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除邪分別(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對治煩惱就像治療一個大瘡一樣,

你要看著它,不要讓它潰爛,
不要讓它繼續惡化,要及時消毒。

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精勤地努力,
終有一天這個大瘡會痊癒,
不再因為一點境界的碰觸,就痛苦難耐。

我們將永無生死之痛,成就無邊的善業,
像大威德一樣威風,掃蕩一切生死貧窮。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文化


尋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不忍眾生苦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187L6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 P190L2亦當修苦想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1b&st1=248&af2=82a&et2=1549






己二、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然唯爾許猶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又云.「如囚欲脫獄」等。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的第二部分,是「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起中士意樂(希求解脫之心)的量。

發心之方便,從苦集二諦和十二緣起這兩個法門進入,按照義理觀察五取蘊,而詳細了解生死輪迴的體相,則自然生起想要脫離輪迴,息滅一切痛苦及證得寂滅果位的意樂。這樣的念頭雖然只有生起一點點,也算是出離意樂。然而僅有此量尚不足夠,應該達到像《六十正理論釋》中所說的量。釋中說:「處在無常猛火恆時燒燃的三有當中,要像不小心誤入火宅,拼命急著逃出那樣。」又說:「要像被關在牢獄中的死刑犯,剎那剎那,急求逃離。」相同地,對三界輪迴要產生這種出離心,即如前文所說,要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急欲逃離火宅、牢獄那樣的心情,根本不願意多耽片刻;此時內心能生起多強的求解脫心,就是此處所要求的出離心之量。

進一步,即使生起了真實出離心,也不能得少為足,應該善為修習,使它繼續不斷地增長。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又像霞惹瓦尊者說的:有些人只會在口頭上講講,就像撒在酸酒上的一點麵粉,全部浮在表面上毫無實際效用。由此,這些人對造成輪迴苦因的集諦,能生起多大厭捨,恐怕也不過爾爾。如果對造集苦的苦因,沒有發起誓欲滅除之心,那麼對能夠去除苦集的滅諦,會生起多大希求解脫之心,恐怕也沒有真實力量。由此,這些人即使表明要修習解脫正道,也只會是口頭上的空話罷了!再者,他們即使看到眾生在輪迴中受苦,恐怕也無以發起不忍的悲心;自然也不能生起為拔濟眾生於生死而誓欲成佛的真實菩提心。因此,說這個大乘好,也只是跟著大乘這個名詞講講而已,並沒有真實的內涵。

所以,身為大乘行者,當取此中士法類,作為教授之中心而善加修習。


己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的第三部分,是「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第三,修習中士道法類時,須當破除一些錯誤的執著分別。

若作是云.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邪解)

有一些人會說:如果對生死輪迴勤修厭患,而令心出離,那麼就會像聲聞、獨覺墮入不樂住世的寂滅邊。因此,「修習厭患」對小乘行者可說善妙,能出生死,趣向解脫;但是大乘菩薩不應該修此,因為菩薩理應安住在生死中利益眾生。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不可思議秘密經》說:「大乘菩薩為了要成熟有情、攝受有情,觀見唯在輪迴中才能成辦救度眾生的大利益事。如果證了涅槃,脫離生死,反而沒辦法幫助眾生,也就沒有所謂的殊勝利益了。」又說:「如果菩薩對生死輪迴產生怖畏心,這不是菩薩應有的行徑。」又說:「世尊!聲聞、獨覺行者可以怖畏生死境界,但菩薩不應如此,反而應該不辭勞苦,在輪迴中周遍地、無有遺漏地救度無量眾生。」雖然這些人引經據典,但實際上是顛倒執取了經典之義理,而產生極大錯謬。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經中所說「菩薩不應厭離生死」的意思,並非說對於由惑業力所制,而漂流三有、飽受生老病死等苦,不應厭離;而是顯示菩薩的悲願自在,為了利益眾生,寧可在生死苦海中,而不厭離。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前最後邊際,菩薩披著精進鎧甲,努力圓滿一切菩薩行。

