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環島之旅來到北海道邊遠的東北方小鎮─網走。背山面海的網走以冬季的流冰聞名,但這個地方還有個知名景點,那就是網走監獄博物館。網走監獄是日本最北端的監獄,之所以會在這個邊境之地設立監獄,可就和北海道的開發歷史息息相關。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帝國政局並不是如中學課本提到那麼順利,許許多多的舊有勢力仍進行著諸多活動,對政府的西化政策進行最後的反抗,但是這些反對勢力依然在日本政府的強勢掃蕩下漸漸消失。不過這過程中也因此逮捕了許多的叛亂分子與政治犯,進而導致國內監獄過度壅擠。同一時間,俄羅斯領土擴張的腳步也逐漸逼近舊稱為蝦夷地的北海道,於是為了俄羅斯繼續擴張,開發北海道勢在必行。
因此,為了紓解監獄的囚犯人數和補充開發北海道用的勞動力,1881年樺戶集治監設立,收容2000名以上、12年徒刑以上重刑的囚犯。之後因著林業、礦業等等開發需求,囚犯們被迫進行開採、開路等等工作,同時也隨著開發腳步移動到不同的地方。1890年,為了開闢從網走經北見到石狩地區的中央道路,政府從釧路調派約1200名囚犯到網走開路,釧路集治監網走分監因此誕生。因著這些囚犯,網走也開始發展,讓我想到綠島也曾經因為島上關押的政治犯而有所發展一樣。
在探訪之前要先提醒的是,這座博物館並不是監獄的原址。在網走監獄設立後不久,1909年發生了一場大火將原有建築燒個精光,最後在1912年復舊完成並使用到二次大戰後。而在1973年,因為原有建築不敷使用,於是網走刑務所提出了改建計畫。民間擔心這些明治時期留下來的貴重建築會不保,因此由當時的網走新聞社社主佐藤久先生發起搶救,在市民齊心努力下於1980年成立財團法人,並開始將刑務所內主要建築的搬移到現在博物館的位置。雖然這些珍貴建築被保留下來,可惜的是受限博物館土地的腹地與地形限制,建築間的相對位置已和原先大不相同,造成空間脈絡上的斷裂。若在台灣,這樣的空間脈絡消失,建築似乎就只能像個美術品一樣的被保存下來,最後就落得被文創的下場,但這座博物館可和那些假博物館不同。
走入廳舍內,這裡的展版簡介了北海道境內集治監的歷史,並將他放在北海道開發歷史的脈絡下介紹,緊扣囚犯與北海道開拓史之間的關係;而另一區塊則是對各個建築的特色進行解說,諸如和洋混合的建築風格、牢房柵欄的設計巧思等等。廳舍展區除了滿足古蹟迷對於欣賞建築眉角的需求外,其實也提到了囚犯在整個歷史脈絡下的貢獻,隨後的各建築的展示手法也就在建築與囚犯的脈絡下展開。
順著導覽路線可以看到如休息所、倉庫等等經過再現的生活設施,然而這些建築既不是原建物,也無美學上的可觀之處,但館方仍然將他們展示出來,再輔以蠟像呈現已不在這裡的囚犯們的生活樣態。走在園區中,有時會覺得自己不在博物館裡面,而是真的在參觀一座監獄呢。從這樣的展示可以明顯感覺到館方並不是四處「資源回收」舊建物讓大家欣賞而已,而有注意到這些建築物是因為這些囚犯在這裡生活才有意義,與抽乾人的故事作保存的文創園區就顯出差異了。
倉庫裡放了一些農耕用具,可惜這類單純的文物擺設很難讓我知道他的操作方式
雖然這些建築很可惜地被搬離原地,但從一些細節上可以感覺到館方對於保存建物的用心,例如在二見岡農場中洗足場內的牆面上還留有當初建築還在使用時所寫上的字。這個細節除了讓參觀的人知道這是用原建材之外,也可以知道當初在重組的時候肯定有對每一個構件作紀錄和編號,否則寫在不同木板上的字是不可能連成一句話的。也難怪這些建築依然能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等等文化資產身分!
逛了一圈下來,我並不只是被古色古香的建築物所吸引而已,而是看到館方對於文化保存的態度。雖然很遺憾地包括網走刑務所、二見岡刑務支所和釧路地方裁判所網走支部等建築物都沒辦法留在原地,但除了透過史料與文物展示外,更透過蠟像等視覺手法呈現已不在這裡生活的人的故事,同時也作了許多調查與研究,讓這些建物並不是隨意地被重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以下是園區內被列為文化財的建物影像
二見岡刑務支所
網走刑務所廳舍
網走刑務所舍房
設計上是採取放射狀的建築形式,由五棟舍房所構成,中央有一座六角形的「中央見張」,可以將各棟舍房的狀況一覽無遺。
這個柵欄設計頗具巧思,犯人從裡面正對著看的話看不到東西,但監視人員可以斜看將房內狀況看的一清二楚。
網走刑務所教誨堂
外觀看起來很日式,裏頭卻很西式
煉瓦造單人牢房
網走刑務所後門與哨所
參觀資訊:
開館時間:5月 - 9月 8:30 - 18:00 10月 - 4月 9:00 - 17:00
票價:大人1,080円 大學・高中生750円 國中、小學生540円
交通方式:JR網走站前(站牌在すき家前)搭乘網走觀光巴士
完稿時間: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