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0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raw-image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角,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

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 英語﹕ a new comedy by Woody Allen
  • 德語﹕ eine neue Komödie von Woody Allen
  • 波蘭語﹕ nowa komedia Woody’ego Allena

中國語非屈折語,英語屬中度屈折語,德語屬中高度屈折語,波蘭語屬高度屈折語。

一般來說,拉丁語及斯拉夫語系都屬高度屈折的語言。

在上列的四個短語中,英語雖屬屈折語,用例卻沒有顯現屈折特徵,因此有點像中國語。

德語和波蘭語都有明顯的屈折特徵。

德語中的「Komödie」(喜劇) 屬陰性,因此形容詞「neu」(新) 的詞尾和限定詞「ein」(一) 的詞尾都分別要做相應的變化而分別成為「neue」和「eine」。

波蘭語的「komedia」(喜劇) 亦屬陰性,因此形容詞「now」(新) 的詞尾亦要做相應的變化而成為「nowa」,但波蘭語沒有冠詞類的限定詞,所以用例中沒有英語的「a」或德語的「ein」。有趣的是,用例中的姓名要用所有格,因此要為活地‧亞倫「改姓」及「改名」——「Woody Allen」變作「Woody'ego Allena」。

原則上,波蘭語的性氏要分陰陽,譬如 Kotarbinski 先生,他的賢內助要姓「Kotarbinska」,假如兩人弄瓦,此瓦姓「Kotarbinska」,弄璋的話,此璋姓「Kotarbinski」。

假如以屈折特性為語言優劣的標準,在我們的四個例子中,波蘭語應該名列前矛,理應最優,德語次之,英語則落至類同中國語的「劣勢」。從學習語言的角度出發,這個簡單的對比顯示高屈折度不一定是個優勢。高屈折度同時釋放出更多資訊噪音,對該語言的學習者來說可做成相應的困難。

所以當我們對比屈折語和非屈折語時,我們有需要確定所對比的是哪個方面。下為一例。

由於有屈折的特性,印歐語系出現了所謂詞根的現象。詞根主要與動詞 (譬如英語的「(to) be」) 相關,因應格和時態而變化 —— 譬如「(I) am」﹑「(she) is」﹑「(they) are」﹑「(we) were」等 —— 最為繁雜﹔將動詞變為名詞,則要做另一種變化 (譬如從「be」到「being」)。

穆勒利用詞根來分析印歐語系中不同語種的同源。譬如英語的「(to) be」,第一身單數現在時態用「am」,梵文寫作「asmi」,希臘文寫作「esmi」,立陶宛語寫作「esmi」﹔穆勒以此推出,就「(to) be」而言,梵文﹑希臘文和立陶宛語有共同的詞根,為「as」,詞尾為「mi」。[Müller 1862: 173] 如此看來,英語的「am」則似乎是詞根「as」和詞尾「mi」的簡化,即去掉「as」的「s」及「mi」的「i」,因此得出「am」。

但歐語的屈折變化從來都不是完全規則化的。一般來說,屈折度越高則越規則化﹔屈折度越低則越傾向於不規則,而且亦會較接近孤立語的部位操作 (positional practice)。譬如低屈折度的英語在規則動詞之外又附加所謂的「不規則動詞」。這是自然語言的特性。但歐洲各語﹑梵語﹑印度語等的字母系統使屈折變化成為可能及盡可能規則化,再以英語為例,詞綴如眾數的「-(e)s」或動名詞「-ing」等都是一種系統化的規範,對英語語法的精確化。

雖然中國語不以字母系統為基礎,亦沒有屈折變化,但中國語好像也有「詞根」,可是我們不叫「詞根」,我們叫「部首」。中國語的語言學者是否忽略了「部首具有詞根的功能」呢﹖

譬如具「火」部的字大概都與火或對火的利用有意義上的關聯﹕「炎」﹑「炬」﹑「灶」﹑「灸」﹑「炊」﹑「烹」等﹔譬如具「人」部的字大概都與人相關﹕「代」﹑「伕」﹑「伎」﹑「佃」﹑「佛」﹑「侵」等﹔譬如具「艸」部的字大概都與花草相關﹕「花」﹑「草」﹑「芍」﹑「芬」﹑「苗」﹑「茁」等。

假如我們接受部首有詞根功能的見解,單在這一點上,中國語是否「趕上」了屈折語呢﹖

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卻湊巧暴露出作為孤立語的中國語與屈折語的一大根源性區別﹕屈折語的詞根或詞幹及其詞綴屬於詞構及語構成份4,作用在於表呈該詞的語構功能﹔中國語的部首非語構成份,而僅僅是一種專注字義的造字方法準確的說法是,中國語的部首用來識別字的字義指派,有固定的形態﹔譬如「灶」字,古時以土為廚,生火煮食,「火」+「土」=「灶」是一個可以理解的關係。又譬如「芍」字,即使不明其義,我們也估計得到芍與植物有關。這種按部首組合而生的意義指派在古字寫法上更明顯,但隨著書寫的演變,中國語詞彙逐漸豐富,這種按照意義指派來造字的工作亦漸停頓,改為字詞相配合來創造新詞以表達外來語或新概念。

