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習慣堆疊讓新的習慣容易執行

2024/01/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我們開始一項新的習慣時,我們也許會設立像是以下的目標:每天超慢跑30分鐘,於是開始興高采烈的執行,前幾天都還可能找出時間來超慢跑,例如早上起床後,有時候比較晚起床,就會在下班後跑一下。然後,生活或是工作中的意外插進來了,有時是公司突然需要加班,有時是晚間的好友聚餐,這些突發事件,會讓你忘記執行新的習慣。等到你想起來時,已經被你荒廢了一段時間,然後就會默默的放下這項習慣的養成了。我們要如何克服這一個問題呢?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建議,在形成新的習慣時,「提示」很重要,提示就如同我們開車時的交通號誌一樣,當我們看到紅燈就會踩煞車,看到綠燈就會踩下油門前進,一點都不用思考的介入。而好的提示,需要的條件是具備「時間+地點」,書上給了一個模板: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例如:

- 讀書:我會於晚間六點,在臥室讀西班牙文二十分鐘。

- 運動:我會於傍晚五點,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

這樣只要時間一到,你就可以在特定的地方開始執行新的習慣行動。但這樣的作法仍有其缺點,就是一開始你需要設定鬧鐘提醒自己,而且當時間到的時候,我們未必人剛好會在那一個地點。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所提出的「習慣堆疊」,就是將新的習慣,設計在原有的習慣之後。習慣堆疊的公式如下: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以剛剛的兩個例子,可以改成:

- 讀書:當我一上到捷運車廂時,我會拿出電子書閱讀器看書20分鐘。

- 運動:脫下上班穿的鞋子之後,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開始做瑜伽20分鐘。

這種作法就是將新的習慣與舊的習慣連結在一起,讓原本的舊習慣成為你新習慣的「提示」,這樣一來,就不用刻意去記住執行新習慣的時間與地點。要注意的是,這個舊習慣要「明確」,以Fogg教授的說法,要明確到舊習慣的最後一個「動作」。比如,上述的例子,如果一開始設定的是:

讀書:在上班的通勤過程中,看書20分鐘。

這個「通勤過程」就比較籠統,通勤過程有走路的捷運站、等候捷運、坐上捷運、下捷運、出站、走路到辦公室等過程。如果沒有設定一個明確的「動作」,我們很可能會在等捷運時拿出手機看一下簡訊,然後車子來一上車就繼續滑手機,忘記了看書這件事,等一直走到公司後再想起來閱讀這件事。因此,Fogg教授建議,最好找出擔任「提示」習慣中的「最後一個動作」,以上面這一個例子而言,當我們將「上班通勤的過程」這種就為籠統的說法,改成最後一個動作「上捷運車廂」就會明確許多。因此,只要我們一踏上捷運車廂站定或坐定之後,就可以拿出電子書閱讀器轉開閱讀。因為捷運行駛的時間很固定,因此我們閱讀的時間也能受到保障。

透過習慣堆疊,讓舊有的習慣成為新習慣的「提示」,在不用費力去記住何時執行新習慣的情況下,輕鬆的執行新的習慣,新的習慣就會更容易養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8會員
18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