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敏感”的自我標籤中反思,自我標籤的背後目的

更新於 2024/02/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篇呢,算是一個自我覺察的小小分享討論,先說不會有什麼結論,因為我自己也仍在學習中 : )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

具有這樣特質的人在現今社會也滿常見的,有些領域更清晰地將這樣特質的人將它稱之為"高敏感族群"或者"共感人"。

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我沒有深入的研究過,但這兩者最大的共同特質就是,都具有非常敏銳的情緒感知能力。然而,這樣的情緒感知力,曾經卻讓我備感困擾,甚至有幾度陷入深深的憂鬱。

因為情緒感知力很敏銳的人在還沒有學會如何分辨自己與別人的情緒之前,會滿容易對自己所感知到的情緒,不論好壞照單全收。

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在我靈性還沒覺醒前,我深深對此特質感到非常痛苦,因為這讓我對於處理人際關係感到很心力憔悴,既期待又害怕受到別人情緒的影響。

因為可能我今天原本心情是開心的,但只要是我在意的人可能是家人、伴侶、關係較密切的朋友,只要他們心情不好,我就會下意識捨命陪君子的跟著對方一起共感對方情緒。

或者一位陌生人隨意的情緒宣洩,也會讓我的情緒從本來的開心,一落千丈直接共頻了對方的情緒,但天知道他們的情緒根本就跟我毫無關係。


這讓我漸漸地會下意識去責怪影響我情緒的人,有時候甚至還會因為自己感到無助而情緒爆走,爆走的背後是因為我對於「如何不被影響」感到身心憔悴,我光忙別人的情緒以及處理自己的情緒,這讓我非常身心俱疲。

所以在當時逐漸地演變成,我有時會"提前提醒"跟我比較熟識的人,告知他們我情緒感知力很敏感,很容易感知到別人情緒,如果你情緒不好的話就離我遠一點,等你情緒好了我們再聯繫,並且告誡對方不要把情緒垃圾丟給我!

哈哈哈哈哈,現在回想,我由衷感激那些曾經聽到我這番言論的親朋好友們,當時沒直接給我個大白眼。


有次我聽到蔡康永的情商課其中一集說道:「內心渴望被了解的人,最時常會說,人們都不懂我、他們都不懂我!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那篇的內容下一句蔡康永提問:「那麼,為什麼你不讓自己好懂一些呢?」

雖然這段話跟文章主題沒有關係,但某天當我又在提前提醒跟我相處的人,我是個情緒很敏感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被別人的情緒給影響,講到一半,突然內在浮現出一個聲音,

那聲音問:「欸!那你為什麼要這麼容易被別人影響?你未免也太沒原則了吧!」

我當頭棒喝!對耶!那麼為什麼我要這麼容易被別人影響呢?根本就不是別人的問題,是我自己的問題啊!

我跟別人告誡的行為就彷彿像一個人告訴你,欸!我很討厭紅色喔!你穿紅衣服時不要讓我看到,離我遠一點!但天知道,你怎麼不閉上眼睛就好了咧?這般的莫名其妙吧!哈哈哈哈


我才發現,有時候當我總拿著特定標籤拿來貼自己,實際上我們在對自己做的事是:不斷地放大標籤,無時無刻提醒自己,我很特別,大家都要好好謹慎地跟我相處!結果自己變成了最難相處的人。

但實際上是,我們其實不需要有這些標籤拿來貼自己,每個人本身就是個獨一無二非常特別的存在了。光是你絕對找不到跟你一模一樣的星盤,這點就足以能夠強而有力的向你證明,你真是個獨特的存有。


我有位朋友,每次跟那位朋友聊個幾句,他就會一直不斷強調,你知道的,因為我有OCD,所以我怎樣怎樣XXX,或者,你知道的,因為我有ADHD,所以我怎樣怎樣XXX(無限延伸),在對方的再三提點下,雖然我不是他的家庭醫生,但他所有的精神上病痛我都很難不知道。

然而,很多對方跟我分享的事聽在我耳裡,好像跟OCD、ADHD也沒啥關係,因為我認為很多正常人也會如此,當時我不是很懂,所以...這跟OCD有什麼關係?

