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知足vs感恩】- (113.5.30)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個人定錨:

●什麼是【知足】?

人因為生活當中獲得些什麼,無論事物大小,感受到滿足感的一種內心狀態。


●為什麼要討論【知足】?為何常常有人說 知足常樂?

1.【身心平穩健康】俗語常說知足常樂,當人容易因為小事滿足,就能降低物慾,常保身心平穩的狀態,給人很穩定的感覺,也能抽出時間思考,以終為始,讓自己走在追逐天命的道路上。

健康有個理論,人的總心跳數是有限制的,我們應該讓自己處於身心平穩的狀態,才能活得更加健康長壽。

*題外話:雖然運動本身會讓心臟跳動次數變快,但是鍛鍊心肺可以讓你可以跳動的總次數再增加,(心血管更健康的因素)


2.【避免欲望.影響了思考.誤導了目標】避免汲汲營營,讓身心處於過度追求物質的狀態,像滾輪上的老鼠般追逐著無法獲得的目標,因為人欲望是永遠不會消止的。當你獲得一樣物慾,總是會有新的物欲取而代之,讓你處於不斷追求的狀態。

3.【回饋社會完成大我】

人因為生在這個互助的社會,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應當回饋社會,讓人類群體更加壯大,可順利發展。

當然感到滿足時,自然產生感謝的念頭,發自內心的回饋社會,態度也自然會與因被命令而要去工作服務人群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


●【知足】會有什麼壞處或問題嗎?

太容易滿足,給人一種佛系感,當處於公司企業,容易給主管一種沒衝勁的感覺,也不容易晉升,喪失了狼性。

不過即使這樣又如何,這部分取決於個性,當人的個性如此,價值觀如此,也無法強求,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與特長,著重於如何於當下要合作對象的優點,來截長補短、統合綜效,才是我們該關注的重點。

我們該追求一種平衡,保持在自我感覺良好且正向、成長的狀態,畢竟人是不斷在成長改變的,只要隨時關注{成功學習慣1+2+3},我們就能永保核心動能,不斷前進。



●哪些行為會被誤解為「佛系」,以及如何避免給人沒有衝勁的印象?(AI建議補充)

工作時只做上級交辦的任務到60分的程度,以求效率化工作效能。

做完之後可能就花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工作時間),

是否需要給主管一種有衝勁的印象,也是屬於個人價值觀的一環,畢竟,給主管有衝勁,在現代工作環境中,老闆可能只會給你更多的工作,當你的工作理念並非升遷而是圖個溫飽,希望在工作中能日漸成長即可,那麼我認為這不會有甚麼延伸的問題。



●「知足」與「狼性」的衝突,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找到平衡點,如何既能保持知足的心態,又能保持一定的進取心?

只要維持成功學七個習慣的1+2+3,那麼我認為就能讓自己保持在正向有動能的狀態,知足是一種心態,人生價值觀,你知道你想獲得身心的平穩,就要先知足,或者是你感受到了知足,就獲得了身心的平穩,互為因果,無須過度執念先後,因此當你感受到現在的狀態是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的,那就行了。



●為什麼有些人擁有了優質的物質條件,仍感受不到滿足?

許多優渥子弟,因為長年處於物質豐腴狀態,茶來伸手 飯來張口,所有的物質不需自身勞動來獲得(不勞而獲),長期下來養成了理所當然的想法與個性,給一種不知感恩的感覺。



●那該怎麼化解不知足的問題?

該拿回一些物質的主導權,當事人必須重新體驗物資取得不易之感,親身體驗賺取勞務之辛苦,才有機會讓其重新感受到知足。



●【感恩vs知足】有什麼不同?

