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悲劇發生的原因從來就不是戲劇感興趣的部分,
觀眾要看的是角色如何滿負傷痕繼續活著。
失去,同時獲得。生命從來沒有真正的微不足道。
這是一部女演員的故事。
她是黃澄,排行老二,和姊姊黃茜相差12歲,
她踩著姊姊的步伐長大,踏上演員之路,卻從面貌模糊的替身開始。
澄是透明色,最終她能找到自己的模樣與色澤嗎?
「戲最怕拖,感情也是。她想,全力以赴的唯一方式,就是讓自己沒有後路。」
從小父親缺席,黃澄看著姊姊深陷不倫關係,
而後自己演藝夢想的起始,竟也疊上父權與愛情。
懵懂的她,從新人開始一路摸索跌撞,
舞臺劇、遠赴倫敦學習表演,等到絕佳演出機會卻又破滅。
她的感情與夢想糾纏不清,得到的同時又失去,
最終她做出能守住最多的那個選擇。
「她想過放棄,又決定一搏;演員這條路,永遠都在開始。」
從替身、新人,離家成為女人、女角,
透過身分不斷的轉變,黃澄在夢想與愛中尋找自我。
黃澄帶著身上一系列的錯誤走走停停,
學會彎折自己去承擔演藝戰場的殘酷與傷害。
當榮耀來臨,她明白是因為持續失敗,才能抵達這裡。
感想:
個人很喜歡這本書在很多細節上的塑造跟處理,雖然我不是演員,但是對書中提及的一些面相卻十分有感,比如說裡面提到女主角想要不成為誰的附屬品。想要從女二爬成女一,這種只看得到第一名,見不到第二名的狀況我覺得是在創作藝術產業比較會出現的情況,所以對於書裡面描寫的一些情景格外有共鳴。
藝術創作相關的產業很難逃避一個現況:被選擇。無論是怎麼樣的創作或是藝術,最終擺到市場的那一刻,當人們決定是否要為這個創作物買單時,都必須經過被選擇的考驗。
被選擇並不可悲,最可悲的是這些作品的創作者往往不理解自己「不被選擇」的原因是什麼。
無論是這個世界不理解創作者的想法,或者是單純得不到落選的反饋或理由,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創作者精心打磨的,他們滿懷誠意的展示自己的創作,希望得到認同。
不過就如同前面說的,只有極少部分的人得到認同。甚至有時候作者被認同的原因也難以辨認。所以很多創作者只能憑藉想像,會不斷檢討自己,挖掘出各種小得不能再小的瑕疵,或者不斷去猜測成功的原因,觀眾或者是審核者的標準是什麼。
書中對於這段無來由的,常態性的自我檢討寫的很逼真,寫到了我心裡,讓我十分能跟主角共情。
整本書除了描寫關於如何成為一名被承認的演員與一些細節,還討論了關於父權以及女主角原生家庭的缺陷,不過這一部分我沒有太多共鳴,最喜歡的還是描寫一個女演員挖空了心思想要成為被觀眾記住,想要有更多戲份的角色的描寫。
套一句簡介說的:「悲劇發生的原因從來就不是戲劇感興趣的部分,觀眾要看的是角色如何滿負傷痕繼續活著。」我就是這本書說的觀眾,我相信也有很多人是這樣的。
總結來說我很喜歡本書的描寫,也覺得算是很值得一看的書。不過如果本身工作跟創作行業相距比較遠,也許會不太能體會書裡面描寫的心情,但個人覺得不妨礙,無法共鳴主角的情緒,就當看個故事,看看這些角色如何背負傷痕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