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深讀的技術》- 掌握如何讀書的方法,讓你的知識變得更有力量

哈囉!大家好,今天來跟大家聊一本書:「深讀的技術」。


不知道大家對這種「教人如何讀書的書」,有沒有興趣呢?我從小讀書就只會一招,「土法煉鋼」:從頭讀到尾。國中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讀國文,但老師說要考試,乾脆把整本課本全部背起來。

一路走來,也沒人教過我「如何讀書」,頂多就是老師上課時說:「注意喔,這邊是重點,拿紅筆劃起來!」。

所以,雖然我一直不會抓重點,但「很會畫線」,更買了許多螢光筆,都是整套的喔!也就是說,我的零用錢大概都花在買文具了吧!

於是,長大後,不免對很會讀書考試的人肅然起敬,更對他們的「讀書方法」,感到有興趣。


書上的作者區是這樣介紹作者的:日本人,秋滿吉彥,1965年出生,來自九州大分縣中津市,是一個資深的電視節目製作人,現於NHK教育電台擔任《用一百分鐘了解名著》之節目製作人。

讀到九州大分縣,沒啥感覺的話,很正常,但湯布院、由布院、別府地獄溫泉你可能有聽過? 沒錯!它們都在大分縣。

再來,看完這本書,我最好奇的竟然是《用一百分鐘了解名著》這個節目,標題頗吸引人,有朋友看過這個日本節目嗎?如果有中文翻譯我一定集集收看。


好囉!事不宜遲,以下以我的觀點出發,首先告訴你本書各章的重點為何,要幫你解決什麼問題,接著重點摘要敘述各章節,然後分享我的心得感想,最後,我會再推薦你跟「讀書方法」相關的另外兩本好書。


本書結構

第一章:如何喜歡上讀書,並培養看書的習慣。

第二章:主動型讀書法 I。

第三章:主動型讀書法 II。

第四章:被動型讀書法。

第五章:讀完一本書之後,作者會怎麼做?讓效益最大化。


各章重點摘要


第一章:如何喜歡上讀書,並培養看書的習慣。


作者提出8個自己常用的小方法,以下節錄3個。

  • 從一日五分鐘開始,盡量固定時間,就會有期待感。比如說,每天早上在廁所辦大事的時候。
  • 為書命名,與書對話。比如說,我最近在看一本美食寫作相關的書,我就把它取名為「美美」,每天睡前我都會去找「美美」,跟她共度30分鐘。
  • 挑薄的。不知道怎麼挑書的時候,挑薄的,容易看完,有成就感。


第二章:主動型讀書法 I。

  • 讀書的時候,邊讀邊圈出:A(重要),B(在意),Q(不懂)。
  • 用「ABQ」示範讀三木輕《人生論筆記》。
    a.) 俯瞰目錄,掌握架構。
    b.) 從最感興趣的小節開始看。
    c.) 使用A、B、Q技法,邊讀、劃線、寫字,想到什麼通通記下來(聯想、問題、各式各樣都行)。


第三章:主動型讀書法 II。

  • 對書提問,不全盤相信,去想為什麼。
  • 思考答案,並持續提問。
    a.) 答案可能不止一個。
    b.) 答案可能因人而異。
    c.) 用答案創造自己的讀法。
    作者用卡夫卡的變形記舉例:他把卡夫卡帶入「家庭照護」議題,他朋友把變形記帶入「繭居人」議題,都讀的通。作者並說,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卡夫卡寫的是一種人性的經歷,而不是特定事件,但當我們沒有相關經歷的時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第四章:被動型讀書法。

在書中,作者將第二章的標題題為「弄髒書本」,第三章標題題為「與書對話」。
我則將兩者,再往上提一層,歸納為2種主動型讀書法。

在書中,作者將第四章的標題題為「委身於書」。
我則將之歸納為被動型讀書法。

何時需要用被動型讀書法呢?當某些書困難到,儘管你用了主動讀書法,依舊看不懂。此時作者就建議採用被動型讀法。


作者在書中提出自己常用的7個小方法,以下節錄3點。

  • 遇到「大海」一般的書,只需委身於書。看不懂卻又想嘗試,那就放下成見繼續看下去,看看能否從「迷宮冒險」中,得到些趣味,若真不小心讓你給「走出迷宮」了,那不就大賺了嗎!
  • 玩味並享受「不懂的樂趣」。比如說,想了幾分鐘還是不懂,那先不要想,停止糾結,直接繼續往下,說不定就會發現「山」後面,的那片青青草原了。
  • 如果書沒辦法讓你不知不覺的代入,那試著找一些切入點帶入。比如說,某某觀點,不就是在講我嗎?把它變成自己的事,就容易讀得下去。


第五章:讀完一本書之後,作者會怎麼做?讓效益最大化。

在書中,作者將第五章的標題題為「如何與讀過的書相處」,我看完後則把它翻譯為:讀完一本書,可以怎麼做,讓書的效益對你而言最大化?

