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其實我個人覺得現在這個時機點,書籍銷售量下滑,實體出版的門變窄,成本也高,其實已經不必要特別追求實體書,不過同為作者,其實也能夠理解看見自己的故事被變成書的感動,所以根據個人的經驗,分享一下知道的出書路徑。
如果目標只是出一本實體書的話,最快的方法是參加徵稿活動,再其次是比賽,大多數比賽得獎的作品都會出版成冊。我個人就有不少得獎作品出版,兩本是徵稿活動入圍出版的。這兩種活動前者因為比賽大多希望做出成果,且有一定的曝光度,讓出版社願意給新人作家試水溫的機會,願意出版作品。
後者的徵稿活動優點則是出版社開出了明確的條件跟方向,作者可以免去自己觀察出版社出版方針的麻煩。(坦白講有時候觀察也沒有太多用,出版社固定出什麼東西,跟出版社願不願意採用投稿的東西,不一定正相關)
而我個人覺得徵稿活動優於比賽的原因是,徵稿活動很明顯就是開出了缺額,也就是說只要選中的作品一定是會出版的。但是比賽就不見得,比賽有時候是出版社可能有其他宣傳標的,雖然大多數也是只要得到的名次夠靠前面,理論上都能得到相對應的機會。
不過徵稿活動相較於比賽,是比較不穩定出現的東西,考慮到準備的難易度,穩定的比賽可能會更適合作者規劃寫作進度,每年固定去試試看。
那除掉了這兩條很明確的管道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出實體書呢?另一個就是成功機率超低的常態投稿。
投稿除了要看運氣外,對還沒有出版過的新晉作者我覺得相對來說沒有這麼友善。那要怎麼增加投稿的成功率呢?我覺得可以從減少編輯作業困難為發想去試試看。
比如說將故事的大綱寫在信件中,讓編輯可以很容易判斷這個故事在說什麼,或者是把作者的一些簡介寫在信件中,讓編輯能夠初步認識一下投稿過來的作者大概有什麼樣的優勢,要怎麼評估這份稿件。
因為實體書的賣量當然跟故事有關係,但是很大一部分跟作者也有關係。比如作者本身有沒有自帶流量,作者本身是不是有什麼可宣傳的優點,這些都會成為整體賣量的一環。
所以在常態投稿環節,事實上看的是作者+作品,並不一定是作品越好,投中的機率越高。(當然作品越好加分越多,還是盡量把作品寫好)
說到這裡,就可以解釋很多自帶流量的作者,他們也許本來都不是專注在文字創作上的,但是他們出書難易度卻遠比專注文字創作的人容易,就是因為他們自帶流量。
還是建議走常態投稿的作者,除了作品本身好,作者本人還是要有一些經歷。比如說經營社群媒體,或者回到前面,去投幾個比賽,證明自己有相關的能力,或者作者本身在網路平台連載,有一定的閱讀量,這些我覺得都可以整理起來為自己背書。
不免俗地說,確實這個時代經營自己,凝聚讀者變成了作者很重要的技能。
最後走常態投稿很重要的就是要去看出版社的出版狀況,有一些稿件即使寫得再好,投錯出版社都是無法出版的。
另外一條爭議比較大的出版管道,就是自費出版。自費出版顧名思義就是作者自己掏錢印書。這邊我覺得比較需要注意的點倒不是品質有沒有把關,畢竟品質的標準太難量化了,也不見得每個人心裡的品質都是同等的。
這裡主要談的是自費出版很容易遇到印量不大,然後鋪不上實體書店的窘境。就算作者真的滿足那個印量找了經銷上書店,也會碰到書籍擺放的位置不夠好,拿不到夠多的曝光,造成書賣不出去。
這時候那些為了滿足鋪貨的印量就會變成噩夢,書沒有賣完,但是繼續擺下去又需要負擔儲存的成本。
另外一個自費出版作者會遇到的困境是,所有行銷都要自己來做,因為沒有與出版社合作,變成作者所有事情都要親力親為,要自己努力爭取曝光度去把印出來的書賣光,畢竟成本也是自付的。所以自費出版的作者一定要評估自己的作品到底能賣幾本,這邊推薦想要自費出版的作者可以開募資。
一方面可以大概理解這本書的銷量是多少,應該印多少,一方面是募資可以先拿到一部份的資金,就不需要全額都由作者負擔。最重要的是募資也會有部分的曝光,能夠幫作品在開始賣之前就有先一波的宣傳。
以上,大概就是目前常見的出版管道了,其他比較少見的,很吃個人特質跟機運的那種,就不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