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像總是跟不上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資訊篇|前導|【怪獸】你與科技的距離 EP1.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收聽Podcast|🙋追蹤怪獸|📰訂閱怪獸雙週快報|🤖來找怪獸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好像常常被科技的變化快速震懾到,追著時事跑也不知道到底未來跑到哪裡去,甚至常常覺得跟不上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

那麼,想脫穎而出、不被時代淘汰,要把握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遇到各種挑戰最需要的,就是心態必須先穩住,讓堅定地「信念」引領你適應各種變化。

疫情前,我們遇到來自國際競爭、新興科技和氣候問題,世界變化之快,讓企業必須開始敏捷、彈性以及轉型。面對疫情,一直到疫情後的現在,我們更是必須認清現實:

外在環境已經改變,如果還是墨守成規,最後,就是被淘汰。

延伸閱讀:
面對AI,你會選擇原地防守還是向外探索?Generative AI年會前導心得|怪獸看科技

成功也是失敗之母

歷史帶給我們很多的鐵律就是,來到頂峰,就是要走下坡的時候了。諷刺的是,人的鐵律除了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敗之母

成功的時候,人總是不想改變自己,會覺得說成功了哪來還有可能會失敗?

但其實,就是因為抱持固有原則,認為自己已經到頂了,用這個「成功」的方法不可能失敗——因為,我們只有在失敗、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會檢視自己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因著危機,才會促成改變的動力

想要轉型,思想要先改變。

養成信念,就是改變的原動力

信念,就是你認為世界的本質、你認為什麼是真實的。它最重要的,在於它操縱著我們的選擇,引領我們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

信念 ①:數位轉型前需要思考的關鍵點

raw-image

疫情加速了數位轉型,台灣因為很多企業是做代工,面對「顧客中心主義」浪潮,如果只是做到流程自動化,並沒有以客戶為中心,即使做到智慧化,依舊還是難以掌握客戶需求。

信念的常見誤區,就是「為改而改」,想要全盤數位化,卻沒有思考到底為何需要轉型。

延伸閱讀:
亞馬遜懶人包:科技小白需要知道的,都在這篇|趕快tech我 EP5.2.6

信念 ②:從被攻擊中成長的「數位韌性

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認為,數位韌性(Digital Resilience)指的是在任何時候遭受到不利的影響,不但能撐得住,還能透過完善機制的即時應變並快速恢復,甚至從被攻擊的經驗中學習並強化自身體質。

確實因為疫情和烏俄戰爭,加上台灣本就處於供應鏈重要地位,已經常被假訊息和各種攻擊,本就相當具有資安意識,在數位韌性這塊的關鍵就會在於保持數位主動性防禦,即時修復受損,甚至從被攻擊中成長。

資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駭客的技術與時俱進,但面對這樣日趨強勁的敵人,如果我們只是靠防禦思維,很難因應變化萬千的攻擊,尤其有些集團因為事業群大,又或是 IT 系統不足以掌握整體性的全貌。

另外,沒有更新、沒有去補系統漏洞產生的資安危機也是一大問題。

raw-image

很多製造業為了避免影響產線的生產良率效能,營運科技還是用不支援的作業系統甚至不更新,又或是部門之間不流通,風管部門難以熟悉資訊部門的系統,資訊部門的系統又難以符合風管系統的要求導致的各種問題,還有很多大規模 DDoS 癱瘓攻擊也是因為密碼和安全漏洞造成的。

以消費者層級而言,曾經有人發現自駕車內車用影音娛樂系統的漏洞,可以透過網路遠端控制方向盤與煞車,影響全球上百萬台車輛。但是在這件事被發現後的三個月,只有不到兩成的車主進行修補程式更新。即便資安漏洞可能會影響行車安全,但缺乏誘因或強制性功能的情況下,用戶多不會主動更新,讓行車安全的漏洞依舊存在。

總的來說,信念與想法需要轉變並不是只停留在企業、政府而已,對於個人來說,你更不能忽視信念的重要影響力,透過數位轉型了解侷限思維的可怕、培養自己的數位韌性,應對不確定及變動的未來。

