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特斯拉股東大會解析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一、我是誰 ?

大家好,我是Jason

首先跟各位自我介紹 ! 我是名特斯拉的長期投資人,平常出沒在Instagram,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

我的專長是價值投資,擅長從質性分析的角度出發分析個股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在我這裡看不見任何技術面、籌碼面的資訊,這與我的信仰不符。舉凡閱讀財報、新聞內容判別及分析、中長期趨勢判斷都是我擅長的領域。

raw-image


二、備受矚目的2024股東會

2024股東會進行了兩項備受關注投票,分別是:

  1. 是否再次同意2018時允諾馬斯克的薪酬承諾?
  2. 是否同意特斯拉將註冊定遷至德州?


前陣子特拉華州的法官宣判2018年時高票通過的馬斯克薪酬計畫無效引發熱議,本次投票是要證明這就是特斯拉投資人的共識.法律不應該干預私人公司的共識,更不應該破壞民主價值;而遷註冊地則是希望德州能有更公平的審判制度。


而本次投票上述兩者皆高票通過,可見特斯拉投資人的團結。

而儘管再次高票通過,但法官早已宣判本案結果,因此這項投票也只是給予特斯拉上訴的籌碼罷了。


重點是投資人不但用選票認同了馬斯克過去數年的勞動成果,並暗示他「只要你繼續留在特斯拉改變世界,我們就會給予你遠超世界其他地方的報酬」


因此這兩項投票才格外引人注目,還好結果也是我們所期待的。


而既然投票已有結果,這也只會是我撰寫本文僅需輕描淡寫的過程而已,重點還是在接下來的演講內容。

本篇主要是透過演講懶人包做延伸,如果你認為懶人包不夠,需要我提供更多的想法解析的話,我想接下來的內容能讓你有所收穫。

raw-image


三、精神層面上的懶人包

  1. 我們不只翻開了全新的篇章,而是一本新書,特斯拉的未來會讓人驚艷
  2. 我承認我有時會有病態的樂觀,但我最終都會實現我的承諾,這才是關鍵。
  3. 我們有幾款研發中的新產品,他們將非常特別(圖片看起來是三款)
  4. 特斯拉絕不只是製車公司,我們有至少一半的工程是在於軟體工程上,而特斯拉也是領先於微軟和Meta的AI公司。
  5. 身為Optimus的樂觀主義者,我會認為Optimus將帶給我們25兆市值的價值,但想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難度非常非常高,但我們正在這條路上快速前進,而且一定會實現這個目標。
raw-image


Jason解析 :

Elon Musk不會是唯一優秀的CEO,但從過去十幾年的成就來看,的確馬斯克這個人具有把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化為可能的神奇魔法!

這自然也是投資人耗費一切可能都要把他留在特斯拉的主因。


特斯拉開出來的願景都非常誇張,誇張到外行如你我都無法想像可能性,但馬斯克就是具有這種令人放心的能力,讓人有種「雖然你講得很誇張,但我相信你的眼光和能力」的感覺,這在投資上很令人放心,因為只要把資源交給他一定會成功。


一段話總結吧!他這次演講給我的感覺就是:

「特斯拉有著平凡人無法想像的璀璨未來,他們都天真的以為特斯拉的榮耀已過,但其實才剛要開始。


而我不但不會離開,還已經規劃好了美好未來的地基,只是需要一點時間,但我一定會完成,謝謝你們的支持」。


以上是我個人解讀,但整場股東會演講我真的有這些感覺。

就看各位怎麼認定吧,因為技術革新並不是能給出確切時間軸的,當成大餅也很正常。

raw-image


四、關於汽車、電池和儲能

  1. 目前CT週產能為1300輛,年底時會達到2500,仔細想想有多少公司能製造出打動人心的特別產品?我想CT就是其中之一。
  2. 上週我批准了Semi的量產計畫,他將遠比柴油卡車經濟實惠,並減少大量碳排。
  3. 我們有幾款研發中的新產品,他們將非常特別(圖片看起來是三款)。
  4. Model Y是去年賣最好的車,而今年也會是。
  5. 光是在今年剩下的時間,我們就預計花費5億用於超充部署,大家對於超充消亡過度反應了,接下來我們的確會更注重資本使用效率,但擴張速度仍遠超其他公司的總和。
  6. 從生產效率角度來說,4680可能是最有競爭力的電池(看來已不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生產它的確很困難,但萬一未來地緣政治發生任何變化,它能讓特斯拉應對自如,擁有自主生產電池的能力是很不錯的。
  7. Megapack2已經是很不錯的產品,但我們希望在幾年後的第三代產品上能實現只要把電線插入就完成使用,不需要任何的變壓站,這對電力行業是個難以想像的改變。
raw-image


Jason解析 :

整場活動對於車款的提及次數也能看出公司的重視程度:

