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殖是一個物種的萬能解方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常常看到不論是漁業資源資源減少亦或是受到大量人為捕獵壓力的食蛇龜、穿山甲、鱟等已經減少甚至瀕危的動物在新聞登場時一定都會閃過一個念頭或是看到以下留言:為什麼不人工繁殖牠們以取代人類需求?

在兩爬寵物中我們常見到CB個體(Captive breed,人工繁殖)與WC個體(Wild caught,野外捕獲)的標注供消費者選擇,那麼同樣的模式應用在其他生物上呢?這次我想聊這個比較嚴肅的話題。

首先要說的是由於不同物種的區別實在是太大,因此有些標準無法統一使用,我這邊會用一些例子來讓大家了解並思考。

人工繁殖個體是否可行?

首先考慮到的就是難度,像洄游性蝦虎、鱟、穿山甲等這類繁殖技術門檻極高難以普及、生長週期太長、飼育成本高等...就算能繁殖也幾乎只能用於研究用途的物種,想要靠人工養殖挽救牠們族群可以說是希望渺茫更別說發展成經濟規模取代野外捕捉了。

最近受保育人士關注的洄游性蝦虎,在水族市場中頗具人氣而面臨採捕壓力。但其仔魚須經兩側洄游的洗禮,在人工環境下難以實現。筆者攝

最近受保育人士關注的洄游性蝦虎,在水族市場中頗具人氣而面臨採捕壓力。但其仔魚須經兩側洄游的洗禮,在人工環境下難以實現。筆者攝

所以照這樣看,只要能掌握技術是否就能對這個物種一勞永逸了?


人工繁殖個體能否取代野生個體?

        這是一個很看利益的問題,目前市面上常見到能大量繁殖的物種有些好比吳郭魚,我們能在台灣大量繁殖出食用個體而不會傻到要花費高昂代價從非洲進口。又或者是像孔雀魚、金魚(鯽魚改良的品種)這類大多數人想要的是人工培育的品系而非野生個體,也自然不會面臨採集壓力問題。

        反過來說,今天一個物種繁殖與培育即使有技術但依然可能面臨成本過高等問題。從水試所近年來成功培育鬼頭刀、土魠魚與紅喉等高經濟價值魚種,再到2024年七月石斑大王戴昆財成功繁殖俗稱蘇眉魚的曲紋唇魚等…臺灣對於魚類的繁殖技術每年都在不斷進步。

        雖然作為新技術的突破實在值得恭喜,但究竟這些技術後續能否上市?發展出經濟規模乃至挽救牠們的野外漁業資源狀況,我個人是比較持觀望態度的,例如紅喉作為深海魚,成長速度與其他養殖魚相比實在是太慢了

鬼頭刀、土魠成長速度較快,好一點可能有辦法發展到像海鱺一樣成為箱網養殖物種之一。不過也不要忘記,這些肉食性魚種都需要大量的魚粉餵養,難以成為便宜的魚種且依然耗費野外資源。

        此外許多人依然保有著”野生比較好”的觀念,因此即使有人工繁殖的個體供選擇,人們依然可能會選擇去利用野外的個體。甚至可能發生藉由“人工養殖”以將盜獵的野生個體洗白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儘管食蛇龜在人工繁殖上確實可行,但仍然不可能指望靠繁殖食蛇龜以填補來自對岸可怕的走私需求。

延伸閱讀:

人工繁殖救得了食蛇龜嗎

馬拉威的穿山甲盜獵問題

那麼,如果能發展出便宜且成熟的繁殖技術是不是就能免於前面多數問題了?


人工繁殖技術成熟後就沒問題了嗎?

想必大家都知道六角恐龍,也就是墨西哥鈍口螈這個常見於市面上的兩棲類寵物吧?雖然在水族館我們可看到各種不同的顏色的個體以較為平民的價格被販售。但在原棲地,墨西哥鈍口螈依然飽受著污水、棲地開發與入侵種的威脅。可以說野外族群完全沒享受到繁殖所帶來的利益,甚至連繁殖的個體都開始出現基因多樣性下降導致的遺傳疾病問題。

由此可知,除了前面提到與人為利用高度相關的壓力外,人工繁殖個體也通常也面臨著基因多樣性較低、不適應野外環境等各種問題。就算把這些繁殖個體放回野外,能不能重建族群甚至穩定存活都還是一個未知數,因此不要再說要把石虎圈養繁殖放回野外了


總結

所以說人工繁殖確實對生物研究很重要,也可以做為一個物種的保障之一,但你能說一個物種成功人工繁殖後就無後顧之憂了嗎?保育本就是以野外棲地與當地原生族群為重,人工繁殖復育已經是迫不得已的手段,我們又何必要重複一次又一次將一個物種逼上如此絕境才再來去費盡心力鑽研怎麼培育牠們的錯誤呢?

本文也並非要針對人工繁殖的技術發展潑冷水,而是希望大家在看到相關的新聞時能思考,我們還能做什麼配套措施以更好的保育這些物種的野外資源並達到永續利用呢?

