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面對著新冠肺炎沒有終點的威脅,我們應該具有的對策。


    新冠肺炎, COVID-19, 從 2020年初開始快速傳播到世界各地。雖然,世界衛生組織,直到該年三月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由於初期人類沒有抗體,加上有效疫苗的發展曠日又費時, 因此幾年之間,一路受到 “新冠病毒”,英語命名為 SARS-CoV-2,所帶來的嚴重健康威脅,以及在社會生活上的各種限制。


    從沒有疫苗到疫苗研發成功是一段折騰。而設法從製造廠搶購到,又能夠儘快而且廣泛地施種出去,事實上,又是台灣衛服部、疾管屬,防疫部門與全國醫療體系上下一體, 持續面對的沒有止境的全面挑戰。


    回顧起來,台灣的防疫成效與表現絕對是列入一流的世界級的前矛。事實上,早在世衛 “大流行” 的正式發布前,台灣已經開始採取果斷積極的抗疫行動。


    傑出的成效,主要是歸功於台灣能夠及早警覺到疫情的險峻情勢,而且當機立斷,實施了嚴格的防疫行動, 從檢驗、隔離,到旅遊史、接觸史的追蹤, 到入境的境管措施。


    當然,醫療體系到位的配合,以及國民們能夠遵循防疫的規定與個人衛生習慣的貫徹執行是有目共睹的紀錄。當然,台灣的口罩製造技術與能量在防疫上也即時扮演了一項重要的角色。


    疫苗的發展, 則有 Phizer BioNtech (臺灣簡稱為 BNT) 在2020 年底,在美國,被緊急授權使用,陸續也有 Moderna (莫德納) ,以及英國的AstraZeneka 被授權應用。 疫苗接種的效率事實上是每個國家防疫表現的重要指標。


    另外,針對性的 “抗新冠病毒” 的藥物的研發又是另一項折騰。最早是 2020年10月緊急授權的 Remdesivir (瑞德西韋, 注射劑) 。口服的抗新冠病毒藥物, 則有 Molnupiravir 以及Paxlovid 在2021年底之後,陸續被授權使用。


    在防疫行動、疫苗, 以及抗病毒藥物湊齊了之後,人類對抗病毒的戰爭終於能夠掌握了主動,”相當程度” 控制了新冠病毒的氣焰。 


    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真正消滅掉新冠病毒,而只是把它從 “pandemic” 降格到 “endemic” (‘大流行’ 轉成 ‘區域性’) 。換句話說,我們並沒有完全 “戰勝” 新冠病毒。我們仍然處於這種病毒某種程度的威脅之下。


    這樣的情勢之下,如果以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去做比喻,可以說是相當貼切。 醫學專家普遍的認定,在持續能夠傳染的情況之下,新冠病毒就有機會繼續進行變異。偶爾,它們就可能變異出來傳染性較高,又具有迴避人們體內已有的抗體的能力。


    從 Alpha, Delta , Omicron,到目前台灣主要病毒株,JN.1 ( JN. 1是 Omicron 變異株 BA. 2.86 衍生的亞型變異株), 一路帶給我們不同程度的威脅與困擾。 而緊跟在後面,還有 KP 2, KP.3,以及 LB.1 等 variants (變異株)。目前看來,新冠肺炎仍然會是一種看不到終點的傳染疾病。


    根據 worldometer.inf 今年4月13日的更新,全球新冠肺炎所造成的紀錄是感染病例超過七億人口,死亡人數超過七百萬,康復人數超過六億七千五百萬。


    針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寄望每個國家 “都” 能達成防疫的 “極致” 目標, 包括,取得最新的疫苗並且施種到人口數的 65-70%,加上,合理程度地限制國民的經濟,社交,以及旅遊活動等等的防疫行動,基本上是幾近辦不到的白日夢。


    我想,面對著再一波新冠肺炎的威脅,我們不得不研究個人必要的重新斟酌,包括自己應該做到哪種程度的防疫行動,而不是等著遵循政府的正式規定。斟酌的要點包括,疫苗接種的跟進、口罩戴上的必要性、以及社交活動的彈性安排等等。


    昨天去過醫院取藥,發現還是有一部份病患很放心, 沒有戴上口罩。 雖然口罩不完全是護身符,不過,能夠避免感染到三成上下, 當然值得我們重視。何況戴上口罩還是積德的行為,因為更能防止飛沫擴散,因而感染到別人。 這樣的功效對防範肺炎與流感同樣有益, 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雖然到目前為止,台灣在整體防疫上, 是可圈可點的表現,不過,隨時更新防疫策略與防疫行動,新疫苗與治療藥物的 “未雨綢繆”,自然會是衛服部,以及相關指揮中心必需,也能夠善盡的職責。


    寫到這裡,如果在我心中還有其他的期盼, 我真的很希望新冠肺炎的英語名稱, COVID-19, 能夠被任何防疫部門的主管或發言人 “正確地” 唸好英語主流媒體的唸法。


    特別是在政府強調 “雙語政策” 或是 “與世界接軌” 的政策的前提之下,有必要把 “COVID” 唸成 “寇威” 而不是 “可威” (國語近似音的比擬)。 重點是應該以 “高音” 去唸第一個音節,以低音唸第二個音節, 也就是由高音轉為低音 * 的唸法。我們與之苦戰幾年下來,如果還無法正確唸出刁鑽病毒的 “英語名稱”,真的會讓面子掛不住。必竟我們不是要學不講究發音原則的 “印度英語“。


    你我唸錯,情有可原;衛服部及其屬下從部長到發發言人,或其他大小官員,在任何公開談論 “新冠病毒” 的趨勢時,使用英語 COVID-19 時,就一定要唸對。不然,還是使用 “新冠肺炎”, 藉以避免流露出來井底蛙之像。


    設使不好意思去請教別人,只需一分鐘時間, 應用手機以 “COVID-19, pronunciation” 去搜尋,再輕點喇叭狀的發聲符號,即可確認清楚正確發音的方法。


    在防疫或醫療部門人物在公開談話的場合,唸錯英語病名的情況,真的會讓自己, 還有台灣,失掉相當程度防疫成就的光彩。


    我深深如此認為。


    Fred Chou 

    July 4th, 2024


    *Cambridge Dictionary 的音標是:/ˌkəʊ.vɪd.naɪnˈtiːn /, “ - teen” 則是最凸顯的音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