{知足}是對事物感到滿足,{感恩}因為收到餽贈後回報的一種過程。

人的感恩、感謝,可能只存在一種心理的狀態,也可能不會以外在的方式呈現出來,有時候我們對陌生人的一些善意感到感謝,但不一定會在當下回報給對方,而是以一種精神層次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於後續於FB發文感謝,透過分享試圖影響更多人,達成一種善的循環。

人有時會因為{知足},心態上獲得了滿足,但卻不一定會因為{感恩}而想要{報答}對方的想法;兩者之間還是有些本質上的差異。



●更深入地探討「知足」與「幸福」之間的關係,例如知足是否是幸福的必要條件?還是僅僅是通往幸福的一種途徑?(AI建議)

知足是幸福的一種途徑、我認為也是必要條件,當人不知足,慾望無窮,永無法感受到”夠了”的想法,那麼人就永遠在追求幸福的狀態下,也永遠感受不到幸福。

AI:「知足」與「幸福」之間的關係確實是哲學和心理學上長久以來探討的議題,沒有絕對的答案,更像是一種個人對於生命價值的理解和選擇。

我同意你提出的觀點:知足是通往幸福的一種重要途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說知足是通往幸福的途徑?

  • 減少痛苦: 不知足的人永遠在追求更多,當他們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感到焦慮、失落和痛苦。知足的人則能從現有的狀態中找到滿足,減少了這些負面情緒,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 專注當下: 不知足的人往往沉浸在對未來的渴望中,而忽略了當下的美好。知足的人則能專注於當下的體驗,感受身邊的人事物,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 培養感恩: 知足的人更容易對現有的事物心懷感激,對生活充滿感恩。感恩的心態有助於提升幸福感。

為什麼說知足可能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 幸福是一種內在狀態: 幸福並非來自外在的物質條件,而是來自內心的感受。當一個人無法從內心感受到滿足,即使擁有再多財富和名譽,也無法真正感受到幸福。
  • 無限的慾望: 不知足的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即使獲得了更多,仍然會渴望更多。這種永無止境的追求,會讓人疲憊不堪,無法真正感受到幸福。

但同時,我們也要思考「知足」的局限性:

  • 知足並非放棄追求: 知足並不意味著放棄追求目標和夢想。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讓你在追求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當下的幸福。
  • 幸福的定義: 每個人的幸福定義不同,有些人追求的是物質上的滿足,有些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知足只是一種通往幸福的途徑,並非唯一的途徑。

總之,知足是一種重要的價值觀,它有助於我們減少痛苦,專注當下,培養感恩,從而更容易感受到幸福。但它並非絕對的必要條件,我們仍然需要追求目標和夢想,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定義。



●定錨了【知足】後,未來該怎麼做?

{知足}:對生活的所有事物,試著感受”已足夠了”的想法,然後自然感念報達,身心平衡,形成善的循環。

由於每個抽象的概念,對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對我來說,我偏向練習活在當下,細細認真感受生活中的經驗與反饋,這個事件帶給我什麼感覺,我該怎麼回應、怎麼思考,然後做出對應對我人生有幫助、正向的反應。

常保知足 能讓心態穩定,降低了物慾,也就有更多時間可以追尋天命,完成大我的終極目標。現階段還在修煉小我的階段,先把家人生活狀況、孩子教育、經濟問題處理好再說吧!



●如何透過知足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如何將知足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AI建議)

工作心態上,知足感謝老闆給你的信任,想想是否有更多惡劣的工作環境,勞工如何的困苦艱辛的工作著,或大太陽讓你出門勞動,只為了壓榨你剩餘的產值。有了這層知足的想法,你在協助老闆完成業務的心態就與被強迫做事的想法有著極大的差異。

家庭、教養上,因個人有兩幼子,因為滿足家庭為了孩子的成長都付出了自我的時間、精力來教養孩子,自己因為滿足這個穩定的現況,讓自己有時間能外出工作,取得身心的平衡,因此我應在知足之餘,嘗試回饋家人,讓彼此的感覺更好,讓這個家庭營運的過程更加優化、圓滿、順暢。



●進一步說明如何將知足與天命的追尋結合,例如如何透過知足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天命?如何透過知足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天命?(AI建議)

