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的焦慮與迷茫

找工作的焦慮與迷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社群網路上,看到許多對於找工作感到焦慮與迷惘的情況。

有的人是時隔許久出來找工作,因此感到生疏與擔憂。有的人則是發現求職情況不如預期,不是投遞的職缺沒有得到回應,就是主動找上門的機會與自己期望落差過大。

也有人在面試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與猶豫,因此即使有進行面試,在每個階段都感到戰戰兢兢。

究竟要如何降低,甚至是擺脫找工作的焦慮與迷茫呢?

從我的經驗來看,有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幫助求職中的人們,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掌握度,藉此提升自己的判斷力,進而將專注力放在優化與調整,降低焦慮與迷惘的感受。


設定具體目標

首先我要說,所有人在求職時,都有相同目標,那就是找到一份工作。

但這個目標其實相對空泛,因為只有把終點線畫出來。對於求職賽跑到底要跑多久?如何配速?都沒有清楚具體的參考。

因此我們其實首先要做的是:列下期望「最晚在何時之前,找到什麼樣的工作」,需要有時間限制,知道賽跑要跑多久。

此外,對於合適的工作需要有所定義。定義的範疇因人而異。有人可能列了十數個條件,希望都符合才願意就職,但也有人只需要符合薪資門檻,其餘都可以接受。

在此建議,對於合適工作的定義,至少列出 5-8 項來作為衡量根據,並且把這些衡量指標排出優先順序,甚至是權重。

未來在投遞履歷時,或是拿到多個 offer 的情況下,會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底線,以及選擇了什麼,進而捨棄了哪些條件。


透過數字來掌握過程

定出時間限制後,我們可以開始反推求職的各階段大概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合理的。

以下的推導過程是簡化過的數據,實際情況可能因產業、職種、個人表現與能力而變得更寬鬆或嚴苛,建議個人根據實際情況來推算。

舉例來說:我希望最後至少有 2 個 offer 可以讓我做選擇。

➡️ 以此回推最終面試的數量,根據過往經驗或單純猜測,可能需要面試 2-4 家公司,才有機會至少錄取 2 間公司。

(而我所面試的職缺,通常兩到三關面試就可以底定結果)

➡️ 如果是 2-4 個最終面試,我推測自己可能需要 3-6 個二面的機會才能達成。

➡️ 在初次面試裡,我幾乎都能穩定表現,因此 4-6 個初面就能夠取得前述二面的數量。

➡️ 而我發現在投遞履歷時,通常得到認同與回覆的機率是 30%,因此需要投遞至少 12-18 個職缺機會。

根據上述推導,能粗略算出要花多少時間客製化履歷、準備面試。反過來實際情況也會拿來和推估的數字進行比較。

可能一輪下來,我們沒拿到任何機會進入最終階段,那麼在啟動第二輪求職時,會需要調整預估的數值,並以此調配時間安排。

這個過程看似很數學,但在推估、比較、調整、分配時間的種種過程中,會讓整個求職過程變得更加具體、量化,同時提高自己對於找工作的掌握度。甚至哪裡異常,我們會更快地抓到問題點,來採取對應的解決方式。


及時舉手求救

雖然找工作是一件很個人的事,但在遇到困難或迷惘時,請不要猶豫,直接去找能夠提供協助的對象舉手求救。

對方可能是職涯諮詢師/教練、104 職涯診所/履歷健檢、社群網站,甚至是認識的人資朋友。

不論是透過什麼管道,請盡量將自己遇到的挑戰或迷惘,及時地向自己可信賴的對象提出,減少在求職過程中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

在分享問題或困難時,我們也有機會透過他人視角來看待問題的其他可能性,這其實也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總結

對於找工作感到焦慮或迷茫,這些都是真實存在,可能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任何角落,甚至是自己身上。

