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托邦末世光景】:工業搖滾先驅 Killing Joke 首張同名專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張專輯受到了所有人的抨擊,但八年後,我們又被告知這是一張劃時代的傑作。人是善變的,你必須堅持自己的創作。」— 賈茲·柯爾曼
《 Killing Joke 》專輯封面

《 Killing Joke 》專輯封面


【前言】

來自英國切爾滕納姆(Cheltenham)的 Killing Joke,首張同名專輯即一鳴驚人,是影響工業搖滾/金屬樂興起的關鍵之作,主腦賈茲·科爾曼(Jaz Coleman)和團員將龐克搖滾與各式元素結合衍生,創造出一種虛無、猛烈、令人興奮的噪音聲響,描述了暴力、戰爭、異化和死亡等怵目驚心的場景。


《 Killing Joke 》是為70年代末,所有內心抱有不滿的英國年輕人創作的音樂,也是為生活在不幸現實世界中的清醒之人準備的頌歌,閉上眼即可想像街頭下著大雨、嘎嘎作響的老式地下鐵路、潮濕斑駁的混凝土牆壁、垃圾遍布、無機衰退的灰暗景色,暗示柴契爾主義保守政府上位的前奏,無處逃脫的晦暗情緒都將在專輯中得到釋放。

我無法明確告訴你 Killing Joke 是一支什麼樣的樂團,你可以稱他們是龐克、後龐克、新浪潮、早期工業、實驗,或者是介於這幾種風格之間的混種產物,這也因此體現了他們的獨到之處,唯有親耳聆聽才能知曉細節中的廬山真面目。



Killing Joke

Killing Joke


【專輯錄製】

主唱兼鍵盤手賈茲·科爾曼(Jaz Coleman)與鼓手保羅·弗格森(Paul Ferguson)於 1978 年相識並有了組團的想法。隔年2 月,他們在《 Melody Maker 》上刊登了一則徵人啓事,很快便招募到吉他手喬迪·沃克(Geordie Walker)和貝斯手尤斯(Youth)。

發行了幾張單曲後,於 1980 年 8 月在倫敦的 Marquee Studios 錄製了首張同名專輯《 Killing Joke 》,不久後為了宣傳EP《 Almost Red 》 進行了一次小型巡演。

《 Almost Red 》EP 封面

《 Almost Red 》EP 封面


龐克革命帶來了年輕樂團的叛逆創新姿態,他們不想與老牌搖滾製作人合作,Killing Joke 也同樣如此,他們執意自行製作專輯,只想額外找一位能將自己的技術知識融入樂團想法和現狀的聲音工程師,並盡可能地在錄音室現場錄製歌曲以捕捉最原始的爆發力,幾乎沒有任何額外疊錄。

負責該專輯的工程師菲爾·哈丁(Phil Harding)估計,樂團可能只用了兩周時間就錄製完成;歌詞方面由賈茲和保羅創作,表達了他們對政治、死亡、虛偽、人性、污染等議題的看法。

專輯封面取材於唐·麥考林(Don McCullin)所拍攝的照片,照片上是 1971 年 7 月 8 日北愛爾蘭德里發生動亂期間,年輕的反叛者們試圖逃離英軍釋放的催淚瓦斯。


專輯宣傳圖

專輯宣傳圖


【歌曲介紹】

開場曲 〈 Requiem 〉宣示著革命的到來,沈重而不失調性的吉他旋律和葬禮進行曲般的節奏鼓點,加上宏亮沙啞的人聲向威權表達恐懼和厭惡:「觀看影片的人啊,炸彈一直在滴答作響,他不明白現況,自己只是一頭待宰的牲畜。」

隨著 “RE-QUI-EM “ 沈重音節,在進入猛烈副歌前發出了驚恐嚎叫,鼓聲再次響起,旋律陰沉,但卻融入了80年代音樂的時髦氛圍,為整張專輯敲響了警鐘,末世景色已牢牢映入所有聽眾腦海裡。

