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閱讀時間 ‧ 約 34 分鐘

淺談交易策略與技術分析


    目錄

    1. 前言
    2. 交易策略的設計
    3. 純粹使用基本分析的問題
    4. 結論

    一、前言

    繼上篇文章討論到交易員時常使用技術分析來交易,但很有趣的是,這東西到底有沒有用呢?技術分析的名聲一直以來都不太好,以前只要有人在我面前談到自己是使用技術分析在交易,通常第一個念頭就是:

    你是不是輸到一屁股?
    你是投顧老師吧?投顧老師能夠賺錢為什麼還要出來收會員?
    靠著一個落後指標能夠賺錢?如果真的有一個神奇指標就能賺錢,為什麼還有人輸錢?

    記得在我入行之前,我是一個只信奉基本價值,喜歡以bottom-up的方式去挑選股票標的,崇拜的偶像只有Warren Buffett,Jesse Livermore、Jack Schwager之流都是邪魔歪道,看到線仙一率先扁再說(剛入行的時候,跟信奉純技術流派的同梯一起值夜班時,總要爭到臉紅脖子粗),不過在拿到交易部位後,開始做了幾次交易後,為了要賺到任何一毛錢,開始不管什麼流派,只要能賺錢,我都拿來用⋯⋯但也必須說,我並沒有完全的捨棄基本面的研究,以超級績效這本書裡面的定義來說,我就是混合型的交易者。

    其實我覺得「技術分析有沒有用」也算是一個假議題,因為一直都不應該單純拿技術分析來做討論,我認為技術分析其實只是交易策略裡面的一些工具,在我開始將技術分析加入我的交易策略後,確實也賺到了一點錢,還是會輸該輸的錢,但也少賠了很多冤枉錢,所以我開始認為技術分析在過去是不是被妖魔化的太嚴重了?因為有太多人打著技術分析的名號出來招搖撞騙,雖然寫這篇也不是為了改善這種讓人翻白眼的亂象(當然我認為這種亂象也永遠不可能解決),不過如果能夠讓看到這篇的人有一點點對技術分析的改觀以及有一點正確的觀念,也是我的一種小小成就感哈哈。

    因此,本篇文章將會設定來討論交易策略的設計、技術分析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但我知道這種議題爭議很多,看不慣我說的內容也沒關係,畢竟不管是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都只是一種工具,最終還是對帳單說話(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交易員都會使用技術分析,但每次有人跑來說技術分析沒有用也懶得爭論,因為不管爭贏爭輸,績效要有數字才是有用的⋯⋯),所以我認同這市場上任何一個能真正賺到錢的人,只是他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我而已,但同樣的這篇也不代表我使用的方法在別人那邊就會賺錢,只是希望能夠大概整理自己進入市場幾年後的一點想法。

    二、交易策略的設計

    維基百科上的定義:「技術分析就是使用過去一段時間的資料對未來價格做推估的一種方式」,像是一般最常見的均線、MACD、RSI,比較少看到的Ichimoku cloud,或是由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等所排列成的圖型,例如三重底、頭肩頸等經典排列。不過這些指標都是拿過去的價格來做計算後得到的數據,光是這些數據就有用嗎?技術指標有幾百幾千種,到底該怎麼知道哪一個是神奇指標?

    Wait for it……

    我們回到第一句,技術分析就是透過過去的資料對未來價格做推估的一種方式,既然技術分析是一種對未來的猜測,所以他其實並不應該是直接被用來獲利的東西,更應該是在判讀當下市場在想什麼,未來可能怎麼走,所以我建議只要先單純的想好自己的問題,你的交易想法是什麼?你想要推測的東西是什麼?你想要賺的錢是什麼錢?(短線搶反彈?消化完賣壓後的只剩下買盤的強勁突破?)而你用的指標適合幫你解答這樣的問題嗎?

    會不會賺錢跟你使用什麼神奇指標是沒有關係的

    我認為交易上面最重要的不是在使用什麼工具,而是你有沒有一個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準確的問題應該是:

    交易策略裡使用的工具能夠幫你達成目的嗎?

    如何設計策略?

