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閱讀時間 ‧ 約 35 分鐘

七月乘涼話風涼

乘涼: 趁着涼爽的時候  
“花出,欲日日乘涼摘取,不摘則乾。”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
“侵曉乘涼偶獨來,不因魚躍見萍開。”--唐 韓偓 《野塘》【漢語網】



七月過了一大半之後夏天的氣息才慢慢釋出,中午的氣溫開始爬升到二三, 二五至三十度。這幾天才實體感覺到暑熱的威力。閣樓上的那支老電扇今年也許用得到。

但房子一面向東, 另一面向西。日內瓦湖區左岸的住屋大部分都是東西向,背山面湖:日出山後, 日落湖前。家裡的客廳,餐廳和臥房都是西曬, 睡在烤箱裡吹熱風未必能解除悶熱。受不了時夜裡就躲到濕涼的地下室睡,白天則走到湖邊泡腳,馬上降溫。

今年暑假的前半段兩個孩子各自去旅行,我們夫妻倆巴不得留守在家--乘涼,享受難得的悠閒。日內瓦最好的季節是夏天,此地有山有水,有露天電影,音樂會,遊樂場,運動等活動,都是不出遠門即可享受到的暑期娛樂。近幾年來沿著蕾夢湖左岸設製的免費公眾湖水浴場,吸引來許多愛水客,熱鬧非凡,雖然湖比不上海,氣候也沒南方穩定,但舒適感完全可媲美法國的蔚藍海岸⋯而且省錢又方便。但本地人總想往外跑,好像放假若呆在家就不算是放假,得走出日常生活圈才算。七月學生族跑, 八月上班族跑, 九月退休族跑。

 

孩子不在家=父母放假

少掉日常的活,生活起居只顧自己,丈夫自理, 一下就輕鬆許多。空巢父母閒閒無事,坐在樹蔭下聽鳥鳴,看雲,打嗑睡,舒適過完幾天後,蜜月期的熱度開始消融,天氣不穩定,家裡無人擾,晚餐後坐在靜悄悄的院子裡開始懷念起曾經鬧哄哄的歡樂暑夏餘興。記得並不久遠以前的此時此地, 曾經......

-孩子們在村裡上小學時,每到學期結束典禮之夜,整村的大人小孩在操場聚餐,飯後小孩在租來的遊樂場玩,大人喝酒,在樂團音樂的催湧下,盡興跳舞狂歡⋯當時我私下認為當媽媽的比誰都更期待暑假⋯因為: 不用再接-送-餵-教-管孩子的上學日常。早上自然醒,三餐隨意,晚上無熄燈號,沒作業或考試等等。那時期媽媽朋友們私底下都在countdown孩子的畢業年,以為那也是自己出頭天的時刻:孩子開始能搭公車上學,中午不用回家吃飯。哈,全職媽媽的心態😅,光為了能有一整天時間為自己活而興奮!

-暑假開跑,大家往海邊或山區移動,曬太陽吸維他命D (孩子快長大!);外頭玩完後,回家玩。媽媽放假了,一切從簡,大家隨意過。孩子們有自己的玩伴相邀睡覺或出遊。湖邊地區也有玩不膩的旋轉馬、雲宵飛車、 汽船、露天音樂會、煙火。晚上若有興緻,我會在花園安排看露天電影。把電腦大銀幕搬到外頭,供應零食冰茶。可蓆地而坐也可捲著涼被躺在長椅上看,挺有趣的。

-吃完晚飯後,全家坐在院裡, 吃水果吃冰玩狗聊天看夕陽和園裡的澆花噴泉,半躺在搖椅或草坪上看星星,等待偶來的微風。

- 兩個孩子都不熱衷去外地參加夏令營。總愛窩在家:晚睡晚起。也喜歡在花園用餐,騎車,看書,勞作,聽音樂和圍做一個大拼圖等等。有時會參加半天活動的音樂營,陶瓷課,網球、羽毛球訓練,帆船課,野生觀察營等。傍晚天熱時,我們會到湖邊野餐,泡泡水看夕陽。孩子們也喜歡在庭院露營:把玩具、點心飲料小說收音機手電筒,連狗也全帶進去帳篷。只不過,等天真暗了,就一個個溜進屋爬上我床,說怕蜘蛛怕蚊子…怕狐狸…

-想起我自己小時候的情景,經常街頭鄰居大人們坐在長板凳上,搧扇子打蚊子,小孩們跳繩騎車打球吃冰棒,大人聊天嗑瓜子。  炎炎夏夜,嘰嘰喳喳,車(鐵)馬聲,電視聲,蟲聲,壁虎聲, 笑罵聲。這樣的暑假,往而不復回,更令我懷念。


花樹下的聯想:

-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 不知是否是年紀的關係,此時能坐躺在自家的花樹下,遠離喧囂雜務,純乘涼,很得意。自家的院子,其實沒甚麼特別: 草坪不夠綠(因省水)也長不齊;花也不肥茂(因不施肥);蝴蝶蜻蜓三兩幾隻;睡蓮幾朵;金魚只剩兩條(其他已被不明的鳥或貓抓走),棲在樹叢裡的鳥倒不少。但能坐在親手種養長大的花樹下,如看見養到比自己高大的孩子一樣,都是滿足感恩。自然生物的珍貴,在於年齡,只有依循時光年復一年的孕育才能長大茁壯, 急不得。再怎麼普通的品種,長大後都是我的寶。

-孩子,稿子

Q: 生了嗎?

