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讀後感



    這本書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作品。

    就閱讀經驗而言,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但卻是有用的書。

    不是文本不精彩,不是文字艱澀難懂,而是這本書深度挖掘家人與自我幽微內在,一段家人間關係疏離,試著改變的歷程。讀者需要適時咀嚼與消化,關於家人相處這門功課。

    「滌」是作者的親弟弟,一個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年。整日關在房間裡只在固定時刻走出。他的感官異常敏感只要客廳有人,連去廚房倒杯水,都是艱巨的工程。他無法走在人群裡,不坐電梯、不搭大眾交通工具,永遠走路。他因為敏銳執著,而飽受折磨。他是別人口中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以及高敏感、強迫症、控制狂、完美主義者⋯。滌不跟爸媽交談,沒有朋友,姐姐是他唯一說話的對象。

    於是「滌姊」展開一場無例可循的艱難對話。試著走進「滌」幽闇如謎的內在世界。她想幫長年犧牲忍抑的母親和性情溫和卻難以言愛的父親,導正「滌」回歸為「正常的人」,並期望他會「好」起來。世俗總認為一個正常的人,才能成為「有用的人」。但甚麼是正常?甚麼是不正常?

    就在一次次對話中,滌姊開啟了家內與自我探尋的門。因爲對話,她了解誰都有可能變成「怪物」。每個人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那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還是他面前的選擇太少?而有沒有可能自己也會是「不正常」的那個人,有沒有可能一切會「好」起來?

    文末沒有答案,「滌」的生活還是如常。但因爲書寫所需,才真正用心聆聽每個家人的內心感受,進而理解對方所思,讓疏離的家人有了感情重建契機,已不再糾結於「滌」能不能「好」起來了!

    這本書其實是作者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勇敢直揭家庭與心靈的暗面,誠如作者説的:「這次的書寫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發現對話的意義吧。我發現這比我想像中的還重要,所以我真的很想讓別人也知道,對話的可能,對話可能帶來的改變。」

    家人存在相處的困境,往往是因為親近,所以反而沒有辦法聽,就是因為親近,所以沒有辦法好好說。「疏離有時是因為親近」,如果能拉出一些時空距離,家人間好好對話,不是期待彼此「變好」,而是能夠彼此「了解」ㄧ起黏合家人的感情。這個了解必須是「非評價性的了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