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從《建築三觀》談「文」「建」不分的中國建築學

raw-image



  一般所說的「三觀」,如「刷新三觀」、「毀三觀」、「三觀不正」等,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本書所指的卻是副標題的:「關於建築的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作者為中國建築學者張欽楠(1947-),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師》及翻譯弗蘭普頓(Frampton, 1930)的《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本書於2019年出版,為張欽楠半個多世紀在建築界學習與工作的總結體會,那麼何謂其對建築的三觀、所認為的建築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


  張欽楠對建築的三觀,更精確一點說是對「中國建築」的三觀,簡言之為:「3層次、3傳統、1核心。」;分別對應到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3功能層次為:安全、效益、文化。3傳統為:皇家建築、民間建築、文人建築。1核心為:用貧資源創造出高文明。


  先不說中國古代是否有建築師,即現代意義上的建築師。我最訝異的是,本書提到中國直到1995年頒布〈註冊建築師條例〉,才結束了中國建築史見「物」不見「人」的狀態,即僅留下建築卻不知其規劃者、設計者、監造者的狀態。然而,這非反映中國的落後,相反的,恰恰凸顯了在傳統建築師體制與建築意義上,中國與西方的差異。如同哲學與建築學皆是近代從外國傳進我國的,故相較於早已系統化、學院化的西方哲學,東方哲學;即以「哲學」的眼光看待東方的思想則是近代才成形的,故會產生中國是否有哲學的問題。


  建築學方面,以筆者自身學習建築史為例,當時系上在2年級開了一學年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在3年級各開了一學期的〈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設計思潮〉,在4年級則開了一學期的〈台灣建築史〉。由此可明顯看出西方建築學重於東方建築學。然而,在梁思成之前、在中國建築史成形之前,如何不透過西方的建築學認識中國建築?或者說何謂中國的建築學?張欽楠以「3層次、3傳統、1核心。」提出中國建築的可能進路:


  3功能層次:安全、效益、文化。中國建築從農業社會,將建築視為遮風避雨的掩蔽物,講求的是安全。到工業社會,將建築視為投資工具,講求的是效益。再到當代信息社會,將建築視為文化價值的體現。對比於西方建築學維特魯威提出的建築三原則:「堅固、實用、美觀。」此3功能層次為中國建築的本體論,安全、效益或可類比堅固、實用,然而,文化則不只是美觀,還包含通過建築所產生的哲思、技術、藝術等。


  3傳統:皇家建築、民間建築、文人建築。為中國建築的知識論,認識中國建築、使中國建築如何可能的必經之路。


  皇家建築傳統分為5類:分別為1. 宮殿及其附屬建築,如北京紫禁城、雍和宮。2. 祭祀建築,如北京天壇、地壇。3. 皇族休閒建築與園林,如頤和園、圓明園。4. 少數民族及地方的政權建築,如西藏布達拉宮、各地衙門。5. 思想建築,如孔廟、各地文廟。6. 御批的宗教建築,如西安清真寺、解州關帝廟。背後反映的是中央集權的政治系統、建築上等級森嚴的規範系統與構築上的科學性、合理性。


  民間建築:由母體(matrix)與地標組成。母體為最常民、最普遍、最一般、最大量的建築,決定了城市的性格。地標則透過城市的紋理生成。背後反映的是當地的自然與社會條件、民間匠人的美學與技術。


  文人建築:中國建築的特色、獨有的,即文人建築,伴隨著詩畫,以襯托其意境。詩、畫、建築是一體的,換作當代,即文字、藝術與建築是一體的。如:謝靈運的《山居賦》、王維的輞川别業。謝靈運在山水間築園修屋寫詩。王維則與友人裴迪對輞川每一景點各賦一首詩,編成《輞川集》。除賦詩外,王維還為景點作畫,可惜除原宋宅一幅外,其餘均已失散,後世畫家依殘片與想像力畫出輞川全景,如:元代的趙孟頫、王蒙。


  1核心:3傳統中又以文人建築最具特色,通過深厚的文學和藝術修養,以詩、畫等藝術形式描繪其建築創造的意圖、意象、意境,帶給人們深厚的中國哲理啟示和中國美學享受,達到用貧資源創造出高文明的核心。此為中國建築的實踐論,實踐的核心。


  綜上,「人造就建築,建築造就人。」我們以怎樣的視角閱讀城市,城市就以怎樣的方式呈顯。當我們以西洋建築的角度閱讀中國建築,在現代化、國際化下建成的中國城市,其所延續、儲存的就不再是中國文化,而是拼貼在中國的西洋文化。建築讓人喪失了與中國文化連結的歸屬感,成為淺碟文化的一環。


  認識、學習中國建築,不該同西洋建築的那套,如:空間生產理論(將空間視為物,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空間句法理論(關注人們在建築物中移動的空間感受)。而是一套從中國哲學、美學出發,融合文學與藝術的形式。建築在滿足基本效益外(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效益),更是寄情於景、託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文化產物,故建築不只是建築,更在文學、藝術中三者相互指涉,成為延續、發揚文化的可能性條件。


  建築完工的那一霎那,它已有了自己的生命。建築是否有建築師的名字並不重要,中國建築雖看不到建築師之名,卻人人都可以是建築師。如:文人透過文學或藝術形式流傳下來的建築,成為中國獨有的文人建築師。閱讀建築並不需要通過建築師,而是通過自我走進建築、思考建築而得,成為延續、發揚文化的主體。

2021/11/2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