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達到精益求精的3個專家技巧:

碩博士生達到精益求精的3個專家技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挑戰:在極限邊緣工作

- 「挑戰 Challenge」這個概念來自於Matt Beane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這本書強調,透過在極限邊緣工作(Work near your limits),我們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UCLA Trustworthy AI Lab,我同時參與了10個研究專案,每週都在不同的專案中做出貢獻,這讓我感受到壓力與成長。


2. 複雜性:參與整體大局

- 「複雜性 Complexity」指的是參與整體大局(Engage with the Bigger Picture)。Matt Beane提到,我們需要在大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我參與的研究專案中,包括大表格模型、資料無塵室、生成式廣告數據、隱私審計和強盜演算法等,這些主題的背後是數據協作(Data Collaboration)與可信任的人工智慧(Trustworthy AI)。這些研究讓我了解到,只有透過參與大局,才能真正理解並推動技術的發展。


3. 連結:建立信任與尊重的關係

- 「連結 Connection」強調的是建立信任與尊重的關係(Build bounds of Trust and Respect)。在UCLA Trustworthy AI Lab,我與程光教授一起工作已經6年了。程老師總是給予我很多機會,讓我能與來自Meta、Open AI、Chase、Amazon等公司的合作者合作,並與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博士生、碩士生和大學生們一起執行研究計畫。這些連結讓我學到許多,並且體會到,只有在信任和尊重的環境中,才能真正達到精益求精。


你還有什麼其他的精益求精的技巧嗎?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利用新聞獲得最新情報: -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這是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他的著書《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提出的觀點。他強調,新聞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特別是從有公信力的媒體上拿到值得細讀的新聞文章。 2. 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字典與百科全書: - 出口
數學系的訓練,與上面閱讀原始碼的優先順序,本質上是反過來的。在數學的訓練中,是先把函數定義的非常清楚,再進一步去看函數應用在具體的數據上會發生什麼行為,然後就到此為止,不太會再有進一步的討論。但如上面西尾泰和所述,工程師看事情的角度,是先掌握全局,然後再進一步細化每一層的細節。
1. 完善計畫與靈活應變: - 很多人在做計畫時,會把一套計畫做得非常完美。然而,實施計畫時,總會有意外情況發生,使計畫無法順利執行。這時候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留下足夠多的餘量,可能是時間,可能是資源。另一個辦法,就是事先準備好B計畫,當局勢發展不如預期時,你可以依據這個替代計畫來應對。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利用新聞獲得最新情報: -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這是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他的著書《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提出的觀點。他強調,新聞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特別是從有公信力的媒體上拿到值得細讀的新聞文章。 2. 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字典與百科全書: - 出口
數學系的訓練,與上面閱讀原始碼的優先順序,本質上是反過來的。在數學的訓練中,是先把函數定義的非常清楚,再進一步去看函數應用在具體的數據上會發生什麼行為,然後就到此為止,不太會再有進一步的討論。但如上面西尾泰和所述,工程師看事情的角度,是先掌握全局,然後再進一步細化每一層的細節。
1. 完善計畫與靈活應變: - 很多人在做計畫時,會把一套計畫做得非常完美。然而,實施計畫時,總會有意外情況發生,使計畫無法順利執行。這時候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留下足夠多的餘量,可能是時間,可能是資源。另一個辦法,就是事先準備好B計畫,當局勢發展不如預期時,你可以依據這個替代計畫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