每個人的天命有所不同,取決於不同的價值觀,具有較遠大目標的天命,應該多少與大我相關,大我是一種回饋於社會、為了後代集體潛意識、成為整個社會運作系統小齒輪而做出的努力,在確認了自我的目標與心態後,因為他人幫助你完成了你的小我,那麼你在知足之餘,知足成為了回饋社會系統的源動能,讓你有著源源不決的動力得以為了大我而努力。


●**{知足}與{心流}的關係?**

{知足}是{心流}的基石&{心流}是通往{知足}的途徑: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因降低了物欲、增加追求天命可分配的時間、保留了專注力,避免精神熵,讓個人更好的進入當下,而因珍惜當下,而產生滿足感…以此循環。

「心流」和「知足」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

一、知足是心流的基石:

  • 減少精神熵: 你筆記中提到,精神熵是「意識」與「意圖」衝突或分心,注意力被外在環境影響而造成的。知足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對物質的慾望和對外在環境的依賴,減少精神熵,讓意識更集中,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 專注當下: 知足的人更容易專注於當下的體驗,而不是沉浸在對未來的渴望或對過去的遺憾中。而心流也強調全神貫注於當下的活動,忘卻自我。知足的心態可以為心流創造更好的基礎。
  • 享受過程: 知足強調對現有狀態的滿足,享受過程中的樂趣,而不執著於結果。心流也是一種享受過程的體驗,它強調沉浸於活動本身,而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

二、心流是通往知足的途徑:

  • 內在滿足: 心流體驗過程中,人們會全神貫注於活動本身,忘卻自我,並從中獲得深刻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自於內在,而非外在的物質條件,它可以幫助人們逐漸培養出知足的心態。
  • 自我提升: 心流活動往往需要不斷挑戰自我,提升技能,在不斷突破的過程中,人們會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從而更珍惜當下的狀態,更容易感到知足。
  • 找到生命的意義: 心流體驗可以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並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加深知足的感受。

三、知足與心流的相互促進:

  • 知足為心流創造條件: 知足可以幫助人們減少焦慮,專注於當下,從而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 心流增強知足的體驗: 心流體驗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內在的滿足和成長,進一步加深知足的感受。

簡而言之,知足與心流是相輔相成的。

知足的心態可以為心流創造更好的基礎,而心流體驗則可以加深人們的知足感,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什麼是【感恩】?

感恩:接收付出後產生感動的情感能量。

由於無意或有意間,接收到了他人的付出、給予,由衷感動對方的行動,由衷產生的情感,進而產生一股希望回報的動能。

試想一個場合,當自己在公車,在付款之際,突然發現沒帶任何零錢,非常尷尬的場合時,突然有位陌生人主動為你付清了款項,此時自己由衷產生的想法,就是一股感恩之情。

若發揮想像力讓自己置身其中,在此場合下,是否”自然”地產生了一股動能,希望回報給對方些什麼;你可能會希望希望留下對方的電話,方便日後可以歸還於他;或著因為害羞、或場合不允許,回家後你可能會將此事件告知家人、朋友、網路平台,分享這個善行,大家在知道後,或許在未來某日遇到了他人也有類似的場景,也願意出手相助,形成善的循環。


●為什麼要討論【感恩】這個主題?與心流的關係?

有此問題緣起於讀完<心流>一書,延伸的問題,問題是這樣的。

●為什麼有些人擁有了優質的物質條件,仍感受不到滿足?

我當下認為的答案是:因為他不知感恩、知足,因此有了本題的探討-【知足、感恩】之主題。

其實<心流>與<感恩>一詞定義存在著些許矛盾,原因在於<感恩>引發的內在力量在於{對方的給予}為引頭,產生如漣漪般擴大的感謝力量;但若全由<感恩>作為起始動能,而並非<心流>針對該任務本身真心喜愛此任務,那是否就欠缺了進入心流的條件?必須專注於事件本身。換個說法,若沒有觸發感恩的想法,我不認為這件事有什麼值得感謝的地方,那是否還能讓自己主動真心積極去做這件事情呢?

