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論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但往往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都會忘記這張圖,被太多的個人與周圍的事情塞滿所有的時間,不去積累與花時間又會有嚴重的問題出現,而世界的進步也帶來更多的慾望。
懂的感恩的人,往往他們對於自己的需求其實很低,不用過多的品牌價值與社會地位,就能夠滿足自己的心靈,在人際關係中,有一群愛他、尊重他的人,在自我實現裡,能夠把經驗以及資源分配出去的,往往都能帶來更多的回饋。
如何去覺察與感受這世界帶給你的感謝?
我自己透過看書,與觀察周圍有那些特質的朋友,有以下幾點是我發現的。
可以把慾望想像成一杯水,當有些人五加侖的水都滿足不了,他們就會找更多的水杯,而有些人只需要五公升就可以感覺到滿足。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水杯也越來越小。
這是為什麼?
生命有限。
可以觀察有些人到年長反而更加珍惜自己身邊的人事物,年長不一定是年齡,心靈的成長也算,看過與體驗的次數夠多,持續思考,最終留在他們身邊的,是經過社會摧殘留下來的,最終在友誼與價值觀走到最後的人,往往我們都彼此關懷並抱有希望。
每個人的天賦與熱情都不同,所以他們願意犧牲與奉獻他們的精力時間在某個專業領域。也有些人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最後只能忍著憋著氣,過完這一生。也有因為外在因素讓他們人生有了巨大的轉變,不得不去犧牲過往的經歷。
如果說你認同你自己的幸福,是透過90%的人犧牲而來的,而那我們對於週遭事物的情緒波會降低的很多,你的情緒將獲得平穩,你並不會糾正他人、不會計較太多,人難免有失誤,糾正他人本來就不是自己的課題,當我們願意傾聽對方,並給予適當的鼓勵與提點,並且相信他,那股連結是無比強韌的。
你的朋友與家人,你希望他們的最低要求是什麼?
比如說你希望你的朋友最低的要求是陪伴你,聽你說話,那如果他做出多餘的事情時就是溢出來的驚喜或奇蹟,因為那不是應該。
比如說在班上,你希望你的同學上課時都不要吵你專注學習,下課時我們會去廁所去走廊上聊天,給予適當的陪伴與尊重,突然某一天,有一位同學願意跟你分享他的作業或是解題技巧,那其實就是多餘的。
另一個例子,你希望你的老師可以把這學期的評分規則與學習範圍規定出來,自己回家讀書,但老師卻開始做簡報教學,一章一節的提出重要部分與重點概要,能夠節省你大半時間,我想也是一種值得感恩的事。
我真的需要這麼多嗎?還是那是別人的?
短期且持續去做,自己會快樂嗎?
我有什麼資源(人、財、地)可以去運用來去解決我的問題?
是該留下還是離去?
已經消逝的時間無法挽回,我們能做的只有改變當下與未來,最近看了一本書「我可能錯了」,描述的「未來」是片段,片段會驅使我們行動與增長,「過往」是回憶,回憶使我們警慎且珍惜,「當下」是享受,去提問與感知,並且記錄在骨髓裡。
去除我們身上的標籤,了解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並且知道如何學習與邏輯思考,與輸出,並且去篩選自己身邊的人,願意跟疏遠,願意跟誰建立關係。
尋找你生命中的五個需求哪些已經被滿足,是要加法還是減法?
閱讀,是學習的第一道鑰匙,比起現在很多影片與聲音,所帶來的視覺震撼,我們大腦其實也是播放器的一種,而且是第一人稱視角,把過往經驗以及腦中的想像結合,將會形成一個「面」,把它帶入生活,理論與現實的結合,理性與感性的結合,生命中也將會有奇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