作者提出自己常用的7個小方法,以下節錄3點。

  • 說故事會使故事成長。比如說,像我現在正把這本書寫給你們看,那許多的你們、可能會留言,分享你們的方法,或說你們的感想,而我就有機會從你們的留言跟感想中學到更多。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再只是「它本身」,而是因為大家的參與,讓我的獲得超越了這本書。
  • 「編輯書架」。找一個書櫃,放上最近想讀或常讀的書,它們之間會互相共鳴,互相連結。如你所知,我們的大腦是網狀的神經連結,知識遍佈在這些節點上,透過視覺、引發思考、互相共鳴,可能會激發大腦生長更多的神經傳導路徑。

    很有機會發現許多火花喔!記得讓書櫃留白,定期整理、換書,隨著四季很不錯喔。
  • 重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以前看不懂的書,現在怎麼好像有點感覺?作者舉了小王子這本書為例:他小時候看,沒感覺呀!好無聊喔,但現在看,他覺得好好看。


我的心得感想:

  1. 幫書取名這個概念很可愛,馬上決定把我的子彈筆記,取名為「蛋蛋」,以後每天都會找「蛋蛋」傾訴一下當日行程及反思。

  2. 把書弄髒,這個可能不行,因為我現在很少買書,大多是在圖書館借書,要好好珍惜公物才行呀!但我會用便利小貼,貼重點,然後還書之前,把便利小貼回收再利用,然後盡量寫讀書筆記,像這篇。

  3. 主動型「A、B、Q」讀法,我只會用在於教科書,或是必須讀懂的那種書,比如說:理財類的書,然而我選擇這種讀法的原因,是因為這件事必須懂,才能做好自己的金錢配置。

  4. 主動型「提問」讀法,是必學的方式。「提問」這個方式,無論是讀書、寫作,或是解決人生中大小事,甚至是你想學習「自我覺察」等等,都是高效益。

    a.) 首先,容許自己去問問題,儘管去問,愛上蠢問題,沒什麼的。
    b.) 然後,持續問問題,漸漸的就會問出「到位」的問題。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也說明了「提問」的重要:《文章寫得快又好,九宮格寫作術》- 如何有效寫作所謂的九宮格寫作術,一言以敝之:就是問自己9個問題,9個答案,然後把這9個答案連貫起來,就是一篇好文囉!

  5. 被動型「委身於書」讀法。我覺得我只會用在,難度比我程度高一些的書,「大海」跟「迷宮」我都不行,那是一種自虐,我會直接睡著,人生不用這麼苦,循序漸進就可以了。

  6. 第五章:如何與讀完的書相處?這應該是我最喜歡的一章,最有共鳴,也是我目前常用的做法。

    a.) 像是編輯書架的概念:春夏秋冬,我的書架不斷在變幻,在唱合奏曲,彼此共鳴。
    b.) 像是說故事給別人聽:不需要鉅細彌遺,只要說出自己的領悟便行,有時能從別人的回饋中得到更多呢!
    c.) 像是將體驗用於人生之中:也就是我常在文章會提到的,「讀完一本書,要總是思考,如何讓這些知識為妳所用?」
    d.) 像是重讀一本書: 確實,不同的時間,會對書中不同的地方有共鳴。


引申推薦2本,關於讀書方法的好書

  • 《讀懂一本書:3300萬會員、22億次收聽「樊登讀書」創始人知識變能力的祕密完整公開》作者: 樊登。

    《讀懂一本書》這本書紅翻了,2021年出版,到現在圖書館排隊預約依舊近百人,但重點中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想辦法畫出你的「心智圖」。

    很簡單的概念:如果你能在看完一本書之後,能畫出它的心智圖,那你就讀通了這本書。但要做到可不容易,你讀書的時候,腦袋要一直整理架構,提煉綱要。

    於是為了畫出心智圖,自然而然地,你就會運用到樊登在書中提到的其他重點。

    不過呢,心智圖說來容易,但要畫得對,卻不簡單,大家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心智圖畫成圈圈圖。如果你想學畫心智圖,推薦以下這本書,薄小精幹,一本就夠。


  • 《超高效心智圖學習法》作者:東尼.博贊。

    東尼.博贊是心智圖的發明人。千萬別小看它是十幾年前出的書,如果你想知道原汁原味的概念,看這本就對了。整本書不到200頁,一天就可以看完,但建議慢慢看,思考作者的原意。然後試著實際去畫,一開始找簡單的題目來畫,比如說:三隻小豬、七隻小羊的故事,等等。


你有沒有,專屬於你的讀書小祕技呢?


(全文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碰觸到某些, 人、事、物後的有感而發文。 講白話文就是:不知道放哪邊的,就暫時放在這裡。 嗯~可能也會是最多文章的地方。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