希望上述分享的「設定具體目標」、「透過數字來掌握過程」,以及「及時舉手求救」,能為每個正在求職中的人們帶來幫助。

除了降低焦慮與迷茫,也提高對於整個過程的掌握度。

祝福每一個正在賽跑中的求職者們,都能夠如願地跑向終點,開啟人生的全新階段。

在此,與你擁抱。

avatar-img
艾瑪的職涯筆記
16會員
90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艾瑪的職涯筆記 的其他內容
再次參加了前東家 ALPHA Camp 的線上講座。 這次是與 iKala 的 Sega,以及 The Z Institute & FansNetwork 的李婷婷合作。 內容主要是談 AI 在陪伴經濟相關的應用與可能創造的商機,以及如何思考延伸的影響與可能。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工作低潮的時刻。 有的人選擇找方式抒發,也有人選擇逃避,持續加強工作力度。 然而究竟在遇到工作低潮時,要用什麼方式來安然度過? 希望能夠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可能的解決方案,協助更多人順利地挺過這不容易的時期。
這是我給自己作為職涯過渡期的畢業旅行,用三十九天從越南的南部一路到北部,最後則是泰國的清邁。 雖然不是第一次自助旅行,卻是獨自旅行最久,也是穿插著許多結束的一次,包含人資生涯的結束、三年諮商的結束、職涯諮詢實習的結束(還在等待取證審核中)。
發現明天就是七月一日,除了是新月份的開始,也是許多人實習的第一天。 實習經歷對我而言,除了因為在國外而帶來的文化刺激之外,也高度影響著我的工作紀律與價值觀。 於是想透過這篇文章,分享三個如果能在我自己實習之前就知道的事。
如果我們能透過書來體驗不同版本的人生,那麼在面對轉職、離職的挑戰時,我們能有更多機會去瞭解自己的可能性,甚至開創一個自己也未曾想像過的精彩旅程。
在工作上、職涯發展遇到挑戰或困擾時,往往是自己先掙扎好一會兒,接著才可能舉手向他人求救,又或者是尋求書籍、網路等管道。 這次根據幾種常見的職涯情境,來分享相關書籍,讓迷惘或是希望有更多刺激、輸入的人們,可以有參考依據。 此外,由於書籍數量較多,會分成兩篇文章。
再次參加了前東家 ALPHA Camp 的線上講座。 這次是與 iKala 的 Sega,以及 The Z Institute & FansNetwork 的李婷婷合作。 內容主要是談 AI 在陪伴經濟相關的應用與可能創造的商機,以及如何思考延伸的影響與可能。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工作低潮的時刻。 有的人選擇找方式抒發,也有人選擇逃避,持續加強工作力度。 然而究竟在遇到工作低潮時,要用什麼方式來安然度過? 希望能夠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可能的解決方案,協助更多人順利地挺過這不容易的時期。
這是我給自己作為職涯過渡期的畢業旅行,用三十九天從越南的南部一路到北部,最後則是泰國的清邁。 雖然不是第一次自助旅行,卻是獨自旅行最久,也是穿插著許多結束的一次,包含人資生涯的結束、三年諮商的結束、職涯諮詢實習的結束(還在等待取證審核中)。
發現明天就是七月一日,除了是新月份的開始,也是許多人實習的第一天。 實習經歷對我而言,除了因為在國外而帶來的文化刺激之外,也高度影響著我的工作紀律與價值觀。 於是想透過這篇文章,分享三個如果能在我自己實習之前就知道的事。
如果我們能透過書來體驗不同版本的人生,那麼在面對轉職、離職的挑戰時,我們能有更多機會去瞭解自己的可能性,甚至開創一個自己也未曾想像過的精彩旅程。
在工作上、職涯發展遇到挑戰或困擾時,往往是自己先掙扎好一會兒,接著才可能舉手向他人求救,又或者是尋求書籍、網路等管道。 這次根據幾種常見的職涯情境,來分享相關書籍,讓迷惘或是希望有更多刺激、輸入的人們,可以有參考依據。 此外,由於書籍數量較多,會分成兩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