A: 還沒,正在生,難產啊!

法文中有一個字Accoucher, 動詞,原意是分娩,生產;〔轉義〕艱苦的創作;〔民間用語〕(催促人)表明意見,有話快說! 熟人之間的問語或不耐煩對方賣關子, 就用這個字。

家人一看我關在房間用功時,常會探頭問我一句: 生了嗎? 我的回答: 還在生;生不出來或總算生了或吐出來了!


跟生孩子有關的另一個字: La maïeutique 蘇格拉底“助產術”思考方法,也就是運用類似接生婆催生的方式,以發問與回答的方式來論事,從一問一答一辯駁的層層對話中激盪出自我思考的能力,導向正確理想的答案;也就是出一個自己找出的結論。   

對我而言,每篇稿子都如自己的孩子。自由寫作,非同寫報告,也得用催生的方式與自己內心對話激盪,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觀點。然而從一個靈感經過深度的探尋和審查而誕生下來的作品,其實仍像播一顆種子,不知最後會長成怎麼樣的樹或果。好不容易生出來了,還得鼓足勇氣才敢公布出來亮相。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欣慰任務完成,卻又怕人嫌。


生下的孩子是一個合作體,滿載的不只是我個人的基因, 而是代代相傳與配對的成果, 壓力沒有比自己獨創的文章大。幸好作品有其可控制性,能刪改修正;而孩子卻每個都是獨一無二,做父母的除了能後天調教和呵護外,不太容易改變孩子與生俱來的外型和內在,孩子一生下來就注定在一起。

父母在滿月酒席上把孩子抱出來展放別人面前希望長輩朋友給寶寶讚美與祝福,孩子擺在讓人指指點點品頭論足的當下,心裡有喜有恐。自然的親情就是黏液,稠稠密密難分難捨。自己的孩子,即使從當下社會狹隘的審美觀念看來眼睛過小, 鼻子欠高直, 嘴唇過薄,臉太尖,腿太短,反應慢等等,再怎麼不夠完美,父母也會好好去愛,好好珍惜, 那能難忍受自己的骨肉被別人指指點點!


對一個沒投稿經驗臉皮薄耳根輕的新手而言,第一次送稿若被婉拒就像遭到天打雷劈。志向動搖了,信心瓦解。 重複地反省自己, 到底哪裡不討喜!難道要委曲求全迎合大眾口味寫作才行? 怕挑戰的話,就該孤芳自賞寫給自己看,何必投稿? 卻仍不甘寂寞,想分享心得,尋求共鳴或賺點外快。 兩難!

然而話說回來,稿件被退是兵家常事,也不能只怪自己。畢竟真心寫出來的作品一定是自己或自己的孩子的心靈投射。 人家沒欣賞你的稿,不等於自己整個人就被否定掉。新手總是太敏感又太會聯想,常在搞不清狀況前先崩潰,經不起別人的質疑或建議或指導。但經驗只會使有毅力的人更成熟,好的作家都是鍛鍊出來的。



-畫中有話:生ǂ活

說到這,讓我聯想起若干年前在日內瓦博物館(MAH)裡看見的一幅畫:〈審判斯巴達新生兒的法庭〉(Le Choix des enfants de Sparte)。是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的Jean-Pierre Saint-Ours (1752-1809) 的成名作之一,這位啟蒙時代頗負盛名的新古典主義歷史畫家也是描繪這個斯巴達特殊習俗的第一人。

這幅歷史畫源自普魯塔克Plutarque撰寫的《希臘羅馬英豪列傳》/Vies parallèles*中的來古格士(Vie de Lycurgue)傳記。來古格士是大約出現於西元前九到八世紀的斯巴達政治改革、斯巴達教育制度以及軍事培訓的創始人。在他領導下的斯巴達神勇兵團成為歷史傳奇。他是今日斯巴達人的形象塑造者。

*https://remacle.org/bloodwolf/historiens/Plutarque/lycurgue1.htm PLUTARQUE, LES VIES DES HOMMES ILLUSTRES–VIE DE LYCURGUE, (13-16)

 