一聲咳嗽,〈 Wardance 〉就像是某種機器開始進行高速運轉,把所有一切連帶扭曲捲入其中,暗示著聽眾心中有一些骯髒的陰暗面,正試圖從戰爭狂歡中釋放出來。在加速中發出失真旋律和如同定時炸彈滴答倒數的合成器以及部落風格節奏,似乎為未來舞曲打開了一扇大門,伴隨著命運輪盤的轉動和吉他尖嘯,音樂戛然而止。

The Wait 〉 是樂團最為人熟知的經典曲目之一,開頭不和諧的噪音帶出肆無忌憚的放克節奏,在描述所看到的恐怖景象時,人聲嗓音變得更加高亢,一句嘶啞的 "THE WAIT!" ,就像是即將被核彈焚燒的將死之人所吐出的最後一口氣。金屬天團 Metallica 後來在《 The $5.98 E.P. - Garage Days Re-Re-Revisited 》中翻唱了這首歌,並同時使用在傑克·布萊克(Jack Black)主演的《搖滾教室》(School of Rock)中。

上述三首歌曲是瞭解 Killing Joke 的影響和樂團發展方向的關鍵,為工業音樂這一種極度厭世和疏離感的極端樂風帶來商業可行性,除了讓未來無數的金屬樂團從中汲取靈感,更為樂團今後的主題奠定了基礎。


專輯的其他歌曲也相當出色,〈 Tomorrow’s World 〉 描繪末世荒涼的頹廢景色,配以陰森零碎的合成器和敲擊,嚎叫著發出了被徵召入伍的無奈哀嘆:「背起我們,面對音樂,為國徵召,不要!我不想要前去沙場!」〈 Bloodsport 〉 則是一首快節奏器樂曲,打擊部份再現了古代競技場上的屠殺狂歡,結尾處,人群歡呼雀躍,就像在慶祝勝利,與前幾首充滿末世氣息的歌曲相比,聽起來就像一群機器人組成的樂團佐以80 年代流行音樂氛圍,為前幾首歌中的灰暗烏托邦風格增添了幾分色彩。

Complications 〉是一首電台導向的歌曲,展示出他們並不害怕打磨自己的粗糙邊緣和憤怒情緒,從而製作出更符合流行音樂聽覺的作品;〈 S.O.36 〉又回到了令人目眩神迷的節拍、背景鋪上一層軍國主義的德語採樣,可說是專輯中最具實驗性的一曲,而歌名則是致敬德國柏林龐克俱樂部 SO36,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伊基·帕普(Iggy Pop)都曾造訪過此處。

最後〈 Primitive 〉 總結專輯中探討的主題,警示人類文化正在向後倒退,生活越來越趨近原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些社會進步的時期,但由於政治不穩定、經濟危機或環境挑戰等各種因素,國家無法對其公民承擔應有的責任,反之利用公民來滿足自身利益,導致社會不平等和動盪以及某些群體的權利被剝奪,像是一個惡性循環,不斷重演。


Killing Joke

Killing Joke


【結語】

AllMusic 的布萊德利·托雷諾(Bradley Torreano)在評論中對這張專輯大加讚賞:「自 1980 年以來,已經有上百組樂團受其影響,延續了他們的聲音,那股冰冷的金屬悸動令人感到新鮮和興奮。」

