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同情者》一名混血間諜、一顆糾結的心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想用不同角度了解越戰的人、喜歡小說內心戲偏多的人、想思考自我認同及戰爭的人

推薦指數:✏️✏️✏️✏️✏️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同情者》敘述一位越戰間諜內心掙扎及探詢自我的過程。他是個雙面人,不僅是暗地裡為越共提供情報這點,同時也因為他是半越半法的混血兒,以及他在美國受教育,對美國文化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自己因為這樣的雙面性,能同時由兩個角度看清事實,但隨著劇情發展,我卻感覺他其實已經迷失在自己的多種自我認同當中。

身為一名訓練有素的間諜,他成功地不讓自己的越共身份被揭發,但長期如此深入敵方陣營,且自己的一位至交好友又是對越共懷有滿腔仇恨的南越軍人,加上他在美國受的教育對他影響深刻,都讓他不自覺地受到不同價值觀的影響,產生他自己也沒發現的矛盾。

作者阮越清利用這一位虛構的角色,帶我們以截然不同的角度—從越南人民、從越南軍人、從美軍,到美國人民—來看越戰和身份認同。他對越、美兩國的文化和對越戰的情緒,有著尖銳、犀利的觀察,並細膩地將這些觀察融入劇情中。我邊拜讀這部作品邊思考,我是否有辦法以如此細膩、獨到的方式來解讀自己的國家與人民?

老實說,我剛開始讀時覺得有點吃力,因為自己並不常讀這類內心戲很重的作品,且之前讀了同樣是第一人稱視角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記》、彼得・漢德克《守門員的焦慮》,以及沙特《嘔吐》的前三分之一,這三本書主角內心世界帶來的深沉壓抑感,讓我也跟著感到有些沉重、憂鬱,所以後來就不是很喜歡讀這類作品。不過《同情者》的主角內心雖然同樣有待解開的結,但並沒有給人這種壓抑感,因此我越讀越順。


*以下微劇透

我認為最精彩的段落,是最後關於刑求的那幾章,文字充分地展露刑求當下對於身心靈的摧毀、潰敗,還有主角內心試圖找出正確答案的焦急和自我提問—不只是對於刑求者提問的回答,以及為何自己的至交好友兼革命夥伴以如此殘暴的手法對待他。作者在這幾章由原本的第一人稱視角轉換,讓讀者用施刑者的角度看這次刑求,在我讀過的第一人稱小說中,很少看到這樣的寫作手法。

本書故事節奏穩定,大部分篇章並沒有血脈僨張的刺激,雖不像冒險文學或間諜電影一般,讓人急著想知道後續發展,但放慢速度讀,慢慢咀嚼書中對於主角內心的描寫,才是本書最有吸引力之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