Gen1(S、X):完全沒提

Gen2(3、Y) : 輕描淡寫

Gen3(我先把CT也算在這):令人印象深刻,未來就該像未來


代表公司已經把重心轉往未來,如同之前老馬說的:「留下SX只是因為情懷」,而「3Y」也只是璀璨未來的養分,下一波的增長可能會比過往都大。

CT不但是特斯拉先進技術的展現(12V轉48V、800V架構、取消Can-bus等),更是Gen3平價車款的先驅,如同當年SX替3Y的成功鋪平道路般,CT的價值也是在此。


而看來目前4680也突破了過去幾年的瓶頸,接下來的量產只是時間問題(看開多少產線)

我們可以根據CT的實際產能來推斷4680的狀況,畢竟現在制約CT生產的因素根本不是訂單,而是4680的狀況。

而Semi從原先的停滯到現在的投產也側面驗證了4680的穩步爬升,我認為特斯拉已經攻克了4680最困難的瓶頸,也就是乾電極技術。


但很明顯,4680已經不會成為當初預計的那種革命性產品,因為它的領先地位早已被中國平價耐操的磷酸鐵鋰電池取代,磷酸鐵鋰的低廉價格和耐操性讓市面上90%的電池顯得多餘,短時間唯一能限制它的只有能量密度過低,難以適用於高性能及長續航(包含Semi)車款。

未來4680和鋰精煉工廠會做為特斯拉規避地緣政治風險的手段之一,避免因中美關係惡化而斷貨。


至於新款車老馬意外地說了:「初期或許會被認為很普通,但給他一點時間證明自己」。

這段話反而讓我最訝異,通常「讓你大吃一驚」才是他對於新產品的起手式。


這反而讓我想起了Toyota的RAV4和Altis兩款神車,這兩款車雖然看起來很平凡,動力上也根本沒有激情,但卻在各方面達到近乎完美的平衡,進而成為銷售冠軍。

而我認為面對大眾市場才是特斯拉,乃至於Robotaxi該走的方向。


至於儲能我就不多談了,它會一直一直很棒的。

raw-image


五、關於FSD及AI

  1. 我們正以指數級的速度朝著無需監督的FSD邁進,毫無疑問它的安全性將遠超人類
  2. 談商業模式:未來FSD就像Airbnb and Uber的結合,客戶自己的車就像前者,而特斯拉自己的車就像後者,屆時車主每個月的收入會超過買車背負的貸款。而這已經是必然,只是何時發生的問題。
  3. 就分析自動駕駛的商業模式來說Ark是最精準的,我認為是正確的,我相信就算只考慮自動駕駛,我們就能讓公司的價值增長十倍。
  4. 自動駕駛可以對減少碳排產生深遠影響,我們可以把一輛每週僅使用10小時的車增加到50小時。
  5. 特斯拉絕不只是製車公司,我們有至少一半的工程是在於軟體工程上,而特斯拉也是領先於微軟和Meta的AI公司。
  6. 我們在晶片設計也非常出色,我們剛完成了HW5的設計,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讓我們有動力更換掉自己設計的晶片,我們從零開始,但現在擁有了世界最好的AI軟體和晶片。
  7. 年末我們會開始針對HW4進行單獨訓練,目前所有的FSD成果都是基於HW3完成的,而我們距離HW3的極限還非常遠,但HW4會比3好上5倍,而18個月後推出的HW5則會比4強大10倍,這相當於一台Nvidia B200的算力,而將在18個月後安裝在所有Optimus和汽車中。
  8. 如果未來車隊規模達到1億,而每輛車都有高效推理算力,那就是非常巨大的算力群,我們可以開展類似於AWS的雲端服務,車輛就算一週工作60小時在執行Robotaxi,仍有100小時是靜止的,我們可以善加利用這些閒置算力。
  9. 我們目前已不受算制約,現在的問題反而是FSD太安全了,要好幾萬英里才能發現一次問題(這什麼幸福的煩惱),而這也顯現擁有一支龐大車隊的重要性,它可以讓我們更快發現問題點(代表需要把FSD擴張到更多地方)
  10. V12.3和V12.4截然不同(手不用再碰方向盤),而V12.5又將和12.4截然不同,相鄰的版本間你會看到巨大的改進。
raw-image


Jason解析 :

未來公司的重點都會在AI上,因此至少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在談論FSD、AI和Optimus


其實上述內容都算是老生常談,而在真正實現前我想大家也很難去量化!