我們能做的,就是培養自己容錯的能力

數位韌性是面對未來的應對力與復原力,而數位轉型最關鍵的重點是創造價值。

在未來已經沒有所謂成功的保證,也沒有一個永垂不朽、一用到底的商業模式,數位化只是個過程,我們能做的是培養自己容錯的能力。

延伸閱讀:
在怪獸科技公司,我學會三個反直覺的「不用」心態|怪獸第一季特別最終章

信念與想法是一切的基礎,人類因為會思考、會創造因而脫穎而出,透過信念,我們篩選、我們選擇哪些內容讓我們更加強大。

信念對於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你不一定要憑著強大的信念改變世界,但如果想讓自己更好的話,可以從自己開始,透過信念說服自己,真心相信未來會因為你的行動而將改變,讓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後留下一個思考,我們常說做任何事情必須謹慎評估風險再去做,但為什麼「謹慎」對多數人來說並不是首要任務?答案是什麼,我們下一篇文章揭曉。


raw-image

🤖追蹤怪獸科技公司:用科技,遇見更好的自己。
👉https://www.instagram.com/monstech.inc/


avatar-img
怪獸科技公司✖️沙龍
30.2K會員
470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2023/09/08
這篇文章是怪獸科技公司寫過有關 AI 議題的總目錄,包含我在政大聽 OpenAI 技術顧問的演講、AIGC 年會等等跟 AI 主題相關的紀錄心得~拿免費邀請票還是得來回饋一下,以及記錄一下這次兩天 14 場 40 分鐘的 2023 GAI 年會到底學到了什麼!
Thumbnail
2023/09/08
這篇文章是怪獸科技公司寫過有關 AI 議題的總目錄,包含我在政大聽 OpenAI 技術顧問的演講、AIGC 年會等等跟 AI 主題相關的紀錄心得~拿免費邀請票還是得來回饋一下,以及記錄一下這次兩天 14 場 40 分鐘的 2023 GAI 年會到底學到了什麼!
Thumbnail
2023/09/06
AI 大戰愈演愈烈,ChatGPT 更成為 2023 年首個破億使用者的應用,再加上投資其母公司 OpenAI 的 Microsoft 也運用 GPT-4 打造 Bing Chat,很多焦點就會放在長期由 Google 壟斷的搜尋引擎市場版圖是否可能重新洗牌。Google 的地位真有可能受到動搖嗎?
Thumbnail
2023/09/06
AI 大戰愈演愈烈,ChatGPT 更成為 2023 年首個破億使用者的應用,再加上投資其母公司 OpenAI 的 Microsoft 也運用 GPT-4 打造 Bing Chat,很多焦點就會放在長期由 Google 壟斷的搜尋引擎市場版圖是否可能重新洗牌。Google 的地位真有可能受到動搖嗎?
Thumbnail
2023/09/01
這次的內容,我將分享在政大聽完 OpenAI 的執行長技術顧問(Technical Advisor to the CEO) Dr. Mohammad Bavarian 在台灣的第一場演講,透過 OpenAI 官方的視角,探討人工通用智慧(AGI)的關鍵技術和未來趨勢。
Thumbnail
2023/09/01
這次的內容,我將分享在政大聽完 OpenAI 的執行長技術顧問(Technical Advisor to the CEO) Dr. Mohammad Bavarian 在台灣的第一場演講,透過 OpenAI 官方的視角,探討人工通用智慧(AGI)的關鍵技術和未來趨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今天想來探討全球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從不同視角所得出的思考與策略。 以下,將進一步針對目前處於一個充滿變革和機會的時代下,個人觀察到的現狀加以思考所做出的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夠為各位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提供實際的指引。畢竟每個時代都帶來危機和轉機,過去的成功經驗未必能解鎖現今的門道 ...
Thumbnail
今天想來探討全球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從不同視角所得出的思考與策略。 以下,將進一步針對目前處於一個充滿變革和機會的時代下,個人觀察到的現狀加以思考所做出的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夠為各位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提供實際的指引。畢竟每個時代都帶來危機和轉機,過去的成功經驗未必能解鎖現今的門道 ...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好像常常被科技的變化快速震懾到,追著時事跑也不知道到底未來跑到哪裡去,甚至常常覺得跟不上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想脫穎而出、不被時代淘汰,要把握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Thumbnail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好像常常被科技的變化快速震懾到,追著時事跑也不知道到底未來跑到哪裡去,甚至常常覺得跟不上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想脫穎而出、不被時代淘汰,要把握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Thumbnail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自己看過、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和成功者的分享,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來回踏步呢?
