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探索心理地位與心理遊戲的關係:如何增進自我覺察力

只要有機會,我總會推薦國中生閱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不過,幾次之後我覺得即使孩子們花時間閱讀了,也不代表有能力學以致用,因為有看沒有懂啊@@ 我思考著可以怎麼做,才能引導及讓孩子們學到可以帶著走的自我覺察力。

幾週前,透過孩子分享的情境故事,想到可以用象限圖探討心理地位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情境中自己和對方處在心理地位中的哪一象限。因為人際互動中的情境,除了容易觸發心理遊戲外,也容易讓脆弱的一方/心理強度較弱者,陷入負向情緒的漩渦中。

上篇文章《TA溝通分析中的心理地位:你好還是不好?》於結尾處簡單提及:

...四種心理地位:我好(I+)你好(U+)、我好(I+)你不好(U-)、我不好(I-)你好(U+)、我不好(I-)你不好(U-),為心理遊戲的基礎,通常個人會以「我不好(I-)/你不好(U-)」進入心理遊戲,並透過心理遊戲結局驗證和維持心理地位。
... 其實,換個角度想:只要不是處在我好(I+)你好(U+)的心理地位,即,任何一方的不好(-),基本上都有可能觸發心理遊戲。



〈心理地位〉與〈心理遊戲〉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簡單來說,當我們心裏帶著〈不如人的自卑〉或是〈驕傲看不起人〉的心態時,就已處在不好(-)或好(+)的心理地位中了,只不過,如何辨識自己內在最真實的想法,就會回到每個人自我覺察的程度差異。難以辨識自己處在何種心理地位,就像是難以辨識自己是否已上鉤進入心理遊戲般。

辨識心理遊戲的隱身在哪裡,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則,我們不會一直卡在重複的心理遊戲(人際互動模式)中,只要你有過〈怎麼又是這樣~似曾相似的不悅感〉,表示你已經再次經歷且完成一場心理遊戲了。

—————

《情境篇》

A:我都告訴過你幾遍了,居然還不知道怎麼做,你真的是...

B:我...我...我有照你的話去做啊...

A:你的意思是,你沒做好,是我的問題?!

B:不是啦....

—————

上述簡短的對話,可以發現雙方心理地位的差異:

  • A處在〈我+、你-〉:因為A是在要求B應該如何做事情的立場,表示A覺得自己比B懂的多、方法也較好。
  • B像是處在〈我-、你+〉:因為B比較像是聽命行事,難以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與困難,溝通中B似乎還想說什麼,但又覺得自己不能多說什麼。


如何應用:心理地位象限圖?

若我們是A的角色:

  1. 當口氣中浮現煩躁或不悅的口氣時,代表我們可能會讓對方覺得有壓力,容易形成〈我+你-〉的互動心理地位,即使我們只是因為焦急,希望事情趕緊完成,並未"真的"有看不起對方的意圖,不過,重要的是對方的主觀感受
  2. 當我們能夠試著留意自己說話的語氣、溝通姿態或是遣詞用字,可能帶給對方壓力或感到不適時,調整下次的互動或溝通模式將有機會減緩衝突發生的可能。

若我們是B的角色:

  1. 當發現溝通中對方語氣不悅或煩躁時,代表我們可能擔心對方可能會不開心,這樣先入為主的主觀想法,除了容易讓我們忽略對方原有的行事風格或對事情的考量,也易陷入〈我-你+〉的心理地位。或許對方就只是對事不對人的表達對我們做事情的看法,而我們卻在腦中上演了受到委屈的小劇場。
  2. 在看似權力不對等的溝通中,如果能夠不要輕易對號入座,輕易覺得自己受到委屈或被針對了,那麼就能擺脫〈我不好〉的心理地位,也才能試著與對方建立較為平等的溝通方式。


帶著心理地位象限圖的思考,可協助自己學習辨識和覺察雙方立場的差異,進而慢慢舒緩心理遊戲發生的頻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