所以我這邊選擇用講故事的方式跟各位分享,各位可以再根據你認為的合理性以及預計的投資年限來衡量及折扣這樣的故事你買單多少~

畢竟這一切都是建立在FSD成功,所以各位至少要先相信這件事,否則一切白搭。

但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


故事如下:

「特斯拉於2024.8.8正式推出了旗下的Robotaxi服務,並宣布於將於美國本土數個城市優先推出,而中國推出FSD的服務也即將開跑。


未來一陣子會先由特斯拉自行經營無人計程車服務確保可行性,並在未來開放用戶也投入運營。

由於取消了司機降低了人力成本,因此Robotaxi能以划算的價格打入市場。購買一台具有FSD訂閱服務的Model Y每月需要約1000美金的成本,但無人駕駛計程車每月能替用戶帶來8000美元以上的收入,而扣除保養及給予特斯拉的平台抽成後還能淨賺5000,因此特斯拉又進入了數年前供不應求的狀態。


用戶可以在APP隨時設定與取消車輛上架服務,也可以透過FSD限定這輛車並不開放外人,只能做為接送家人之用,可能會產生以下情境:

1.早上搭著我的車去上班,到門口後就自行去接客提供出行服務賺取收入,並固定在每個平日四點到學校接小孩下課,六點則到公司接我下班,回家後再繼續跑無人計程車。


2.而有的人並不想和陌生人共用車輛,在資本充足的情況下他會把自用車和計程車分開,自己使用的車和計程車均配有FSD及Robotaxi系統,只差在自用車並不加入Robotaxi營運,只是拿來載自己和家人


因此自用車不會消失,人們還是對於擁有一台自家車享受天倫之樂是愉悅且有隱私的事,但短距離的計程車使用將會變得非常頻繁,因為便宜又好用!


而隨著車隊規模的提升,每輛Robotaxi的賺取的收益會逐年減少,但長期來說仍是一筆非常不錯的業外收入,屆時特斯拉也推出了類似於AWS的雲端服務,特斯拉車主只要在螢幕上點選同意鈕,就等於同意特斯拉公司在閒置時遠端啟動車輛,並且透過車中晶片來進行AI訓練,依照能提供的算力值及時間去給予費用。


屆時,車子的本質已不再是純粹提供出行的工具,而且是會持續花錢的負債,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了一個不俗的資產,而且全球只有特斯拉以及獲得它FSD授權的公司有能力做到這些。」


故事說完了,你買單嗎?

我覺得在車隊規模提升前的故事都還算是可預期的未來(可能五年內)

製造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假設上述商業模型和故事可以成功,特斯拉將迎來下一波巨大的供不應求時刻,此時當你有一輛能夠跑Robotaxi的特斯拉,你就能享受先行者的超額報酬,而特斯拉在那時就成了能坐地起價的印鈔公司。


我認為除非又有下一波供應鏈危機,否則過往的供不應求很難再次重現。

因為人們對於單一品牌車輛的需求總是有限,很難在毫無原因的情況下瘋狂湧入某品牌的產品,除非這產品不只是一項日用品,而是一項資產。

當有利可圖時,我們才有機會透過有限的產量去創造超額的潛力,而不只是期待景氣循環後的需求暴增,而這才是我所期待的。

raw-image


六、機器人Optimus

  1. 如果把Optimus考慮進來就更瘋狂了!未來機器人和人類的比例至少會是2:1,也就是至少有100億~200億個的需求,特斯拉可能會達到年產1億個的規模,每個可能獲利1萬美元,那一年就是一兆美元的利潤,換算市值可以到25兆美元。
  2. 把上述兩者相加,特斯拉市值達到30兆美元(每股價格約一萬)也是可以想像和實現的。
  3. 目前在Fremont已經有兩個機器人在工廠工作,我們也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做一次大的硬體改版,並在明年正式投產(先在自家工廠使用),而這個數量在明年大概是一千個。
  4. 未來你只要跟Optimus說你想執行的任務(他如果不會就給他看影片學習),他就會替你完成(聽起來很像AGI ?)
  5. Optimus將會非常非常出色,但我們需要確保不會出現終結者的劇情,生產它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而它也需要一台能高效推理的大腦,導致新創公司幾乎不可能生產它,但特斯拉擁有世界頂尖的工程能力及推理計算機(HW4~5)。
  6. 簡言之,想生產平價機器人(而不是價格高攀不起)的公司不但要有頂尖的工程研發能力、大規模生產的能力,還要是AI領域的佼佼者,而特斯拉正是(在我看來還是全球唯一完全符合的)。
  7. 原型機的生產很容易,而量產非常困難(就讓時間去證明上述三者合而為一的價值吧)
  8. 身為Optimus的樂觀主義者,我會認為Optimus將帶給我們25兆市值的價值,但想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難度非常非常高,但我們正在這條路上快速前進,而且一定會實現這個目標。
raw-image


Jason解析 :

