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一波三折,川普與拜登再度對陣,民粹主義捲土重來,它是川普手中的一大王牌。16年川普就以他極具煽動力的言論,擄獲一大票支持者,其中許多是來自鐵鏽區(美國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與農業州的工人,開啟了美國民粹主義的高潮。
歐洲也面臨相同的困境,義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家已由極右翼政黨掌權;在法、德和西班牙等地,極右翼也逐漸擴張。民粹主義者最擅長倒果為因、污名化他者並強調自身的正當性,造成族群對立和社會撕裂。
關於民粹主義背後的脈絡,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在《成功的反思》一書中追本溯源,探究民粹背後的脈絡。邁可‧桑德爾是知名作家、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他以《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聞名世界。
桑德爾指出,民粹主義的崛起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另外還有社會與道德因素,最重要的一點為社會尊嚴。2016美國大選是一場民粹的狂歡,美國民眾再也無法忍受菁英的傲慢,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和反移民的言論正中下懷。
本書點出許多社會結構、制度等重大問題,更犀利地指出績效主義的弊病,在高唱才德至上的社會,提出另一種思維方式。
《成功的反思》中的一大主題為向上流動,在社會流動越趨僵化之下,階層固化是否已然成形?桑德爾表示,雖然各家統計數據略有不同,但只有極少數美國人真的做到美國夢裡的「鹹魚翻身」。
社會流動研究將所得階梯分為五等分。出身最低五等分位的美國人只有4%~7%爬到最高五等分位,而爬到中間五等分位以上的也只有約1/3。
這種情況在高等教育更加明顯:
不僅如此,美國人在經濟上的社會流動度甚至比許多國家還糟。
美國和英國的孩子繼承父母經濟優勢/劣勢的機率,為加拿大、芬蘭、挪威和丹麥的兩倍以上。 事實顯示,丹麥和加拿大孩童比美國孩童更有機會由貧轉富。桑德爾諷刺的說,美國夢是真有其事,只不過發生在哥本哈根。
在台灣,情況似乎稍顯樂觀。
經濟學家通常以代間所得彈性衡量父母和子女所得之間的關係,數字越小代表流動率越高,越有白手起家的可能,數字越大則代表越僵化。
台灣的代間所得彈性大約是0.15左右,相較於美國的0.48、英國的0.5來說,算是流動相對順暢的社會,而社會福利體系完善的北歐諸國皆維持不錯的水平。
而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8年度各國的「世代間教育與經濟流動性」調查,台灣位居十三位,出身經濟環境較差的孩子(即父母經濟教育程度低於平均),長大後有16.3%成為經濟條件較好、教育程度更高的前1/4,打破了傳統定義的階級劃分、實現階級突破。
這項調查中美國排名第32,在世銀劃為高收入國家的35國中,只有3個流動性比美國低,凸顯其嚴重的階級固化問題。
但也有學者點出,採多元入學後,台灣的階級流動將越發困難,教育將不再是社會流動的助力,而是階級固化的幫兇。
本書的另一個重點為功績主義
功績主義認為,一個完美的社會,就是讓適合的人到適合的位子發揮所長。只要運用天賦、肯努力,我們就能爭得自己的成就,我們為自己的命運負起責任,我們所獲得的都是應得的。一切的論述看似都非常合理,但桑德爾點出了背後的醜惡。
1.事實上機會是不平等的。根據美國的研究,如果你家裡越有錢(年收200,000美元以上),你就越有可能在SAT分數獲得高分,機率是五分之一;反之如果你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年收20,000美元以下),機率則為五十分之一。
以台灣的研究來說,根據《經濟論文叢刊》的數據,富人孩子進台大機率是窮人的6倍,而台大學生的家庭年所得中位數約為150萬元,高於全體公立大學學生的近110萬元,更遠高於私立大學學生的約100萬元。
2.機會平等並非實質平等,反而合理化了不平等。功績主義只在意於機會平等下促進社會流動,用一種贏家與輸家的模式去思考,而不關心贏家與輸家最後站的位置鴻溝有多麼巨大。高社會經濟地位父母能夠傳遞給孩子的優勢,不僅是較多的金錢與知識,也包括更廣更深的社會網絡。
人生本來就不公平,但一個合理化贏家與輸家的制度,只會造成贏家的傲慢與輸家的自責。
3.功績主義忽略運氣與重視運氣的社會因素。功績主義認為,有能力的人最終會勝出,而他所獲得的財富與名聲是他應得的。桑德爾反對這項看法,他認為「天賦」本質上有「任意性」(arbitrariness),一個人擁有何種天賦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取決於運氣。
功績主義的論點會讓贏家認為成功都是歸功於自己,進而瞧不起不若他們幸運的人。這也讓底層工作者被貼上「不夠聰明」、「不夠努力」的標籤,更令人感覺沮喪。
這種價值觀不僅容易使驕傲自大,也會將失敗者貼上懶惰、不努力的標籤,增強榮譽與恥辱的文化,削弱同理與謙遜的美德。
社會資源分配不公早已不是新鮮事,光從上大學這點延伸,身邊有許多兩極化的例子。
前公司認識的一個工讀生A,她的工作態度很好、人也很聰明好學,無奈家境不好,很早就出來打工,大部分的錢都上交父母,能唸書的時間並不多,課外活動更無法參加。之後與自己理想的大學擦身而過,還得繳納高昂的學費,畢了業還得繳學貸、房租,壓力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值得慶幸的是,A在工作幾年後,存了一筆錢,選擇繼續深造。畢業後在一家不錯的公司上班,算是圓了她的一個小心願。雖然未到嚴格意義的階級跨越,但她最終憑藉自身的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
而一些家境不錯的,自小在相對優渥的環境成長,可以學習各種才藝,學科方方面面都超前部署,父母對他們的人生有一定規劃和指導,家長本身也是孩子很好的榜樣。他們更不用出來打工,能夠專心當一個學生。
學習投入的時間是很直觀,他們更有可能考上好學校,接著找到好工作。但其中不乏桑德爾所說「把成功全部歸功於己」之流,視他們眼中的「弱者」為魯蛇,認為他們就是不夠努力,卻忘了他們本就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雖然本書對於具體措施的論述有些薄弱,但整體而言是個脈絡清晰、考據嚴謹的佳作。桑德爾再三強調,不論我們有多拚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造就的。社會看中我們的才能是我們好運,不是必然。清楚感覺命運的偶然可以讓我們心懷謙卑,這份謙卑是個起點。它能讓我們告別無情撕裂我們的成功思想,超越才德霸權,攜手走向更少怨憤、更多包容的社會。
參考資料
https://kids.twreporter.org/article/taiwan-higher-education-statistic
https://medium.com/henry-lee/-2a455ffce24f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195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