最後,我甚至感受到,對方似乎很享受身為OCD這個標籤所帶給他的「益處」?雖然我是不知道這些標籤能夠為我朋友帶來什麼益處,但心智小我是個很奇妙又可愛的存有,任何你理性將它們認真一一檢視後會發現根本就不是什麼好處的標籤,在你還沒察覺到它們之前,這些標籤會被自己的心智小我緊抓著不放。

小我是不會緊抓著任何對他而言沒有任何好處的東西這樣的存在,這個好處可能不會是你以為的那種「好處」,有些人進一步挖掘自己內在層面,可能會探索到,

原來為自己貼上XXX的標籤,可以讓他感到自己很可憐,這能夠提供自己感受到自我存在感,或者XXX的標籤可以讓他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我有XXX,所以你得小心翼翼地跟我相處;

抑或者為自己貼上XXX的標籤,就可以不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因為或許小我會誤以為,一但我有這樣的標籤,人們就會給予我特殊待遇,我才能夠感覺被關心、在乎、被愛等等。


某天我想著,今天如果OCD、高敏感人、憂鬱症、ADHD、潔癖、等等那些具有特定特質的標籤,就如同小感冒一樣常見,我想應該沒有人會特地說,嗨~我有感冒喔!(當然啦!有些人是怕傳染給別人的除外)

但我這篇想提出的疑惑是,不斷地標籤自己,其實我們似乎真正在做的只是一直不斷地提醒自己「我是XXX」

但重點是,這樣的標籤帶給我的體驗,是我享受的嗎?我喜歡這樣的體驗嗎?

如果不是,那為什麼我要一直提醒自己....?

我這樣一直提醒自己,到底我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雖然我不知道你的,但倘若你跟曾經的我一樣,受夠了自己總會無意識的為自己貼上特定標籤,或許這篇能成為你的共時性,讓你有一些契機提供你靈感,這些標籤為我帶來了什麼樣的益處呢?


以高敏感人為例,當我逐漸的意識到我不斷地在標籤自己是個高敏感或共感人,甚至當我在與人相處前時常都得像個神經病一樣,還得提前發佈"相處須知",怎麼想都覺得這樣的人還真難相處耶!是多麼狂妄不羈的人跟你相處還要先聽相處須知啊!哈哈哈

結果呢,這樣的操作幾年下來,我的高敏感狀態毫無改善,好幾次還因為我共感到對方情緒,而這樣的情緒我一點也不樂於體驗,我無助到崩潰,最後情緒爆走直接跟對方撕破臉關係破裂,

我並沒有因此從中學會如何分辨自己與別人的情緒,也沒有學會為自己與別人的情緒劃出健康的界線,問題沒有解決,我還成了一個跟我相處都得小心翼翼的人。

偶爾遇到一些狀況外的事件,讓我來不及"提前告知"對方,在沒有防護罩之下,我仍舊被別人的情緒掃得亂七八糟。


直到某天,我突然覺得,這樣老是防範著「外在」也不是辦法,如果我從自身開始做起,學會分辨出別人的情緒跟自己無關,沒必要總是熱情地捨命陪君子的一起演出,

用更加積極正面的方式學會為自己設下適當界線,那麼我也不用再提心吊膽的跟人相處,或者當感知到對方的負面情緒我就得先來個提前告知,這似乎讓我更省事了耶!

這是我用自己的例子來當作說明,為了避免有些讀者會誤解,這篇文章絕對沒有要否定任何你深感困擾的任何疾病喔!

這篇文章真正含意是想藉由一個契機,引導你反思,倘若你深受這樣的標籤所困,如何將這樣的標籤,取而代之用更加積極的方式面對它或許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喔!