平心而論,我目前也還沒把Optimus放入我的期待之中。

我可以想像它巨大的商業價值,但在它的可靠性還沒真正被驗證前我會選擇保守一點~

但或許對於市場來說,炒作機器人的進度說不定還會比炒作自動駕駛還來得快!畢竟自動駕駛已經是一項發展數年苦無成果的技術,而且目前看起只有特斯拉比較接近成功,而機器人隨著AI技術的突破,有望成為AI技術的集大成之作,資本炒作也是情理之中。


但我非常認同馬斯克說的話,特斯拉在生產上擁有全球第一的整合技術:具有軟體能力的公司沒有特斯拉頂尖的生產技術:而擁有頂尖生產技術的卻不具備這些軟體能力。


在未來數年我們一定會繼續看到許多看似追趕上Optimus(甚至是演示能力超過我們的產品),但特斯拉的優勢一直都是在「生產出可靠的平價產品,並提供無與倫比的附加功能(如OTA更新),同時藉此大量獲利。」

這段話看似廢話也很難量化,但你細細品味就知道如果要同時符合,你打著燈籠在全球範圍找可能都找不到三家。

raw-image


七、結論

總歸來說,這次股東會最大的價值在於投資人證明了我們想留下馬斯克的決心,而我認為他也不會棄我們而去。


演講的內容雖然算是遙遠又老生常談的事,但論野心絕對是全球第一。

哪怕只是達到其中的10%都是能夠改變世界的大事。自然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耐心等待,天下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

好處是這一切的地基(自動駕駛)基本上已突破了最困難的部分,我認為只是時間及監管因素的干擾而已。


昨天有看到網紅套牢數年,股價回本後放棄持股獲利了結的新聞,我是真心覺得滿可惜的。

這就像是在2019暴漲前夕為了放心而賣掉持股一樣,我們的確沒辦法預知未來,但有些未來並不是無法確定會發生,而只是即將發生而已,這時候放棄是非常可惜的。


沒有人知道「即將發生」會是一個月、一年還是十年,但對於散戶投資人最廉價,卻也最有機會和資本一搏的籌碼正是時間。我們雖然沒有他們的資訊及視野,但我們卻擁有他們最欠缺的東西「耐心」。


好好善用自己的優勢說來容易,但很多人連自己都摸不清,更遑論善用了。

祝福他後續的投資能順利,更希望我們能藉此證明自己~

那本文就到此為止,謝謝各位的觀賞

raw-image



以價值投資人的角度,長期追蹤特斯拉公司的營運發展及技術迭代,替讀者縮短大量整理資料的時間,並提供獨家且專業的投資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TG Channel接收市場要聞、產業動態和更新通知。
Thumbnail
特斯拉近期財報解析,股價波動情況,以及Elon Musk對未來展望的分享。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u
Thumbnail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接收每日市場要聞、經濟數據和文章更新通知。
Thumbnail
探討特斯拉財報及投資策略的條列式筆記。分享對特斯拉未來展望、財務狀況及競爭環境的見解。從交車量、毛利、成本下降到電動車趨勢、能源業務,深入分析特斯拉的多元發展方向。綜觀市場與技術趨勢,提出對特斯拉投資的策略建議,強調基本面分析的重要性。
Thumbnail
特斯拉繼續加大獲取AI晶片支應自駕訓練,能源股連日表現,市場小幅震盪、產業輪動,並仍有落後補漲,市場關注科技巨頭財報與聯準會會議。
Thumbnail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接收每日市場要聞、經濟數據和文章更新通知。
Thumbnail
TSLA.US:特斯拉公布財報顯示毛利續降,但全年交車保持增長、能源事業高速增長 #消費電動車與自動駕駛
Thumbnail
2024年投資理財筆記:美股台股走勢兩極化、特斯拉FSD功能問題、市場錯估事件等
Thumbnail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TG Channel接收市場要聞、產業動態和更新通知。
Thumbnail
特斯拉近期財報解析,股價波動情況,以及Elon Musk對未來展望的分享。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u
Thumbnail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接收每日市場要聞、經濟數據和文章更新通知。
Thumbnail
探討特斯拉財報及投資策略的條列式筆記。分享對特斯拉未來展望、財務狀況及競爭環境的見解。從交車量、毛利、成本下降到電動車趨勢、能源業務,深入分析特斯拉的多元發展方向。綜觀市場與技術趨勢,提出對特斯拉投資的策略建議,強調基本面分析的重要性。
Thumbnail
特斯拉繼續加大獲取AI晶片支應自駕訓練,能源股連日表現,市場小幅震盪、產業輪動,並仍有落後補漲,市場關注科技巨頭財報與聯準會會議。
Thumbnail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接收每日市場要聞、經濟數據和文章更新通知。
Thumbnail
TSLA.US:特斯拉公布財報顯示毛利續降,但全年交車保持增長、能源事業高速增長 #消費電動車與自動駕駛
Thumbnail
2024年投資理財筆記:美股台股走勢兩極化、特斯拉FSD功能問題、市場錯估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