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關於台灣國會改革的一點點看法

必須先吐槽,互聯網的東西太碎,傾向性太强。我是看了bbc的新聞以後才對過程有一點瞭解。

新聞的題目是:台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你要知道的五大關注點。

鏈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9044613

對改革的内容先放在一邊,我覺得有一個點是大家可能比較少關注的,就是議會的規章制度是否是引發這次矛盾的關鍵。

下面引用bbc的報道

民進黨版本經3次公聽會及委員會逐條審查後未被納入,國民黨版本則在4月15日進入委員會逐條審查,主席聽到「有異議」便宣佈「保留」,民進黨委員則於每條「保留」後動議散會共計40次。「藍白」黨團在7比6的人數優勢下,把沒有共識的所有條文「保留」並送出委員會,提交黨團協商。 -bbc

想想一個提案會遭到40此的散會動議,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只要一方不同意就完全無法進行?

打比方,就是我想和鄰居商討修一道墻,但是鄰居一直以沒有時間來推脫。如果持續40次的話我認爲鄰居是根本瞧不起我,我可能會在一些行爲上過激。。

所以,我想是不是要有一條綫,就是對“散會動議”做出限制。當達到一定時間或次數以後必須做出一些決定,或强制進行或停止,凡事總要有個説法,不能不明不白的。


其次一點就是真心呼籲台灣社會要對政治人物有起碼的職業道德要求。

就像我們對老師、醫生、餐館老闆等一切職位有要求一樣,是一種職業道德上的要求。老師、醫生要善待他的學生和患者,而餐館老闆呢?不能用破敗的食物給客人吃。。

對於政治人物呢?更是應該擁有一些職業道德。因爲沒有職業道德的政客無論給他多好的體制,都會把它變成爾虞我詐、爭權奪利、區分敵我的政治鬥爭。

人是多元的,在一起難免會有爭端。政治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些爭端,不是製造爭端。

所以政治人物應該有良好的個人修養、豐富的政治智慧以及解決爭端,建立秩序的能力。

雖然這點很難,但是我認爲台灣社會要對政治人物有這樣的要求,不是一味的放縱。對此,我想强調説明一點,如果台灣人民對政治人物有要求,那麽他們真的會變成要求的那樣。哪怕裝也要裝出來。。。。因爲你們有選票。。。。


最後一點就是,台灣即全體台灣人的台灣。

從小就看台灣撕裂的信息,從内外省人的對立到藍綠的對立。那麽就這次國會改革而言,想請問台灣人一句,有沒有可能在立法院中打贏了,台灣卻輸了呢?

有沒有想過?對立陣營的人也是擁有台灣的人呢?

當然,所有的事情可以擺在桌面上討論,據理力爭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態度能不能謙遜一點呢?就像和媳婦吵架,哪怕再有理也不妨給對方倒杯水來緩解氛圍。。

我常常看台灣的訪談,台灣的年輕人多有建國的願望,請問沒有一個族群認同感的話如何能建國呢?就算聯合國通過了,對台灣人又有什麽意義呢?難道能對你們有什麽改變嗎?你們不是還像現在一樣生活嗎?


真的是最後了,台灣社會是我們的榜樣

如果我說台灣社會是大陸的榜樣,怕有人會駡我。那我說台灣社會是香港的榜樣,總沒錯吧!蔡英文選舉的時候不是有好多香港人去站臺嗎?如果台灣做得好,那麽香港人會說“看民主法治是多麽的好,專制獨裁是多麽的差!”

還有就是想説明的一點,我們是分不開的,哪怕台灣建國了也是分不開的。因爲在兩岸都有那樣敏感的神經,當台灣發生壞事大陸就有一群人高興,當台灣發生一些好事大陸也有一群人高興。反之也亦然。請不要嘴硬,看你們的《關鍵時刻》就一直挺高興的。。

如果有一天這些高興和不高興都沒有的時候,就是真正的好時候,證明我們常態化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表面順民,實則反賊,隱居大陸,大家一起讀新聞。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