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有幸朋友傳了這篇給我,趁著腦迴路還夠用的時候,來進行一些內容摘要與心得分享。
在提到演講內容之前,必須先有的一個概念:摩爾定律,由Intel的創始人之一摩爾所提出的,內容大概就是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電晶體也越做越小,小到一個極限後,摩爾定律也即將走到極限。
但是人類對於運算能力的需求仍然是無止境,尤其是到了AI的部分。
先簡略介紹一下我比較清楚的阿法GO,可以說圍棋AI的出現改變了圍棋生態,幾乎所有的頂尖棋手、冠軍棋手都必須師從AI,越擅長理解AI算力的棋手能在比賽中走得越遠。一個剛學會圍棋規則的AI,可以在幾週內透過模擬,自己與自己下幾十萬場棋局,而在這過程中累積經驗與算力,從而遠超人類。
而這些模擬與累積,除了在圍棋上,也可以應用在各種方面。比如「跑步的機器人」。人類研究機器人已經很久了,但是自然的跑步動作其實很難模擬,我們利用小腦與三半規管完成了非常微妙的平衡,才能做到這樣的動作,但是如果玩過模型的都知道,讓模型擺出一個姿勢後光是好好的站立都不容易,更不用說跑起來不會左右摔倒。
但是透過AI,可以直接創造一個虛擬的環境,在這環境中可以有重力,所有的零件都有其密度與重量與剛性,也有符合運動定律的虛擬環境。而在這之中的虛擬機器人,可以透過反覆的跑步、跳躍、走路、跌倒去累積各種運動經驗。經過幾百萬次的各種地形的模擬後,得到一個歷經淬鍊反覆訓練後的優秀程式,也就是電子小腦了。
而說不定這樣的小腦,是可以在一個開源空間裡,供人販賣、下載的,這也就是演講中所說的,如何在最新的世界中,像電力被製造出來可以賺錢一樣,有意義的數據將被製造出來,並且有其金錢價值。
可以說以前的AI還在進行蒐集大數據經驗,而新的AI可以透過直接模擬環境,自行製造出他所需要的大數據。
說些比較科幻的部分,在電影星際效應中,最關鍵的,不就是庫柏從黑洞中的五維空間將奇異點的數據傳回給女兒墨菲,才得以使她完成重力方程式的嗎?
以黃仁勳的說法來看,似乎輝達本身也已經將最花時間的晶片設計,交給AI來負責了。假若設計上的探索將花去大量的人力與時間,那麼交給AI將能得到大量的助益。
科技面的部份大概如上。如果順利的話,將會是一個眾人以AI製造各種需求數據,小到居家設計、電動汽車路線規劃、天氣預報,大到說不定連公司營運、組織運作都可能可以交由AI創造理想數據來完成。
來說些人性面的部份。
在演講中說到,黃仁勳習慣的是60人與他進行直接的匯報,而且照他的說法多半不會是一對一,他認為這是一種平等,一種賦權,同時他對每個人的反饋也覺得應該是所有人平等的學習機會....
但是在一般的環境,或者說,平庸的環境中,這其實很難辦到。會出現太多的政治活動與人際關係,在接收到上級回饋的同時出現。
簡單來說,這樣的環境,除了需要相當高程度對自我有追求,對願景有追求的有才之人聚集以外,還需要一定程度的信仰才行。(純粹無感或許也辦得到在眾人面前接受回饋,但是考慮到純粹無感之人無法做好一個管理者,因此不做考量)
偉大的事情能被完成,不會是倚靠一個人,而是倚靠一群人。而在這前提之上,單純的智商並不能完成任務,需要的是更全面性的關係。
輝達齊聚了一群了不起的人,然後一起做些了不起的事,所以能成就出了不起的願景。
在這點而言,我認為黃仁勳是比賈伯斯更理想許多的科技領導者,至少他深知固執不可行,也理解商業性的重要。賈伯斯的成功或許只是一種倖存者理論,有許許多多跟賈伯斯一樣的完美主義者(比如拍戲拍到破產的魏德聖),但是成功者的自傳會被傳誦;而黃仁勳的行為模式終將累積出一種成功。
或許也像是馬斯克一樣,能多次的成功絕非偶然。
我們活在一個改變速度超越想像力的世界裡,對這點充滿著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