很難想像,當這張專輯在40年前發行時,會給那些毫無防備,喜愛流行音樂的無辜聽眾帶來怎樣的衝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 Killing Joke 》 已成為一張具有象徵意義的經典之作,就算涵蓋內容廣泛,但又不會讓人感到缺乏方向。雖然樂團很快就脫離了這張專輯的風格,開始涉足旋律性更強的新浪潮領域,但到了 80 年代末又決定回歸源頭,而這張專輯便可視為他們絕大部分作品的藍本,也是絕大多數工業金屬和搖滾樂團的根源,一個絕對完美的原型。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visionsofcliff@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來自威爾斯的三人樂團在1980年發行了他們的唯一一張專輯《 Colossal Youth 》,簡約的風格與當時崛起的後龐克格格不入,經常被冠上各種非搖滾樂的形容詞,人聲不加修飾的可愛細語、簡陋鼓機節奏以及對負空間的探索,確保了專輯內斂抑鬱的氛圍,在這裡,你可以思考和表達生活中的一切不美好。
The Pop Group 在70年代末的英國後龐克樂團中崛起,以其狂野、偏執、暴力和痛苦的音樂而著稱。專輯《Y》融合了牙買加 Dub、放克和自由爵士等元素,充滿前瞻性。在此將帶領各位樂迷深入剖析專輯錄製以及曲目之間的表達,並探討了專輯對當時和後輩樂團的影響,展現樂團在音樂創作和融合方面的革新突破。
英國後龐克樂團 This Heat 的首張同名專輯,以其獨特的剪貼美學,成為建立後龐克、前衛搖滾和後搖滾流派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表達了經濟危機、冷戰和環境危機的恐懼和壓抑。透過豐富的音樂想像力,將聽眾帶入樂團建構的末世景色,對另類音樂愛好者和考古者來說絕對是一次難忘的聆聽體驗。
「當我聆聽這張專輯時,我被帶到了遙遠的太陽系和迷幻世界。色彩在無拘無束的歡樂漩渦中爆發沖刷,遙遠的脈衝星持續不斷的節拍,指引著整個人類跨越廣袤的太空,去發現這個世界上尚未有人能想像的空間。」
多年前,當 The Smiths 從英國後龐克的餘燼中崛起時,Morrissey 和追隨者們因仇恨而團結在一起,他們以被世界排擠的姿態憎恨一切,但卻不令人反感,只因那是一種聰明的憎恨、一種溫和且帶有幽默感的憎恨。
「這張專輯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試著以敘事者的角色出發,我試著讓自己和聽眾進入這些角色,這類歌曲的歌詞通常會特別詳細,因為我創造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實體世界。」— Bruce Springsteen 【前言】 1968 年,Bob Dylan 發行了 《 John Wesley Hardi
來自威爾斯的三人樂團在1980年發行了他們的唯一一張專輯《 Colossal Youth 》,簡約的風格與當時崛起的後龐克格格不入,經常被冠上各種非搖滾樂的形容詞,人聲不加修飾的可愛細語、簡陋鼓機節奏以及對負空間的探索,確保了專輯內斂抑鬱的氛圍,在這裡,你可以思考和表達生活中的一切不美好。
The Pop Group 在70年代末的英國後龐克樂團中崛起,以其狂野、偏執、暴力和痛苦的音樂而著稱。專輯《Y》融合了牙買加 Dub、放克和自由爵士等元素,充滿前瞻性。在此將帶領各位樂迷深入剖析專輯錄製以及曲目之間的表達,並探討了專輯對當時和後輩樂團的影響,展現樂團在音樂創作和融合方面的革新突破。
英國後龐克樂團 This Heat 的首張同名專輯,以其獨特的剪貼美學,成為建立後龐克、前衛搖滾和後搖滾流派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表達了經濟危機、冷戰和環境危機的恐懼和壓抑。透過豐富的音樂想像力,將聽眾帶入樂團建構的末世景色,對另類音樂愛好者和考古者來說絕對是一次難忘的聆聽體驗。
「當我聆聽這張專輯時,我被帶到了遙遠的太陽系和迷幻世界。色彩在無拘無束的歡樂漩渦中爆發沖刷,遙遠的脈衝星持續不斷的節拍,指引著整個人類跨越廣袤的太空,去發現這個世界上尚未有人能想像的空間。」
多年前,當 The Smiths 從英國後龐克的餘燼中崛起時,Morrissey 和追隨者們因仇恨而團結在一起,他們以被世界排擠的姿態憎恨一切,但卻不令人反感,只因那是一種聰明的憎恨、一種溫和且帶有幽默感的憎恨。
