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是目前已開發國家面對的共同現象,但在東亞區域,這個現象來得又快又急,使得這對於東亞諸國都構成了一個相當嚴峻的挑戰。在台灣,少子化也早就被視為國安危機,並在多年前就被提醒要注意與發展對策,但目前除了一步步見識到所謂少子化浪潮帶來的衝擊開始顯現外(尤其是在教育體制方面),基本上台灣政府對於提升生育率應該是完全束手無策放棄治療,轉用其他方式降低衝擊(引入移民、產業轉型、重質不重量的人才培育等)。
基於少子化是台灣社會的巨觀現象,成因複雜,不具有一個明確解答,所以基本上它也許不能被稱為是一個問題(假如我們假定問題會需要有相應對策來解決的話),但它確實是一個困境(或者說是一個艱困的時代條件),其被預期帶來的嚴峻後果也引起了普遍焦慮,這使得不同類型的群體依各自的需求與期待,對少子化做歸因並形成政策訴求。
基本上有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就算政府不斷提高生育津貼的金額,對於生育率的提升也是沒有幫助(這在運用類似政策工具的其他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因為這種政策的主要功能在於幫助已經生小孩的家庭過得輕鬆一點,而無法提供從不生到生的誘因(最多最多我們只能說,因為它能減輕生育小孩的負擔,使得原本就有計畫要生育的家庭更快或更順利地達成這項計畫)。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這是因為房價漲太多、成家不易,而使得年輕人結不了婚、生不了小孩(這可能是最主流的意見);另一方面,也有一派為數不少的意見是,台灣社會的家庭分工與職場文化依然對婦女不公平或不友善,這使得單身適齡女性不願或不敢踏入婚姻或就算結婚了也不打算生育。
上述這兩派當然各自有其預設與盲點。就主流派來說,他們預設了擁有房屋對於結婚與生育來說是必要的。基本上這個預設有吻合台灣社會風土民情之處(甚至韓國也有類似情況),但一來儘管新成屋近年來確實價格漲很多,中古屋卻沒有相應的劇烈變化,而不少年輕小家庭確實是從中古屋開始買起,二來租屋市場相對而言較為平穩,並且確實也有年輕小家庭是從租屋開始起步,所以對於真的有打算結婚生子的年輕人來說,房價高漲這件事儘管會對生活帶來壓力,也會相應地壓縮財務上的餘裕,但它造成的結果應該是延後或減少生育數目,然而基本上造成少子化現象的直接主因是,結婚人數與比例的大幅下降(其實這不只是台灣如此,而是已開發國家的共通情況,只是程度有差)。
就另一派來說,則預設了當家庭與職場文化轉變得更為公平或婦女友善之後,單身女性就會願意結婚生育。儘管這個解法確實有助於使得原本其實會有意願,只是心理上受到阻礙(相對於前者是經濟上受到阻礙)的單身女性結婚生子,但根據金融時報最近的一篇專欄文章指出,已開發國家結婚人數與比例的下降,主要原因不在於人們在心理上害怕踏入婚姻,而是對於享有一個良好品質的生活,人們已不依賴透過尋找另一半來達成(意即更傾向獨立生活),另外也因為對於良好生活品質的觀念改變,使得人們本身更汲汲營營地在追求個人的良好生活,同時他們也會假定,如果要有小孩,為了讓他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勢必也要投入大量的心力去培養,這都使得人們缺乏資源與心理上的餘裕去考慮結婚生子,更不用說現在大部分的人已經不把生養小孩當作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環。
所以基本上是這樣的,這兩派意見基本上關注的是少子化成因的不同層面,他們各自確實都可能造成生育率或數目的降低,但都不完整也不根本。不過反過來說,也其實都能帶來幫助而不會互相排斥。所以像之前館長跟黃國昌發動的關於公平正義的遊行,有不少人上街遊行抗議房價過高,卻被操作成性別對立,塑造成會抗議公平正義的人都是單身魯蛇台男,似乎就把前述少子化的兩派意見也拉進到性別分化的泥淖當中。但其實這兩派解法都不可能扭轉少子化,房價較低的已開發國家也少子化,性別平權最卓著的北歐國家也少子化,我們只能說,從經濟或財務下手效果最快但範圍最狹窄,從文化下手範圍較廣但效果較慢,而搞分化其實一點意義跟道理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