(最後邊際,是指菩薩修道分五道十地,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到無學道成佛,其中修道有十地,十地之後的等覺菩薩就是成佛前最後身菩薩,他一直為了利益眾生而精勤努力,為了這個誓願而不厭離生死輪迴。)這期間儘管所有眾生受的苦,一一剎那都加在自己身上,也終不以此苦而心生怖畏厭離,繼續對廣大的菩薩行勤發精進,要在生死輪迴中救度眾生,這才是菩薩不厭離生死的原因,也才是經論上真正的意趣。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如月稱菩薩也說:「從現在起一直到生死界的最後邊際,即使一切眾生的所有痛苦剎那剎那都降在自己身上,以種種不同的苦相來損害自己身心,菩薩也不會因此而感到畏懼。即使一切眾生的所有痛苦同一時間都落到自己身上,菩薩也甘願承受,乃至盡生死邊際之間,發起勇猛精進的大願,希望能代眾生受無量苦。菩薩能如是發心,故一一剎那都能生起為利益眾生成就一切種智,而獲得無量無邊的珍貴資糧。當了知菩薩由勇猛利他反而能速疾圓滿資糧,以及成辦眾生得大義利的道理後,再苦他都願意去做,安忍受生於百千三有中。」為了證明此義,宗大師引述了諸多經論來證成。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菩薩在三有中看到殊勝利益的道理,即前述《不可思議秘密經》所說:菩薩看到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別的好處,所以對利他之事發起精進,內心也因此獲得安樂。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

因此「不厭患三有」的本義,是指菩薩不厭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反而應當對此歡喜承受。如果由煩惱和業的牽引而不斷漂流生死,飽受無量眾苦逼惱,如此連自利都顧不了,又怎麼能奢望利益眾生?因為由惑業而受生是一切衰損的根本,菩薩對此應較小乘行者更加萬萬倍的厭離、而欲滅除之。然而,若由大悲願力驅使,發願在三界中攝受眾生的菩薩,就不應厭患三有,而是想到能在生死中利益眾生,心中生起無限的歡喜。

此二不同。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以上二種情況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對「不厭離」的內涵弄不清楚,不能善加分辨是願力化生,還是業力受生,就說「菩薩不應厭離生死」的話,那是犯了前面所說的邪分別。萬一說這話的人是曾受菩薩戒者,按照《菩薩地》所說,是犯了惡作,屬於染污罪。由於律儀的細節很多,此處恐其繁雜,不予多述。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愛未減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

菩薩雖深知輪迴一切過患,極端厭惡三有,然而受到大悲心的牽引,因為不捨眾生,仍然不斷在三有中受無量生死,這才是真正的稀有難得。相反的,有些人在見到三有盛事時,有如置身微妙天宮一般的歡喜,貪愛的心一點都沒有減少,卻假借利他的名義說:「我們不應捨離生死。」智者又豈會歡喜這種行徑?

中觀心論亦云.「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

《中觀心論》中也說:「菩薩明見三有一切過患,所以住於生死卻非愛取之「有」;受到大悲心趨轉,為求成辦利他,遲遲不願進入涅槃。這種為利益眾生、護守戒律的菩薩,是以大悲願力而安住在三有中。」又《菩薩地》說,看到眾生受無邊眾苦而總攝為一百一十種苦的逼迫損惱,即是菩薩大悲的由來。正因為見到三有眾生的無邊眾苦,菩薩由強烈的悲心而處於恆常、猛利的不忍當中。如果說菩薩對生死沒有一點厭患,這就完全曲解了菩薩的本意啊!

名相釋疑:
詳解百一十苦建立: 出自《善慧摩尼大師文集》。百一十苦共分為前五十五苦與後五十五苦二組,前五十五苦分為一苦乃至十苦等十組;後五十五苦則收攝為九類苦。
詳見大慈恩譯經院

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所以修心的次第應該是,先對生死過患引發出離心,而且自身已經善巧的能夠出離;其次,是見到有情都是自己往昔的親屬,現今正漂流在生死中受苦;為了救拔他們,明明知道是苦,卻以悲願主動入於三有海中。這個次第也和《菩薩觀行四百論》的意趣相符。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比丘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也有詳細說明,釋中說:「由佛陀宣說了生死極大過患,使有情生起怖畏輪迴、希求解脫之心。又為了引導眾生趣入大乘,世尊便說:諸位比丘!經過了長夜生死流轉,在無邊的有情當中,幾乎找不到一位不曾做過自己父母、兒女、或親眷的人啊!」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了知世尊這番言教的意涵之後,菩薩行者紛紛發願以大乘道(菩提心)為船筏,要度脫無始以來流轉生死、曾為自己父母親眷,而今正沉淪苦海無依無怙的一切眾生;所以安忍著種種眾苦,躍入生死海中。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不僅大乘顯教,無上密乘更為注重修苦想和厭離心。如聖天菩薩在《攝行炬論》中所說:「應當以這個次第為基礎,趣入修習無戲論的密宗正行。這個次第就是,修行者先要思惟無始生死的所有大苦,以求出離三界,證涅槃樂;然後真實發起希求解脫之心,遍捨一切世間雜染,乃至於面對如王位般的權勢誘惑,也應修作苦想。」