<心流>一書認為達到{最優體驗}的條件,除了個人須具備{能力}與任務本身須帶著(N+1)的挑戰難度外,還必須專注於{事件本身},不能有其他目的,才能真正進入{最優體驗},若你是因為其他目的而做此事,就無法真心投入其中。



這觀點延伸了以下問題:

●為什麼我們必須做此心態上的修練?養成好習慣 就強迫自己去做啊,反正自己意志力能控制就好?

例如,你為了身體健康而用<原子習慣> 一書的原理、方法讓自己開始跑步了,還給自己規定要跑40分鐘,因為健康知識告訴我們,這樣做對身體最健康呀! 若心態如此,那麼你就無法真正投入跑步這項運動本身了,你是為了健康而跑,跑完之後,你就會想趕快結束回程休息,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跑步這件事本身變成需要與自己的意志、人性惰性對抗,必須消耗就多的精神能量;相反的,若你是因為喜愛”跑步”本身這項運動,非常油然而生的享受這個過程,會關注跑速、身體感受、姿勢調整,那麼你再跑完了40分鐘還會感到意猶未竟。(題外話:當然是否因為真心喜愛要持續下去多跑久些,還要看你對於時間管理的看法,你用了太多精神時間在此上面,即使真心喜愛,但是也影響到你其他也真心喜愛的事件。例如跑完你還要享受一頓大餐呢。

舉個較容易理解的例子,遊戲大概都愛玩,因為遊戲通常被設計為觸發多巴胺機制,讓自己時常欲罷不能,原本限制自己限定只能玩遊戲30分鐘,玩著玩著卻如同進入精神時光屋般不知不覺又拖了三小時…

兩者心態之間就是有著這樣顯著的差異,差別在於→有其他目的的行動任務v無目的純專注於行動本身的任務

※有其他目的的行動任務vs無目的專注於行動本身的任務 進入的心流差異:

有其他目的的行動任務 強迫進入的專注(原子習慣):需靠鍛鍊意識、工具、方法、規範、需求讓自己專注。{精神熵}增加較多。

無目的專注於行動本身 自然進入的專注(喜愛事件本身):容易進入心流的{最優體驗}。(精神時光屋){精神熵}產生多。

兩者之間具體差別在於{精神熵}產生的多寡,若事件本身的{精神熵}較少,就可以在精神力消耗少的情況下,延續很長的專注時間;相反的,因為有其他目的進入的專注,精神熵產生較多,但質量就相對被折損,持續時間也較短。

再拿跑步鍛鍊心肺為例,雖然早上早起起床跑步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若思考跑步的種種,體驗身體痛苦的同時,自己有著了解多巴胺的運作機制,知道苦痛與歡樂是會互相平衡的,你現在的苦會帶來未來的樂,那麼痛苦時你就會盡情享受這個痛苦的過程,因為你知道苦盡甘會來。另外,你還能感謝你的身體,讓你在此時此刻,有著這樣的體能、精力能在現在奔跑,你知道還有多少人因為家累、疾病、煩惱而無法隨時想跑就跑嗎?你因為共時性的種種讓你獲得了現在可以進行當下的行為,而感恩這個事件的發生。那麼苦就再也不是苦,你會開始享受這個過程。

再舉一個反例,花大錢旅遊本身是件樂事,但常常有人說,旅遊最令人開心的時候,卻常在規畫的當下,想像那美好行程的過程。因為有時候行程總是有許多苦處,例如:拉車太長時間的狀況、搞丟東西、也可能前一天沒睡好身體疲憊;若本身無法時刻體驗那身處不同環境,感受新鮮體驗的過程。那麼樂再也不是樂,只是一場自虐的行程。這就是心態上不同產生不同的差異,全在一念一間。



<心流>書中的建議的方法: 養成一種自得其樂、隨時找尋行動機會的性格,我認為沒有這項性格沒關係,演一演就像了,很多事情原身就互為因果,也不知道是因為你是這樣的個性才這麼做,還是常這麼做才讓你養成這樣的個性。這個狀態也是我們可以利用的一點,若我們沒有自得其樂的性格,就讓自己心態上認為是,那麼久了 習慣了,你就會被塑造成這樣的性格。


