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版上發了一則徵稿活動通知,劈頭第一句就說「你曾經看過什麼樣有趣的展覽?」我於是想起五年多前,寫在臉書的參觀普希金博物館特展經過,乃藉此機會與諸讀友分享。不過,本文只作日記式記載,切勿期待鄙人超越能力所及,對名畫作甚麼深入評析。
女兒獲知故宮博物院舉辦這項特展的訊息,幫父母也買了票,卻一直蹉跎到閉幕前一日,我們三人才趕往欣賞。到達展場門口,被擁擠的人潮嚇了一小跳。究竟是每天都如此絡繹不絕,抑或是群眾「忽聞春盡強登山」趕集來著呢?
主辦單位唯恐人數爆棚,做了流量管控,我們等了約莫半小時才輪到入場。哇,天吶!每幅畫前都圍著一層層人牆,尤其是知名畫家的作品,更加密不透氣,入眼很難見到完整全幅畫面,往往夾襯著後腦勺。於是我也跟很多人一樣,走馬看花,無法駐足。所幸大多數展品允許拍照,所以畫作前面除了頭殼之外,還有一雙雙高舉的手臂,持著手機狂拍。莫非大家是想把展品裝進記憶體,回家再好整以暇地欣賞?畢竟門票不便宜,匆匆一瞥並不划算。
除了摩肩接踵之外,展場的燈光昏暗,也讓我觀畫的感覺打了折扣。想必是主辦者顧慮強光恐傷害畫作的顏料,然而亮度不足又呈淡黃色的光線,卻使畫作減損其視覺上的美感。
這次展覽以風景畫為主題,但多數畫家其實是在表現人的活動;作品年代從18世紀一直到20世紀前半,創作者多數是法國人,可是普希金博物館卻在俄羅斯,奇怪吧。
快速瀏覽之後,我得到兩點粗略的印象:
其一、18世紀各畫家的技法、主題以及構圖概念頗為相似,個人特色並不很強烈。但自印象派出現後就大異其趣了,各種技法紛呈,構圖概念不再有統一標準,也不再以寫實為尚,因此,個人風格突出。
其二、雖然我常讚嘆羨慕名家,一下筆,圖案、顏色就對了。但其實許多畫家總是一點一點地上色,一筆一筆地塗抹。於是知道:好畫要用時間來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