喜歡這首歌。」

多年後,長期與洛·史都華(Rod Stewart )巡演的吉他手保羅·沃倫(Paul Warren)表示這位神秘人就是他本人。


Funkadelic 在藝術上的成長也體現在他們創作抒情芭樂的能力上,〈 Baby I Owe You Something Good 〉便是很好的例子,節奏緊密慎重,副歌則有福音的神聖之感,利用各式浮誇的歌詞來表達自己的心碎之痛,而歌曲的鼓點極具爆發力,可能出自Rare Earth 的貝瑞·佛斯特( Barry Frost )的妙手;〈 The Song is Familiar 〉則是偏向傳統的情歌,喬治唱著失去愛人後在音樂中尋找慰藉的老套故事。

專輯以 〈 Atmosphere 〉收尾,這首歌目的是展示沃雷爾的精湛鍵盤技藝,絕對是搖滾歷史上最出色的鍵盤手之一,除了喬治在背景的朗誦外,這首歌就是沃雷爾長達七分多鐘的獨奏,不間斷宣洩著充滿古典靈感的曲調。



【結語】

令喬治和 Funkadelic 沮喪的是,這張專輯再次證明,音樂人要在當時搖滾電台和流行音樂排行榜上突破膚色障礙是如此困難。《 Let's Take It to the Stage 》為樂團帶來了暢銷歌曲,但在告示牌專輯排行榜上僅排名第 102 位,因此對於喬治來說,這張專輯再次點出了一個老問題:為什麼在音樂和作曲能力方面與商業巨頭並駕齊驅的樂團仍然無法獲得主流音樂的成功?

「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滾石?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 Cream?如果只是因為我們的膚色,那當我們擁有最動聽的歌曲、最響亮的吉他以及最好的樂手時,誰也阻止不了我們繼續向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Funkadelic 在某種程度上贏得了樂壇歷史地位,1978 年發行的《 One Nation Under a Groove 》和 1979 年發行的《 Uncle Jam Wants You 》兩張專輯都進入了排行榜前 20 名。然而克喬治的音樂之路變幻莫測,很快就離開了 Funkadelic,1981 年的作品《 The Electric Spanking of War Babies 》是他們 30 多年來的最後一張專輯,但樂團歡快而瘋狂的放克聲音成為兌現音樂使命承諾的最佳寫照。

喬治告訴 《 NME 》:「Funkadelic 是一切的結合,是日後任何音樂都會借鏡的元素,是一種不惜一切代價的態度。當你不需要考慮結構,可以任憑自己的直覺發揮,你會驚覺這有多酷,而當所有的音樂人都知道這一點時,便造就無限的可能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克里夫異象 Visions of Cliff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