理解 養成自得其樂的{習慣&性格}的關係後,就將焦點持續放在事件本身拆解,將其具體化,類似{刻意練習}指導的方法,認真地找出更多此行動的行動機會與目標,將喜歡此任務行動的本身做最大的程度優化,催眠自己真心喜愛其活動,那麼就能逐漸將此行為達到心流的{最優體驗}了。(有點像是在欺騙自己的大腦)


{心流}的最優體驗={主動積極}做事態度更深層次的核心,從拆解事件本身,把關注焦點轉移到事件本身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知足}、{感恩}、等思維抽象工具進行轉化進行連結。


因此我認為進行任務時,應期待以在{心流}狀態下進入{最優體驗}為目標;而希望達成{最優體驗},需要透過{感恩}這個次階層的精神概念,讓你能藉{感恩}轉念來產生能量的一種工具,讓你得以強化事件本身獲得樂趣的過程。


再舉運動為例,我因為理解這項活動帶給我的滿足,我感謝身體給我機會進行這個活動,因此我該更認真專注於活動本身,具體跑步的細節,讓自己忘卻時間進入最優體驗,獲得跑步的樂趣。


※整理層次如下:(最高階){個人價值觀}How?→{追尋天命}How?→{主動積極}How?→心流(最優體驗)How?→拆解事件本身時,{感恩}{知足}僅是拆解的一種工具,能幫助你產生能量轉念於事件本體,讓你得以專注任務本身。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理應回報{感恩}。

人存活於世,需依靠社會組織得以便利的存活,衣食住行育樂無一不是靠人們勞動而得,即使是透過自己賺取的金錢換取,但倘若沒有他人的創造,自己就必須從零開始,重新製作基礎工具、物品,為了生存而努力,回到了原始人類的生活,自己的複雜度、成長性、時間也會因此遭受極大的限制。

因此理解了社會架構,與小我與大我之間的關係後,自己在生活之中所用之物,在發揮當下感知、體察生活時,就能知道自己收受他人之恩之廣。


●感恩有什麼好處?

{感恩}是種能讓你經過體察、思考轉化而得的動能。

當我們深思、自我體察,由衷感受到了收到餽贈後,產生的感恩想回報的能量後,試著將其轉化到{大我}的概念,自己可以努力做好你當下進行的工作,你就會更有耐心、更有品質的做好你當下正在進行的服務。只要不是傷天害理、詐騙他人的工作,他人也會因為你的勞動,而獲得不同形式的回饋,當他人也同理了感恩的過程後,他人也得以獲得感謝的能量,再度回饋社會,以此循環不息。


{感恩}延伸{感謝}對方的過程,對彼此都創造了值得體察加以紀錄的事件:

1.因為感恩而對對方表達感謝之情,除了讓對方知道你的付出我接收到了,你的回報也讓對方知道自己付出有了成果,這是他應得的經驗反饋,也讓他日後更願意這麼做,或怎麼做可以做得更好。


2.與對方的互動你得到情感的互動交流。

在每天一層不變的例行生活中,唯一不同的就是 你與他人因為事件產生的交流,這種經驗每次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人事時地物的變化,讓你體察的經驗也有所差異,當透過這此互饋的經驗過程,都值得細細回想其過程,日記傳頌。


●感恩會有什麼壞處或問題嗎?

東方人較為內斂,毋需多慮,試著多加表達感謝之情,好處多於壞處,很少逾矩。

對他人表達感謝,適可而止,有些人為善不欲人知,當你感恩之情過度,反而造成他人的困擾;可以試著同理對方希望獲得怎樣的感謝,再給予道謝。

但現實世界,感恩這項美德,有時仍過於冷漠,會發生上述的情況過度回報的情形反而少見,因此我們就盡量放大對方的付出吧,盡力回報,重點在於讓對方感受到你感謝的心意,讓愛循環。


●未來該怎麼實踐【感恩】?