分享一個海大生所見所聞引出之食魚相關議題,從而達到推廣永續理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久等了,這次要推廣的是由中研院舉辦的珊瑚礁生物多樣性與水下生態調查技術研習會 海洋研究中,潛水可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究竟該怎麼入門這樣的娛樂並且具有能作為專業研究的一部份呢?有想學習潛水或是未來想參與海洋生物研究的人請不要錯過本篇。
分享魚類調查中最簡單基礎的調查法之經驗,希望下雜魚的生命不是白白浪費而能做為研究素材提供人們這些珍貴數據。
如今,馬祖的淡菜養殖業已成為當地漁民最重要經濟支柱,馬祖也成為全國幾乎唯一的淡菜產地。那麼,究竟是什麼成就了馬祖淡菜現今的亮眼表現呢? 本文除了淡菜養殖歷史外也會提到馬祖漁業時代背景
一次因緣際會下來到了南竿最西邊,看見了新的在地創生發展,希望能將結識此地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久等了,這次要推廣的是由中研院舉辦的珊瑚礁生物多樣性與水下生態調查技術研習會 海洋研究中,潛水可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究竟該怎麼入門這樣的娛樂並且具有能作為專業研究的一部份呢?有想學習潛水或是未來想參與海洋生物研究的人請不要錯過本篇。
分享魚類調查中最簡單基礎的調查法之經驗,希望下雜魚的生命不是白白浪費而能做為研究素材提供人們這些珍貴數據。
如今,馬祖的淡菜養殖業已成為當地漁民最重要經濟支柱,馬祖也成為全國幾乎唯一的淡菜產地。那麼,究竟是什麼成就了馬祖淡菜現今的亮眼表現呢? 本文除了淡菜養殖歷史外也會提到馬祖漁業時代背景
一次因緣際會下來到了南竿最西邊,看見了新的在地創生發展,希望能將結識此地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同性性行為一直是很多學科領域所關注的重點,這其中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演化學等。由於同性性行為無法繁衍後代,這在理論上而言是不利於演化的,但這樣的行為卻一直存在於大量動物物種之中,因此也一直有人認為這是演化論的悖論。 目前全世界有約1500多個物種被觀測到擁有同性性行為,這其中包含昆蟲、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近年來,動物權議題日益受到關注,對於動物的救援與安樂死的抉擇也逐漸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本文透過一則動物園內的故事,以及救援與安樂死的抉擇,探討人類應如何幹預與尊重自然循環。另外,人類不必將所有生物的生死套上自身的濾鏡,同時強調人類和其他生物之間形成一種關係,應尊重並堅定自己的信念。
被捕捉的魚蟹,想回歸河海。被豢養的禽獸,想回歸山林。 當我們超越了口慾,和被囚禁的動物一樣,人想要回歸自我的念頭也將與日俱增。 —— 路人乙:「不知哪個沒天良的猛破壞雨林,完全不在意地球暖化的威脅。」 雨林嚴重受破壞的主要原因:砍伐雨林→為了闢田→為了種大豆等飼料作物
Thumbnail
讚誇?珍惜?破壞? 大自然生態系 自體的生態系 可也保之如常? 道德的生態系 誰將與共維繫?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海洋生態失衡,已是刻不容緩的國際議題。需要地球公民來共同守護,一同恢復海洋生態!日前海洋生態現狀|海洋生態面臨的危機| 如何減緩海洋生態惡化|海洋生態保育案例|實際響應海洋生態復育
Thumbnail
在大自然現象中的掠奪, 也許在更高意識的角度裡是為了互相平衡。 但在有限生命的眼裡則是弱肉強食,只能你死我活。 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你我之所以一直還待在這裡, 是因為看不見其它和萬物可以一起生存的方式。 看動物撕裂護食,甚或犧牲自己保護幼雛, 看看自己,所為和野生動物有哪裡不同嗎? 如果肉身是你!那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同性性行為一直是很多學科領域所關注的重點,這其中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演化學等。由於同性性行為無法繁衍後代,這在理論上而言是不利於演化的,但這樣的行為卻一直存在於大量動物物種之中,因此也一直有人認為這是演化論的悖論。 目前全世界有約1500多個物種被觀測到擁有同性性行為,這其中包含昆蟲、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近年來,動物權議題日益受到關注,對於動物的救援與安樂死的抉擇也逐漸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本文透過一則動物園內的故事,以及救援與安樂死的抉擇,探討人類應如何幹預與尊重自然循環。另外,人類不必將所有生物的生死套上自身的濾鏡,同時強調人類和其他生物之間形成一種關係,應尊重並堅定自己的信念。
被捕捉的魚蟹,想回歸河海。被豢養的禽獸,想回歸山林。 當我們超越了口慾,和被囚禁的動物一樣,人想要回歸自我的念頭也將與日俱增。 —— 路人乙:「不知哪個沒天良的猛破壞雨林,完全不在意地球暖化的威脅。」 雨林嚴重受破壞的主要原因:砍伐雨林→為了闢田→為了種大豆等飼料作物
Thumbnail
讚誇?珍惜?破壞? 大自然生態系 自體的生態系 可也保之如常? 道德的生態系 誰將與共維繫?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海洋生態失衡,已是刻不容緩的國際議題。需要地球公民來共同守護,一同恢復海洋生態!日前海洋生態現狀|海洋生態面臨的危機| 如何減緩海洋生態惡化|海洋生態保育案例|實際響應海洋生態復育
Thumbnail
在大自然現象中的掠奪, 也許在更高意識的角度裡是為了互相平衡。 但在有限生命的眼裡則是弱肉強食,只能你死我活。 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你我之所以一直還待在這裡, 是因為看不見其它和萬物可以一起生存的方式。 看動物撕裂護食,甚或犧牲自己保護幼雛, 看看自己,所為和野生動物有哪裡不同嗎? 如果肉身是你!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