「這張專輯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試著以敘事者的角色出發,我試著讓自己和聽眾進入這些角色,這類歌曲的歌詞通常會特別詳細,因為我創造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實體世界。」— Bruce Springsteen 【前言】 1968 年,Bob Dylan 發行了 《 John Wesley Hardi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在帶領學生閱讀〈桃花源記〉之後,對「烏托邦」的討論,我想可以先讓他們閱讀西方反烏托邦小說之後再延伸出問題來討論,藉此剌激他們對社會體制和世界的關心,相信經過這些討論,將能更深化他們對此議題的了解,也將使他們更能體會陶淵明虛構此一美麗桃花源背後的深深感慨。
Thumbnail
Psycho-Pass是我心中最最最推薦的原創動畫🥺 我對這部作品的愛隨著重刷次數一次次增加!到處推薦給別人哈哈哈 這篇文章想簡單介紹這部動畫的背景和內容,以及我為什麼這麼喜歡、看了之後想了哪些有的沒的。 我開始看Psycho-Pass 國高中是我看動漫的全盛時期,基本上是除了吃飯睡覺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反烏托邦的台灣作詞韓俊碩作/編曲AI 反烏托邦的台灣 by @soulsearchingminuet147 | Suno
Thumbnail
來自英國切爾滕納姆(Cheltenham)的 Killing Joke,首張同名專輯即一鳴驚人,是影響工業搖滾/金屬樂興起的關鍵之作,主腦賈茲·科爾曼(Jaz Coleman)和團員將龐克搖滾與各式元素結合衍生,創造出一種虛無、猛烈、令人興奮的噪音聲響,描述了暴力、戰爭、異化和死亡等怵目驚心的場景。
Thumbnail
從《一九八四》到《美麗新世界》,最後以《我們》結尾(我的閱讀順序啦),彷彿抽絲剝繭的了解到反烏托邦世界的誕生。「《我們》故事描繪極權監控社會下,人性醒覺後愈來愈不服從的故事,相較《美麗新世界》則直觀地把握了極權主義的非理性面向。奧威爾其後發表的《一九八四》則揉合兩者元素,並坦言受到《我們》啟發。」三
Thumbnail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使女的故事>可以視為一本反烏托邦的小說,延續了赫胥黎、歐威爾以來的反烏托邦小說傳統,對人類社經制度、物質世界提出反思與批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在帶領學生閱讀〈桃花源記〉之後,對「烏托邦」的討論,我想可以先讓他們閱讀西方反烏托邦小說之後再延伸出問題來討論,藉此剌激他們對社會體制和世界的關心,相信經過這些討論,將能更深化他們對此議題的了解,也將使他們更能體會陶淵明虛構此一美麗桃花源背後的深深感慨。
Thumbnail
Psycho-Pass是我心中最最最推薦的原創動畫🥺 我對這部作品的愛隨著重刷次數一次次增加!到處推薦給別人哈哈哈 這篇文章想簡單介紹這部動畫的背景和內容,以及我為什麼這麼喜歡、看了之後想了哪些有的沒的。 我開始看Psycho-Pass 國高中是我看動漫的全盛時期,基本上是除了吃飯睡覺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反烏托邦的台灣作詞韓俊碩作/編曲AI 反烏托邦的台灣 by @soulsearchingminuet147 | Suno
Thumbnail
來自英國切爾滕納姆(Cheltenham)的 Killing Joke,首張同名專輯即一鳴驚人,是影響工業搖滾/金屬樂興起的關鍵之作,主腦賈茲·科爾曼(Jaz Coleman)和團員將龐克搖滾與各式元素結合衍生,創造出一種虛無、猛烈、令人興奮的噪音聲響,描述了暴力、戰爭、異化和死亡等怵目驚心的場景。
Thumbnail
從《一九八四》到《美麗新世界》,最後以《我們》結尾(我的閱讀順序啦),彷彿抽絲剝繭的了解到反烏托邦世界的誕生。「《我們》故事描繪極權監控社會下,人性醒覺後愈來愈不服從的故事,相較《美麗新世界》則直觀地把握了極權主義的非理性面向。奧威爾其後發表的《一九八四》則揉合兩者元素,並坦言受到《我們》啟發。」三
Thumbnail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使女的故事>可以視為一本反烏托邦的小說,延續了赫胥黎、歐威爾以來的反烏托邦小說傳統,對人類社經制度、物質世界提出反思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