文章最後,希望我的文章能夠帶給你有所收穫,也非常感謝你的耐心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分享的內容與觀點,非常歡迎你用留言或者隨喜贊助支持我,讓我有更多的資源與動力持續創作,祝福大家 ❤

若以上分享的內容有疏漏或與你的認知理解不同也請多多包涵,請選擇讓你感到最舒服的觀點才是最重要的喔!




avatar-img
129會員
103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平台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ntern Huma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關於各式占卜命理師、牌卡解讀或者當你在進行各種諮詢中都會進行的「訊息解讀」這件事,其實我認為,當你跟任何人聊天時,這樣的認知也會滿適用的。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解讀訊息其實聆聽者真正在聽的是對方意識程度的濾鏡下所呈現的訊息。
這篇要來分享關於「頻率」這件事,談到頻率,不免就要順便談談「吸引力法則」,現在訪間已經有多書籍、影片都有詳細描述吸引力法則的運行方式。它並不是什麼怪力亂神也不是什麼偽科學,實則吸引力法則是個再科學不過的量子力學,同頻相吸的概念而已。
關於顯化我偶爾不小心犯的小毛病就是耐心不足以及另一個以前我常會忽略的事情該以某種特定方式顯化出來"。在玩顯化遊戲時,我觀察到,通常你越不在乎的事情顯化速度會越快,因為這代表著你越不容易執著東西應該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呈現,而通常思想的干涉越少,阻力就越小,顯化速度就會越快。
「顯化法則」是什麼?就我的認知,用白話一點的說法,我會說顯化是一種「心想事成」的能力。每當我這麼回答的時候,時常會聽到有些人說:噢!我的顯化能力很差,抑或者說自己沒有顯化的能力。不過這樣的說詞,就彷彿像一個人說:我不會呼吸一樣。這是不太可能的事,只要你有鼻子,你沒有鼻塞,基本上你就不可能不會呼吸。
雖然命理並非唯一管道能夠讓我們讀出自己的靈魂課題,你仍舊還是可以藉由"自我覺察"中提高自己的意識,觀察自己的人生都發生了些什麼,那些一再重複出現的事件、情緒都是在提供我們一個訊號,讓我們有跡可循,隱約你總會覺察到,似乎某個"主題、劇情"總會激起自己情緒反應,讓我感到格外在意。
在西洋占星裡,或許你常會聽到像水逆、土星逆行、土星回歸等這類的詞彙,或者如果你對八字比較熟悉,你或許也曾聽過梟印奪食、傷官見官、反吟伏吟等諸如此類的詞。對於有些人而言,這些詞彙會讓人感到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它們能在靈性成長上面帶來的幫助是什麼呢?我認為,這樣的週期能夠提供給我們一種隨堂考的概念。
關於各式占卜命理師、牌卡解讀或者當你在進行各種諮詢中都會進行的「訊息解讀」這件事,其實我認為,當你跟任何人聊天時,這樣的認知也會滿適用的。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解讀訊息其實聆聽者真正在聽的是對方意識程度的濾鏡下所呈現的訊息。
這篇要來分享關於「頻率」這件事,談到頻率,不免就要順便談談「吸引力法則」,現在訪間已經有多書籍、影片都有詳細描述吸引力法則的運行方式。它並不是什麼怪力亂神也不是什麼偽科學,實則吸引力法則是個再科學不過的量子力學,同頻相吸的概念而已。
關於顯化我偶爾不小心犯的小毛病就是耐心不足以及另一個以前我常會忽略的事情該以某種特定方式顯化出來"。在玩顯化遊戲時,我觀察到,通常你越不在乎的事情顯化速度會越快,因為這代表著你越不容易執著東西應該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呈現,而通常思想的干涉越少,阻力就越小,顯化速度就會越快。
「顯化法則」是什麼?就我的認知,用白話一點的說法,我會說顯化是一種「心想事成」的能力。每當我這麼回答的時候,時常會聽到有些人說:噢!我的顯化能力很差,抑或者說自己沒有顯化的能力。不過這樣的說詞,就彷彿像一個人說:我不會呼吸一樣。這是不太可能的事,只要你有鼻子,你沒有鼻塞,基本上你就不可能不會呼吸。
雖然命理並非唯一管道能夠讓我們讀出自己的靈魂課題,你仍舊還是可以藉由"自我覺察"中提高自己的意識,觀察自己的人生都發生了些什麼,那些一再重複出現的事件、情緒都是在提供我們一個訊號,讓我們有跡可循,隱約你總會覺察到,似乎某個"主題、劇情"總會激起自己情緒反應,讓我感到格外在意。