    在設計策略的時候,必須要先探討到自己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從自己本身的個性及經歷出發去做設計,以我自身作為舉例,我對自己的個性剖析如下:

    1. 比較固執,在自己沒研究前,覺得別人講的都是值得懷疑的
    2. 個性比較急躁,需要每天都能看到成果
    3. 在有極度壓力的情況下會做出更多錯誤決定

    所以在這些基礎下,我就設計了:

    1. 當沖的交易模式,我認為計算每天需要獲利多少才能夠達到今年的目標,可以在每週、每月做修正檢討,有進度的推進會讓我更踏實,而且也能夠免於讓我下班時間還要盯著手機看市場的壓力。
    2. 因為是當沖交易,需要抓住短期趨勢的情況下,就會選擇10mins / 60mins/ daily的圖來做分析會比較適合(但還是要對更長時間段的圖有概念,知道現在價位在哪裡),若是拿太長期的圖當作交易依據會導致你的交易進出點很難抓。
    3. 對於指標信任度低(MACD、Ichimoku cloud、RSI⋯⋯),不過認同均線、圖形支撐壓力的哲學,因此只使用最簡單但自己能夠信任的兩個指標。
    4. 在交易時,喜歡把部位一次開到位更勝於不斷加碼上去,因為在一個突破行情時只要市場有回撤,分批加碼的方式就會讓成本變高但變大的部位不耐甩,最後的結果就從贏錢變輸錢或是獲利回吐。
    5. 知道在沒有自己花時間了解的情況下,會抱不住任何純粹技術訊號或是別人研究的東西,且在短線交易的情況下,技術指標更容易出現一些雜訊,進而導致有很多無意義的停損,因此我在操作的時候,還是都會對市場上發生的事情進行研究,在心理有個大前提下(例如現在環境對資金是緊還是鬆、中國人行現在態度是什麼?是否有進行干預?)來進行操作。
    6. 是個偶爾喜歡凹單的人,甚至直到現在我還是會凹單,但我不能讓一次的凹單把我整日、整週甚至整月、整年的努力化為烏有,因此我也設定了一些凹單的規則給自己。

    我的交易流程就可以在上面的整理後,順成下面的步驟:

    1. 對總經環境了解,可能是資金面鬆緊、央行態度或進出口商買賣盤等等,進而決定我今天要偏多還是偏空的做?
    2. 我的圖現在呈現什麼訊息?真的如我早上想的那樣嗎?所以我現在應該下注哪個方向勝率會比較大?
    3. 我現在開部位的話,我最多能下多少,加碼部位該怎麼開,怎麼瞬間把部位開到最大,停損要設在哪?我最多能夠輸多少?(既然我自己喜歡凹單,那就給自己一點凹單空間,但要抓好最多能輸的錢,不能讓自己被比賽淘汰)

    市場上沒有不會輸錢的方法,但任何一次的損失都不能讓自己失去參加下一場遊戲的機會,你必須要活在這個市場上才有機會能夠賺到錢,所以當一個交易員在開部位的時候,第一個想的都是損失而不是獲利,至於你的交易方式對不對?

    分享我的老闆對我說的一句話:「你在這個市場做得決定對不對,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在你每天的損益上。」

    三、純粹使用基本分析的問題

    首先,必須先聲明一下,因為我是以Trading角度來寫文章的,Trading需要面對的是每天Mark to market的壓力,跟銀行的Banking book不同(也可以說長線交易者),因為計算方式的不同,Banking book會偏向Buy and hold的方式,但Trading是必須透過買低賣高,買高賣更高的方式來達成年度預算,所以兩者之間的邏輯會是完全不同的,而這也可以說是短線上跟長線上會有的謬誤,常常會看到有人拿短線的想法去嘲諷長線的邏輯(或著相反),不過這只是因為想法的不同,而不是方法的錯誤或優劣。這篇並不是要討論到底兩種方法哪個比較好,只是純粹在說若是把長線思維放到短線上會有什麼問題而已。

    以下擷取一份我2019寫得報告部分內容,當時從Top down方式來做總體環境的分析,並進而去分析貨幣走勢。

    這份報告是在2019/12時寫的(當時我很菜,報告更多是拿來學習用的,所以內容非常粗淺……),簡單來說,當時的想法就是認為美國在川普上任後不斷借錢,導致經濟體質差而需要降息來減少償還的債務,因此建議做一個Short USD/ Long JPY(放空美元,做多日圓)的貨幣兌。

    圖: 美國爸爸借錢示意圖/ source:反正我很閒

    結果之後發生什麼事呢

    我們應該都對2020年初發生了什麼事記憶猶新,這邊先簡單幫當時還沒有接觸市場的讀者摘要一下,在2020年3月初Covid-19剛爆發的時候,美國股市把熔斷當水喝,在股市暴跌的情況下,美國在2020/3/3~2020/3/15連續降息三次,直接將利率從1.5%在短短半個月內降到了0%,但此舉動反而造成市場的高度恐慌,美元的LIBOR(隔夜拆款利率)飆升,導致市場上的美元流動性出現問題,因此雖然是降息,但市場不是依照以前經濟學所學的美元貶值,反而是瘋狂升值,短短兩天內美元指數就漲了12%,直到FED出來洗地進行無限量QE後,開啟了美元如垃圾,股市大多頭的盛世⋯⋯(也就是說當時的確是降息了,但不是上面分析的原因)