一天開始之時,冥想昨日接收到的點滴,感受其感念之能量,再由小至大轉化至大我,形成今日動能。

每日三省吾身時,在感念今日度過的一切,就不會不知道要感謝些什麼了,大至家人協助你處理事務、幫忙照料孩子,節省了多少時間,讓自己可以運用充實自己。小至生活所用之物品,發揮想像力試想物品從零到有的創造過程,細細品嘗也值得你感念。

秉持{要事第一}的原則,先從今天對你幫助最大的人開始感念起,回饋CP值最大,你能獲得最多的能量。原則通常會是幫助你節省你時間最多的人,時間是項稀珍資源,影響著你的專注力,以此作為標準 八九不離十。


舉個人的真實經歷,我有一次處理發票業務,因為業務情況不熟悉,日期開錯導致被通知必須追回所有已開出的發票,此問題為重大錯誤,讓所有有合作的廠商都必須協助你追回發票,尤其是已經報繳上去的稅務資料,當時我非常愧疚,因此在對方願意協助我處理發票追回發票時,自己自掏腰包,採購飲料、點心,給窗口感念其協助,這款個人覺得非常值得,尤其是對方願意收下點心時,自己是非常開心的。對方對我的協助,未來我也會常感念於心,之後若對方有我可以協助的部分,也必定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6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論【樂趣】-113.5.22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論工作-113.5.27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論【獨處】-113.5.28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論【家庭生活&心流】-113.5.29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論語漫讀(98):知者樂水,仁者樂水—智者仁者的不同特性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avatar
江上小堂
2024-04-25
論語漫讀(97):『樊遲問知』—樊遲是個愛追究的學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Thumbnail
avatar
江上小堂
2024-04-22
論師徒情、說意難平:王一博,《追風者》(中國,2024)十里洋場煙花地,風雲際會上海灘。黃浦江畔一回眸,人生若只如初見。
Thumbnail
avatar
Sappho 一丘一壑也風流
2024-04-21
論語漫讀(96):『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的『因材施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同樣是孔子教學中的經驗之談。天資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深奧的學問。如子貢和子夏,『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學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第三)。天資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奧的
Thumbnail
avatar
江上小堂
2024-04-16
論《形而上學俱樂部:美國思想的故事》裡美國廢奴、進化論、實用主義、文化多元主義思想的歷史─深度政經分析(32)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avatar
陳華夫hwafuchen
2024-04-16
論述和美學,如何(不)作為問題本身?-Didi-Huberman 2024年新書,《情感脫離的製造》,解讀計劃「論述的絕對至上,我覺得是一種濫用。」 - Georges Didi-Huberman 【誰是 Didi-Huberman?】 法國邊緣爭議美學家,喬治·迪迪–裕柏曼(Georges Didi-Huberman),新世紀以來,不斷挑動法國後現代學界的神經。
Thumbnail
avatar
陳潔曜
2024-04-15
論證寫作:建中名師親授,最強專題報告、小論文寫作技巧,用文字精煉思考、精準表達觀點 我想可能有很多人看到書名《論證寫作》會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所謂的論證是什麼?跟一般的作文又有什麼樣的不同呢?這本書是由六位建中各科老師共同著作,是少見陣容堅強的作者群,主要是致力於培養中學生在掌握既有的知識以後能展現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物的學習成果。 書中提到科學寫作有別於一般的
Thumbnail
avatar
射手媽咪婷婷
2023-10-21
論我們與母親的距離,真教人痛極又爽!大家好,我是諮商心理師Harris。先祝福各位媽媽,母親節快樂! 今天,我們不妨來談談與母親的距離。 精神分析認為,母親與我們的關係質地,大大地構成了人類潛意識。而潛意識總是以我們毫不自覺,或以為無傷大雅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言行為。用一個譬喻來說──今天也許你已經離家,但事實上母親仍然住在你的心中。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1-05-09
論「迎來」的用法最近看到愈來愈多台灣人寫文章,會用「迎來」這個詞;但這個詞真的有點被濫用;姑且不論這個詞是中國用語,撇開這個不提,「迎來」都可以換成更好的說法。
avatar
施典志 Tenz
202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