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物極必反,如何消化那些反噬的原子習慣

我非常喜歡優化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做事更有效率,如果養成能夠幫助工作的習慣那更是錦上添花。


像是我就喜歡慢跑,因為運動的習慣可以保持身體健康。


然後我也有閱讀的習慣,確保自己持續更新。


工作上更是投入,盡可能的把書本上的知識帶到工作中,養成小習慣。


優化效率、追蹤自己的產能、強迫自己假日要上課、每一年都挑戰升遷的機會等等。


-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變得很討厭工作,我不再期待禮拜一的到來,我就是不想打開電腦。


我也變得很不想努力,我不再想要閱讀新知識,我不想再去刷課程,我也不想要練習寫作的輸入輸出。


工作上我雖然還是會完成待辦事項,也確保品質,但是我就是不想要做到 120%。


嚴重的時候甚至什麼都不想做,就連打開 Netflix 追劇我都嫌麻煩,一度以為自己得了憂鬱症。


我才發現,當初那些幫我成功的良好習慣,已經超出我能夠負荷的程度,一點一滴的在反噬。


-


這邊分享一些擺脫焦慮或是解除那些造成反噬習慣的技巧:


了解時空背景


定期的審視自己的背景 (context),提醒自己不要老想著年輕的時候怎麼樣,為什麼現在做不到。像是以前孩子還小,常態加班無所謂,但是孩子大了,不同的背景下習慣可能就需要調整。


挑選對的定錨對象


有一陣子我聽到美國同事都在讀哪本書,聽著聽著就想說不然我把書籍也全改成原文書。好死不死挑了一本人類大歷史,讀到中間在講什麼宗教什麼王朝的完全無法共鳴。


結論是不要看別人做了什麼好像不錯,自己就盲目跟風。


當進度過了頭記得調整


這個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投入工作的時數。


從一開始的每週 40 小時,到每週 45 小時,最後每週 50 小時。


雖然工作上的表現愈來愈好,產出也愈來愈多,但是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等到意識到時已經養成了加班的習慣。


如果工作表現超前了,就得慢下腳步審視自己的步調,適時調整節奏。


不一定每天都要進步


第一次體會到這個是在回頭看自己的慢跑配速時發現的。


有時候睡得飽就跑比較快,有時候大病初癒可能跑的就比較慢。但是不用每天都要求進步,因為有時候狀況好,有時候狀況不好。


把時間軸拉長,看區間的成效,而不要執著在短期的震盪。


避免達成短期目標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個是到達了一定的水平後才突然發現的,可能是重大的里程碑,像是升遷到某個職位、買了房子、圓夢出國。


通常到達了階段性的目標可能會開心一下子,但是過不久後興奮的感覺就會消失。如果沒有隨時更新目標,就會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我那時候是重新回頭看自己的人生清單,有什麼是物質以外我想要追求的,才漸漸的擺脫汲汲營營的習慣。


-


利用這些方法我慢慢摸索到自己糾結的地方,認識到好的習慣帶來成功但是也帶來無形的壓力。


所以我開始放下腳步,調整自己的節奏,甚至把一些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打掉重練。


我放下書本,然後開始拼拼圖,不再只是一味的輸入新知識,而是從事不太需要吸收知識的娛樂。


我不再老是假日也煩惱工作,假日晚上就是好好的追劇,不要動腦。


我跑步有時候會偷懶,開始買一些遊戲回來打發時間,身體不會因為一個禮拜不跑步就變差。


慢慢的把焦慮的感覺和壓力消化掉之後,才又慢慢的撿回那些習慣。


-


習慣是強大的動能,但是每個人的極限不同,有時候原子習慣建立起來後操之過急是有害的。


放下腳步,如果跟別人比跟得上就可以競爭,如果真的跟不上也沒關係,跟自己比就好。


如果跟自己比都覺得有壓力的話,那就得重新審視周圍的背景 (context) 是否已經改變,有時候慢下來或走下坡也是一個過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