比較一下中國語的部首的功能和屈折語的詞根或詞幹及詞綴的功能,我們即時發現中國語關心的是字義 —— 即語義 —— 而不大關心語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洪堡特﹑舒萊謝爾﹑穆勒﹑麥哥﹑索緒爾﹑艾杜凱維茨等語言學家和邏輯學家一直以來對中國語的看法。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窺見中國語是一種重語義而輕語構的語言。

__________

4 詞構 (morphology) 關涉詞 (字) 的內部元素,語構關涉詞 (字) 的外部元素,兩者其實都以結構為對象。

待續

avatar-img
7會員
340內容數
我們這裡談兩個東西: 哲學和邏輯,以及與哲學和邏輯相關的東西。 首先開設的房間是《綁架愛麗絲 之 地下邏輯》。 隨後將陸續開設《綁架愛麗絲 之 鏡像語言》和《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聯絡作者﹕sen.wong@proton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四 在《符號邏輯及其應用》[MacColl 1906] 一書中,麥哥對「陳述」(statement) 和「命題」(proposition) 作出區分。他的符號邏輯將「陳述」定義為任何用於表達訊息的聲音﹑記號或符號 (或對聲音﹑記號或符號作出的任何排列)﹔「命題」則定義為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三 但在上述這種文化氛圍之中,即以歐洲為中心的單向觀點,閱讀過程中出現偏差還是不可避免的。於是,普魯士的語言學之父威爾海姆‧馮‧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 首先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中國語2 是一個原始的語言,而它的原始性正在於這個語言的「簡單化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一 公元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歐洲文化的擴張邁向高峰期。始於十六世紀的金銀通貨主義 (Bullionism) 促成對自然資源 (尤其是貴金屬﹗) 的追求。金銀通貨主義很可能是歐洲諸國對外殖民擴張的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差不多同期出現的重商主義以金銀通貨主義為其貨幣政策 (包括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序 二 如果要極度簡化亞里士多德邏輯,我們可以說其核心概念就是謂述關係,而這個謂述關係就是一個捆綁兩個詞項的關係。在古希臘語的語構 (syntax) 中,兩個相關詞項是主語和謂語,而用作捆綁主語和謂語的是一個繫動詞「είναι」(即即英語的「is」或現代漢語中的「是」的某個意義)。於是,省去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四 在《符號邏輯及其應用》[MacColl 1906] 一書中,麥哥對「陳述」(statement) 和「命題」(proposition) 作出區分。他的符號邏輯將「陳述」定義為任何用於表達訊息的聲音﹑記號或符號 (或對聲音﹑記號或符號作出的任何排列)﹔「命題」則定義為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三 但在上述這種文化氛圍之中,即以歐洲為中心的單向觀點,閱讀過程中出現偏差還是不可避免的。於是,普魯士的語言學之父威爾海姆‧馮‧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 首先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中國語2 是一個原始的語言,而它的原始性正在於這個語言的「簡單化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一 公元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歐洲文化的擴張邁向高峰期。始於十六世紀的金銀通貨主義 (Bullionism) 促成對自然資源 (尤其是貴金屬﹗) 的追求。金銀通貨主義很可能是歐洲諸國對外殖民擴張的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差不多同期出現的重商主義以金銀通貨主義為其貨幣政策 (包括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序 二 如果要極度簡化亞里士多德邏輯,我們可以說其核心概念就是謂述關係,而這個謂述關係就是一個捆綁兩個詞項的關係。在古希臘語的語構 (syntax) 中,兩個相關詞項是主語和謂語,而用作捆綁主語和謂語的是一個繫動詞「είναι」(即即英語的「is」或現代漢語中的「是」的某個意義)。於是,省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這回我們說古漢語文法。初學者會先碰到幾個問題:倒裝、連接詞、省略。有了這些基本概念後,可以幫助你看懂更多文言文的句子。覺得文法很難嗎?沒關係,告訴你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熟讀課本,用課本類推!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Thumbnail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傳統的含義以及德國文化中的反傳統觀點。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於傳統詞彙的語用方式,並反思了自己對傳統的理解。文章獨特的觀點值得一讀。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由補習國文名師美人姊所著,介紹了古文,特別是高中國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在文章中,作者以現代文解析古文,使得古文成為容易閱讀且引人入勝的文章。這本書不僅對於高中生有幫助,也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體諒。
Thumbnail
相比目前繁體書上常見的「瘋狂的中世紀」、「黑暗的中世紀」等介紹,本書採取一種樸實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爬梳中世紀的發展。作者丹・瓊斯非常擅於「比喻」,將中世紀發生的事情進行現代化的說明。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這回我們說古漢語文法。初學者會先碰到幾個問題:倒裝、連接詞、省略。有了這些基本概念後,可以幫助你看懂更多文言文的句子。覺得文法很難嗎?沒關係,告訴你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熟讀課本,用課本類推!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Thumbnail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傳統的含義以及德國文化中的反傳統觀點。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於傳統詞彙的語用方式,並反思了自己對傳統的理解。文章獨特的觀點值得一讀。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