    補充資料:美匯指數破100大關 金融危機來襲? (hk01.com)

    短短兩日內,美元指數因隔夜拆款利率飆升而暴漲約12%/ source:bloomberg

    我們再來看看,若是按照前面的報告,進行Short USD/ Long JPY的貨幣兌會發生什麼事:

    圖2: USD/JPY 走勢圖 / source: tradingview

    可以歸納成以下四個割韭四步驟:

    1. 建部位
    2. 當USD/JPY價格突破110.00後,最高有升到112.00的價位
    3. 隨即反轉向下,直到102附近才有停歇
    4. 接著又反轉回111.00上方,人生好難⋯⋯

    大多數人對法人機構開得部位以及如何去算損益不太理解,我們這邊用簡單的算法舉例一下,通常交易員開得部位都是以一百萬美元作為單位來計算(業界俗稱支數,一支就是一百萬美金),我們以當時的high and low 112.00/103.00來算,帳上損益就會是以:

    1,000,000*(112.00/103.00)-1,000,000=87,379 USD 在波動

    而交易員依限額不同而能夠開設N支美金,可以想像每天的損益會有多可怕,所以雖然可能最終你看的方向是對的,但中間損益波動的情況會讓你自己以及老闆心臟都受不了。而這時候,技術分析就能夠派上用場了,在有一個大方向的view時候,技術分析能夠相對有效率的選擇進場以及出場點,最重要的是對交易員來說,虧損能夠更好控制,而不是像banking book那樣越低越買or越高越賣的方式來操作。

    USD/JPY 走勢圖 source:Bloomberg

    我們再拿當時美國開啟大QE時代的情境來研究,當時整個市場都知道美元要走弱,但要在哪邊放空會是較合適的?若是放空的點位不好,還是有可能會受傷的(也就是所謂的看對方向但最終輸錢)。從上圖可以看到,其實簡單透過趨勢線以及均線就能夠在相對好的地方做出放空美元的決定,而且在進場的時候,籌碼要怎麼丟、丟多少,停損點放在哪裡也比較好設定。當然,這邊只是簡單舉例,實際在開部位的時候狀況會有很多,例如技術分析常會出現的假突破訊號、心理上賺一點就想賣,輸得時候不想賣、錯過設定的進場點是不是還要追進去、當你的Macro view和圖呈現出來的情況不同時,該怎麼辦⋯⋯諸如此類的問題,這部分還是要自己親自參與市場才有辦法體會的。

    結論

    說來好笑,在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想到自己過去從不認為這些東西是有用的,但現在想想,更多是因為不了解以及不知如何使用,最後拿著錯誤的工具去使用自然效果不會太好,在這中間付了許多學費,一度對交易失去熱情,不過很幸運的還能夠在這條路上掙扎著前進。這幾年也為了工作上能夠有所進展而唸了不少書,雖然內容都沒辦法直接拿來使用,但在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後,還是對交易上有所幫助,選了五本我最喜歡的書在下面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

    1. 超級績效:金融怪傑交易之道 / Mark Minervini
    2. 史瓦格期貨技術分析/ Jack Schwager
    3. 亞當理論/ Welles J. Wilder
    4. 交易・創造自己的聖盃/ Van K. Tharp
    5. 股價趨勢技術分析/Robert D. Edwards, John Magee(但這本真的太難啃惹)

    不過在交易上真的能夠帶來幫助的,不見得一定就要從金融交易相關書籍得到的,例如我在設定自己交易策略時,就是從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以及Ray Dalio的原則等書來的。

    在最後,分享在入行後覺得很有感觸的一些points:

    1. 沒有最好的交易方法,只有最適合你的交易方法
    2. Trade what you see, not what you think.
    3. 只要有獲利,不管平在哪裡,都是一筆好交易
    4. 獲利是透過等出來的
    5. 趨勢是你的好朋友
    6. 想學會贏,先學會怎麼輸
    7. 凡說技術無用者是因為你不會,凡說技術萬能者是因為你無知
    8. 交易應該更貼向生活,而不是冰冷的數據。
    9.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沒錯,這幾年我連孫子兵法都看了)
    10. 不要相信任何專家的意見

    寫這篇真的滿累的,花了很多時間想要怎麼講好故事,不過在交易上有時候真的太抽象了,就像上面以日線圖來舉例,但真正在交易的時候就會變成日線圖進場,出場卻是使用小時線,甚至是一則新聞。交易的學問還有太多沒辦法一一探討,這系列也會在隔一陣子後有些微小更新,過一段時間重看來檢討自己的不足,若是有同好有什麼想要一起討論,也歡迎留言或是來信 a29854512@gmail.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