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不一樣的社會住宅想像:好伴社計

    採訪、文字/廖品榕

    圖片提供/好伴社計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事務懷抱熱情的青創團隊。有趣的是,政府看準了青年的能量,在準備進行社會住宅建設時遞出橄欖枝向他們提出合作,「我們相信好伴想做的事是可以發生在很多地方的。」於是,他們接下任務,開啟了這趟跌跌撞撞的社會住宅之路。因此,好伴團隊於 2018 年踏入社會住宅領域,成為臺中市首個以社區營造為目標,協助營運社會住宅的單位。


    「有感」作為社區營造的第一步

    相較於過去好伴較常面對的群眾,當今社會住宅居民的組成並非所有人都對公共事務有興趣。打破同溫層後,各種挑戰接踵而來。在這樣的社區中,好伴所扮演的角色不是社區居民最常接觸到的物管人員或房東,而是市府委託的合作夥伴。「在社區的人眼中,我們就是那群『辦活動』的人。」社會住宅成為好伴的大型實驗室,透過軟性的社區活動,讓居民了解社區的規劃和參與方式,慢慢與社區居民產生連結。


    除了舉辦活動,好伴設計還積極整合社區內的各個進駐單位,包括社福單位、物管單位等,使他們能夠在社區中展開相應的工作。一方面提供居民更好的服務,如長照據點等,另一方面,這些單位也成了好伴在社區內最強力的夥伴。透過與這些實際進駐單位的合作,能夠更直接地與人們進行第一線的互動,讓更多想做的事在社區中得以實現。


    「我覺得最關鍵的應該是讓住在裡面的人是『有感』的。」好伴設計共同創辦人連真分享。然而,「有感」談何容易?如何讓居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參與和存在,實際投入後才發現並非易事,社區中的每個居民都有不同的參與意願和能力。「其實這個『有感』指的是能否讓這個社區裡有一定比例的人參與,並透過他們帶動整個社區的氛圍,起到一些關鍵的力量就可以了。」連真接著闡述,由一個點向外擴散到整個社區,「有感」便會一點一滴地蔓延開來。在好伴的擾動下,社區開始有了不同的聲音與迴響。


    社會住宅作為一場大型試驗

    社會住宅的居民組成多元,以臺中市社會住宅為例,其中超過八成是四十歲以下的居民,包括剛成家的年輕夫婦、年輕學生以及帶著小孩的家庭。年輕人生活節奏繁忙,考慮到大多數居民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主要有意願參與活動的群體大多是需要陪伴孩子的家庭。連真分析,社會住宅的活動多半偏向親子活動,而對於一般的年輕人,雖然他們平時不太容易參與固定的社群活動,但仍會為了特定感興趣的主題活動前來一探究竟。為了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居民踏出家門,好伴嘗試了各種不同的主題,有專業的技能學習如木工工作坊,又或是所有人都能輕鬆參與的活動形式。比如籃球賽和桌遊夜,旨在讓更多人能夠跨出家門,連結彼此。


    除了主動舉辦活動,好伴也希望能激發居民自主匯集的力量,為了鼓勵居民之間建立更多的社交聯繫和合作關係,好伴擬定不同策略擾動民眾。第一次的嘗試是推出「種子戶計畫」,讓有意在社會住宅中執行活動的人前來申請,通過後便能換取社會住宅的入住資格。種子戶入住後,有趣的事情便會在社區中發生,但好伴團隊也觀察到種子戶多半是由生涯變動較大的年輕人申請,因此能量隨著他們的高流動率難以維持。後來,改以引入社團的形式,協助媒合志同道合的住戶組成社團,門檻相較辦理活動低上許多,也讓大家更願意參與其中。有了社團伙伴,居民的想法與能量再次被匯集,社區也有了不同的活動模式。


    在這些過程中,蒐集居民意見也是重要的一環。連真分享,雖然沒有採用制式的問卷來進行調查,但好伴團隊藉由影片拍攝或深度訪談的機會,更能深入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想法,也幫助好伴與居民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不斷優化和調整策略,團隊在這座大型的社會實驗室中走走停停,每一次的嘗試都是希望能夠激發居民的參與熱情,凝聚人們對於社區的認同感,真正成為社區生活的一份子。


    敞開心胸    想做最重要

    在過去的各種計畫中,好伴主要扮演的是策展和統籌這類的幕後角色,如何找到適合的合作夥伴也是一門學問。2021 年的「宀宀美術館」,以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出發,好伴伸出觸角,開始尋找創作者和藝術家合作。

     

    連真分享,好伴首先是透過自己熟悉的人脈來邀請創作者參與,一開始都是與關「人」的創作者合作,隨著計畫展開,產生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於是其他面向的合作也陸續加入,例如空間設計、建築等等,當持續跨界,產生更廣的多樣性,能做到的事也變得更加豐富。「我們不太在乎他身上有沒有什麼標籤或知名度,到最後還是要看說就是這個人的意願,或是他很想要參與這件事的那個想法,那才是我們會想要找他一起加入這個計畫的關鍵!」連真總結,最重要的是創作者是否能夠敞開心胸,和好伴一起在社會住宅這樣的創新場域進行嘗試,摸索出最適合的創作形式。


    話鋒一轉,連真提及另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是公部門。除了必須面對各式繁瑣行政事務上的挑戰,市府通常都是樂於見到好伴設計嘗試新的創意和改變。2021 年的公共藝術計畫在臺中市政府的支持與好伴的努力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建立起了與不同領域夥伴的合作模式。社會住宅內的文化生活有了全新的體驗,居民間更透過這樣的串聯,更加認識彼此與自己居住的地方。


    線上線下串起社區的橋樑

    觀察社區居民在 LINE 群組上的互動,線上社群已成為社區營造工作不可忽視的工具之一。透過線上平台,不僅能讓一件事在不同地方同時發生,資訊傳遞也相對快速許多。然而,方便之餘仍然有其缺點和限制。「在線上,你是和其他線上的資訊一同爭取大家的注意, 所以還是很需要虛實的搭配。例如一個實體活動或是一個實體進駐的單位,它的價值就在於它是真實的,它是無法被取代的。」連真分析,如何平衡線上與實體,是現代的社區營造課題中不可忽視的重點。

     

    疫情期間,好伴設計便推出線上課程和實體活動結合的模式,「社宅生活學校」在團隊的腦力激盪下應運而生。幾堂線上課程,搭配戶外教學等實體活動,能夠提供線上無法取代的真實連結。好伴設計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模式,幫助社區成員更完整地了解和參與社區,建立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聯繫。面對各式挑戰與新時代的議題,好伴也持續提出新的思考和行動,努力回應不斷變化的社會。

     

    好伴設計從當前所處的位置出發,深入了解目標社區的需求與特點,並根據團隊的能力和資源來制定具體的計畫。「從最有感覺的事去做就對了!我覺得這樣最後一定做得起來,做起來也最開心。」連真回憶,一路走來,好伴設計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並聆聽社區居民的意見與建議,不斷反思和學習,並願意嘗試各種可能來為社區創造更多機會。在社區營造這條漫漫長路上,好伴陪伴著社會住宅居民一起前進,期待每個住戶都能夠在這些社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和幸福。


    文章請見《巢兼代》14期 主題企劃|采風推進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廖木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