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電影】《1212:首爾之春》│知曉歷史結局者的觀影方法

raw-image


看畢《1212:首爾之春》,再回想幾年前的《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以及近期的《破墓》,不禁感嘆韓國的近代歷史/政治/主旋律電影真的越拍越得心應手!

(下有劇透)


1979年韓國發生總統遇刺事件,在政治過渡期間發生歷時9小時的軍事叛亂,保安司令官全斗光(黃晸玟 飾)在12月12日發起政變,動員軍方內部的私人組織,甚至召回最前線的部隊到首爾。被權力蒙蔽雙眼的全斗光所帶領的叛軍,以及全力抵抗叛軍的首都警備司令官李泰臣(鄭雨盛 飾)麾下的鎮壓軍,兩大勢力旗鼓相當。戰爭一觸即發,人們期盼的首爾之春會否來臨?

1.
《1212:首爾之春》改篇自韓國1979年「雙十二政變」,講述一場於普羅百姓好夢正酣之際、險些演變為內戰的軍事政變,揭示貪贓枉法/膽小怕事/野心勃勃的高官將領令韓國陷入獨裁政權的契機

電影精準掌握緊湊的節奏,正邪陣營分明,即使完全不諸韓國近代歷史、記不住一串長人名、臉孔和軍隊架構(如此快速的節奏,大概也不打算讓普通觀眾慢慢消化),膚淺地把《首爾之春》當作緊張刺激的軍事對壘電影,亦會肉緊得手心冒汗(某狼之流就算數啦……)

雖然不能避免韓國電影對上級/下屬/同袍/夫妻情誼的熱愛(笑),幸好只是點綴,煽情情節所佔篇幅不多


2.
當年我因為《逆權司機》而開始了解韓國民主進程的歷史,對於不熟悉「雙十二政變」的觀眾、以及跟我一樣早已知曉結局的觀眾,兩派的觀影心情會是天壤之別嗎?當李泰臣成功螳臂擋車、局勢看似有轉機,我不禁想像另一方觀眾看得熱血沸騰、拍手稱快,這一方卻心知只是曇花一現,默然地看著歷史繼續推進

最終,觀眾沒有迎來往常正義必勝的結局,死守的將士逐一被押入牢獄,片尾credit更逐一列出每個叛軍如何升官進爵,像是被史實狠狠摑了N巴掌──惆悵嗎?可恨嗎?

失敗就是叛國,成功就是革命!

這句tagline言猶在耳,成王敗寇是歷史定律,但對於創作者而言,一場政變的失敗或成功,不僅是歷史上定義為叛國或革命的分別,公義陷落的禍害不只於此:假如獨裁政權永續,民主沒有重見光明的一天,這場政變大概一直被粉飾太平,歷史真相永遠壓在台下,這部電影及諸多藝術創作根本沒有面世的機會

繼續以史為鑑


3.
飾演叛軍將領全斗光(原型為韓國前總統全斗煥)的黃晸珉再次施展百變演技,莊諧之間的變化遊刃有餘,唯一可惜的是跟老相好李聖旻的對手戲太少www

鄭雨盛演繹正派將軍李泰臣(原型為時任首都警備司令張泰琓)非常討好,觀其名字及忠直不阿的理想形象,個人認為或多或少向朝鮮時期的愛國名將李舜臣將軍致敬,電影亦以鏡頭特寫聳立於光化門廣場的將軍銅像(即使有點畫公仔畫出腸)


4.
最後,我還是不解片商不安排《首爾之春》上正場的原因,是認為歷史題材不合香港觀眾口味?擔心電影前段一堆文戲會勸退觀眾?還是李泰臣以肉身擋在坦克面前的情節令人……


P.S. 韓國於70年代全面改用拼音文字,但90後阿姨我小時候仍稱呼韓國首都為「漢城」,直到2005年韓國官方才正式以「首爾」作為中文譯名,如果跟足歷史時序,這套電影的香港譯名應是《漢城之春》?lo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