師父心靈對話:

  1. 學習了四諦、十二緣起後,生起真實的厭離心了嗎? 為什麼厭離心生不起來 ?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1b&st1=493&et1=711
  2. 不忍別人受苦,想幫忙他人,這就是大乘道的精神嗎?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1b&st1=711&et1=830
  3. 師父說:你忙了半天,那真是盲修瞎鍊,可惜!不走錯路的關鍵在哪裡?眼前好像重重困難做不到的關鍵在哪裡?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1b&st1=970&et1=1544
  4. 菩薩「欣厭具足」的「欣」是欣什麼? 「厭」是厭什麼?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1b&st1=1544&af2=82a&et2=1549
avatar-img
26會員
67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2春103班部落格 的其他內容
想要達到生命深沉的寧靜和喜悅, 就必須戰鬥內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見解。 沒有用理性分析過的思路, 就像潰堤的河道一樣, 會造成災難。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下個決心讓自己幸福、快樂, 別習慣生活在憂悲苦惱 和各種情緒的糾結之中, 這才是真正漂亮的選擇!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教典是離苦得樂的舟航, 每一條理路, 都會消滅我們 內心中的非量、 建立合量的理路。 所謂的合量, 就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什麼是快樂的因、快樂的果, 什麼是苦因和苦果, 教典中廣泛無謬地 宣說這些真理。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人生就這麼短, 得在有限的時間裡取得最有用的訊息。 什麼叫做有用? 對眾生離苦得樂最有價值的、 不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真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想要達到生命深沉的寧靜和喜悅, 就必須戰鬥內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見解。 沒有用理性分析過的思路, 就像潰堤的河道一樣, 會造成災難。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下個決心讓自己幸福、快樂, 別習慣生活在憂悲苦惱 和各種情緒的糾結之中, 這才是真正漂亮的選擇!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教典是離苦得樂的舟航, 每一條理路, 都會消滅我們 內心中的非量、 建立合量的理路。 所謂的合量, 就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什麼是快樂的因、快樂的果, 什麼是苦因和苦果, 教典中廣泛無謬地 宣說這些真理。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人生就這麼短, 得在有限的時間裡取得最有用的訊息。 什麼叫做有用? 對眾生離苦得樂最有價值的、 不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真理。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生過病嗎? 面對不舒服的身體,你會怎麼做呢?是會好好重視、積極面對,調整生活作息,改善不舒服的狀態;還是會忽略身體的不適,用意志力支撐自己熬過去,或者吃藥緩解疼痛,度過眼前的危機就將之拋諸腦後。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是否曾感覺近期過得不是很順遂,小事不斷,藉由消災補運科,祈請三官大帝及貞明大帝幫你消災解厄,過得平安順遂。(建議可以季為單位進行科儀)
人往生時,若是為病痛而亡或是帶著病痛而離世或是未以完整之身而離世,在另一世界裡,仍會受病痛所苦及折磨,故而透過藥懺科儀,祈請太乙天尊及神農大帝賜下丹藥治愈病痛,或重新塑造缺陷之肢,使亡者不再受病痛之苦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生過病嗎? 面對不舒服的身體,你會怎麼做呢?是會好好重視、積極面對,調整生活作息,改善不舒服的狀態;還是會忽略身體的不適,用意志力支撐自己熬過去,或者吃藥緩解疼痛,度過眼前的危機就將之拋諸腦後。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是否曾感覺近期過得不是很順遂,小事不斷,藉由消災補運科,祈請三官大帝及貞明大帝幫你消災解厄,過得平安順遂。(建議可以季為單位進行科儀)
人往生時,若是為病痛而亡或是帶著病痛而離世或是未以完整之身而離世,在另一世界裡,仍會受病痛所苦及折磨,故而透過藥懺科儀,祈請太乙天尊及神農大帝賜下丹藥治愈病痛,或重新塑造缺陷之肢,使亡者不再受病痛之苦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