Thumbnail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自己看過、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和成功者的分享,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來回踏步呢?
Thumbnail
從 0 到 1 打造品牌並非一蹴可幾(甚至也需要點幸運),但也正是努力建立品牌,讓我練出三大「反直覺」但對我的品牌經營很有用的心態,幫助我在還是學生階段就找到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優勢,締造一次又一次他人無可取代的成績。
Thumbnail
從 0 到 1 打造品牌並非一蹴可幾(甚至也需要點幸運),但也正是努力建立品牌,讓我練出三大「反直覺」但對我的品牌經營很有用的心態,幫助我在還是學生階段就找到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優勢,締造一次又一次他人無可取代的成績。
Thumbnail
當我們掌握了不變的規則,會更清楚該採取怎麼樣的因應策略。
Thumbnail
當我們掌握了不變的規則,會更清楚該採取怎麼樣的因應策略。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企業或個人該如何不被淘汰?在面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又該如何找出影響未來變化的關鍵點,做出對的選擇呢?在《做對選擇》這本書中給出了建議:與時俱進。「識別危機才能把握先機,做對選擇才能實現超越。」作者做出了這個結論,並在書中將企業與時俱進的轉變過程分解為可操作性的具體步驟。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企業或個人該如何不被淘汰?在面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又該如何找出影響未來變化的關鍵點,做出對的選擇呢?在《做對選擇》這本書中給出了建議:與時俱進。「識別危機才能把握先機,做對選擇才能實現超越。」作者做出了這個結論,並在書中將企業與時俱進的轉變過程分解為可操作性的具體步驟。
Thumbnail
AI讓科技加速發展,生活發生質變,但或許更多的不一定是期待,而是被淘汰的恐慌。當我們能做的事情,AI都能做的時候,我們該何去何從?我們還會被就業市場需要嗎?這本比爾蓋茲推薦的書或許可以看到一些曙光。
Thumbnail
AI讓科技加速發展,生活發生質變,但或許更多的不一定是期待,而是被淘汰的恐慌。當我們能做的事情,AI都能做的時候,我們該何去何從?我們還會被就業市場需要嗎?這本比爾蓋茲推薦的書或許可以看到一些曙光。
Thumbnail
你有想過,我們身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嗎?又或許,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感受」,就足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說:「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知識焦慮的時代,因此我們面對更多更廣的選擇,反而更不快樂」。然而在我讀了⟪躍遷⟫這本書後,我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你有想過,我們身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嗎?又或許,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感受」,就足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說:「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知識焦慮的時代,因此我們面對更多更廣的選擇,反而更不快樂」。然而在我讀了⟪躍遷⟫這本書後,我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你要的是 「數位化」 還是 要 「轉型」  ?? 公司在不同的情境下,對於數位轉型的 「感受和期待」 可能會不同,也因此會導致了各式各樣的執行狀況和挑戰… 如果你去網路上找數位轉型,大概都會先出現的是 ERP 相關 或 管顧公司的銷售性質文章,多半從組織、策略面切入,再掛鉤自己能提供的服務。但是另人
Thumbnail
你要的是 「數位化」 還是 要 「轉型」  ?? 公司在不同的情境下,對於數位轉型的 「感受和期待」 可能會不同,也因此會導致了各式各樣的執行狀況和挑戰… 如果你去網路上找數位轉型,大概都會先出現的是 ERP 相關 或 管顧公司的銷售性質文章,多半從組織、策略面切入,再掛鉤自己能提供的服務。但是另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