斯巴達這個務實,勇猛,話不多說的行動派(非細思窮辯的哲學派)民族性格並沒太在意將法條明文規定用文書記載,因此其驚人的戰績與制度的施行方式給後人不少揣測與想像的空間。關於來古格士的其人其事甚至他的出生年代的敘述版本紛紜, 但不管是否屬實,他治理城邦的特殊模式令後世人津津樂道。

人們最常談到的制度莫過於斯巴達式教育;簡略的說,這是一套菁英戰士的養成方法。凡是斯巴達人的男丁,從七歲始就得離開父母的庇蔭,住進訓練營由國家集體養育。這裡除了給予基本的文化教育外,全專注於極嚴苛的體能及格鬥訓練,主要目標在於培育出健康, 有紀律和強壯的新生代。

在朝暮集體餐宿的共同生活中長大,他們將會是萬眾一心,絕對服從,無個人理念或雜思的戰士。男孩經過這方式的培養,接受實際戰鬥求生情境磨練, 至三十歲才能堂堂正正擁有公民身份。身為斯巴達公民的三大條件就是: 經歷過集體教育,子弟兵慣性一起進餐以及擁有一塊土地。他們的存在價值是: 保家衛國,拓展疆域。至於所有農務家務則由家人和奴隸處理。百戰百勝的斯巴達軍隊的傳奇是這麼培養出來的。在以置對方於死的相互格鬥訓練下,不知這些男孩能全身走出訓練營的機率是多少?!

斯巴達的女子也得接受特別的體能及戰鬥訓練和文藝教育。她們主要的任務在於傳宗接代🥹。好的身體素質才能生育好寶寶。 然而這類優生學的概念背後有多少另現代人看來心寒的故事?這幅歷史畫讓我們見識到了….


Saint-Ours於1784年完成這幅〈審判斯巴達新生兒的法庭〉,描繪一個我們現代人無法想像或接受的觀念: 斯巴達男孩是城邦所擁有,而非其父母。而斯巴達只留健全完好的新生兒;換句話說,若其貌不揚,身體不健全和體弱的新生兒將被淘汰掉。政府不願花資源在他們身上, 也不希望這種不完好的孩子將來有下一代,去蕪存菁。因此,新生兒由父親帶到長老們面前接受審查,沒通過標準的嬰兒將被丟棄到泰格托斯山(Taygetos)緣的深淵。通過檢驗的則獲得一塊土地。我們可以細看畫裡的上下前後左右佈滿各種情節: 比如有婦女用酒為嬰兒洗浴以強化其性格體質;女戰神雅典娜巨型雕像;光線焦距在長老聚精會神檢驗的嬰兒和俊美的父親; 右邊有兩個青壯學子觀察過程,另一邊是孩子被淘汰掉痛楚離場的父親;圍觀者期待,好奇,恐懼,徬徨或憐憫的各種神態。


Saint-Ours畫這事蹟時,心裡影射著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 和《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的思維。當時正逢法國革命以及歐洲各地包括日內瓦的民運醞釀期⋯⋯雖然畫家很持平的以新古典主義美學風格細膩描繪一個歷史事件,不醜化也不浪漫誇大,但觀者可各自評論解讀。有人嚮往簡樸自由的生活,不問世事也不願受政府牽制;有人嚮往全民皆兵如斯巴達人,征服宇宙。


作品如其人,Saint-Ours和我上一篇談到的瑞士畫家Albert Anker*皆是實力派畫家。同樣博學多聞,遊學巴黎和義大利,得過大獎,精細手筆,在歷史畫作品裡不只寫實呈現時代的氛圍還注入畫者對時事及政治的思想展望。

瑞士風情畫

歷史畫和寫實畫雖然已是過去式但不管是作畫技巧或內容都能帶給現代人在畫功上及文化知識上新的認知。Saint-Ours 能畫出這幅前所未見的畫是因為他對古希臘羅馬文學歷史以及當代啟蒙時期思想皆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和他有類似家族背景的盧梭。雖然兩人同是出生於喀爾文城市,但即使盧梭當時被禁,他仍暗地裡追隨盧梭崇尚自由民主公平的理念。完成全幅畫之前,不知已畫多少草圖及拆解各部分人物肖像習作。

紮實是畫家給我在寫作上的啟示。而斯巴達的殘忍習俗雖已成歷史,但我們得記得這曾經發生過的事蹟,莫蹈覆轍


不知這算不算閒閒無事樹下乘涼,順便悟出的一個道理或只在說風涼話⋯。


以下是他的另一幅作品,很應景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參考資料:

-https://remacle.org/bloodwolf/historiens/Plutarque/lycurgue1.htm

-L'influence de Sparte (lapasserelle.com)

-https://www.mahmah.ch/voir-et-en-parler/articles/articles-blog/colloque-le-choix-de-jean-pierre-saint-ours

-http://institutions.ville-geneve.ch/fileadmin/user_upload/mah/documents/Expositions/2015/Saint-Ours_Dossier-presse-DEF.pdf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