在西洋占星裡,或許你常會聽到像水逆、土星逆行、土星回歸等這類的詞彙,或者如果你對八字比較熟悉,你或許也曾聽過梟印奪食、傷官見官、反吟伏吟等諸如此類的詞。對於有些人而言,這些詞彙會讓人感到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它們能在靈性成長上面帶來的幫助是什麼呢?我認為,這樣的週期能夠提供給我們一種隨堂考的概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想分享很久的主題,如何從小事判斷一個人的人品。 在這個充滿人設的年代,每個人都可以(很會)營造出想帶給別人的形象, 但我覺得生活中一些小細節是裝不了的,因為那是習慣。 所以我很喜歡觀察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比方說在健身房裡用完器材會拿酒精消毒完 再走,或是會幫忙扶門讓後
Thumbnail
選擇從來就沒有對錯,重點是你想體驗什麼? 這是我前陣子從占卜影片中聽到的一句話,當下我有種被點醒的感覺, 也覺得這句話很有智慧。 我想起好一陣子在筆記本記錄下來的心情。 所有選擇,都是當下的自己僅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 就算能夠重回當時的時光,但當時的自己,還不具備足夠的
Thumbnail
“我看到商機絕不放過,然後我會投入、放手一搏,我相信會成功就去做” –《速食遊戲》 前陣子在搜尋NETFLEX上的片單時,看到了速食遊戲(The Founder)這部片,因為本來就對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感興趣,加上對麥當勞帝國到底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感到好奇,於是二話不說選定了這部片來看。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通,那一集的主題是一個自由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節目邀請到藍亦明來聊聊他從HOWHOW工作室辭職後, 到現在自己創業這一路以來的心路里程。 在訪談快接近尾聲的時候,有一段談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藍亦明提到離職之後,他改變了很多心裡面的想法, 看淡了很多事情,對很多事情都已
Thumbnail
「小事敏感體質」這個名稱的由來,一切都是從別人眼中的小事開始... 幾年前,我因為一間食堂糟糕的服務態度和當時的朋友抱怨了一下, 沒想到卻換來朋友的一句「不要去在意這種小事,生活會清爽很多。」 老實說,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很多時候,明明是別人不對(例如餐廳服務態度差)因為這些事被惹
Thumbnail
「為什麼除了我之外,大家都活的這麼自由自在?」 從新一季的《我們這一家》窺見柚子如何成長與看待周圍的人!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也是這樣的人,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呢?
Thumbnail
川普(Donald Trump)在任期間,「深層政府」(deep state)成了家喻戶曉的政治熱詞,被用以形容「干擾」川普執政的情報機構和行政部門官員。平心而論,此說法雖受陰謀論浸染,卻在某種程度上描繪了政治現實:即便美國自詡「民主燈塔」,軍工複合體、金融財團、情報機構、政府官僚等非民選勢力,依
Thumbnail
高嘉瑜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佔滿了新聞版面,也讓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您已登入N號房》。這本書是韓國兩個新聞記者寫的,揭露網路性犯罪的醜惡。 毋庸我贅言,網路上的色情圖片、影片很容易取得,然而,《您已登入N號房》中的真實事件卻令人髮指。在此也無須我多言。加害者的行為再次彰顯了基督信仰所談的原罪,沒有基
Thumbnail
有一派心理學家提出過:「外向的人可以在社交活動中充電,內向的人只能在獨處中蓄積能量。」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想分享很久的主題,如何從小事判斷一個人的人品。 在這個充滿人設的年代,每個人都可以(很會)營造出想帶給別人的形象, 但我覺得生活中一些小細節是裝不了的,因為那是習慣。 所以我很喜歡觀察人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比方說在健身房裡用完器材會拿酒精消毒完 再走,或是會幫忙扶門讓後
Thumbnail
選擇從來就沒有對錯,重點是你想體驗什麼? 這是我前陣子從占卜影片中聽到的一句話,當下我有種被點醒的感覺, 也覺得這句話很有智慧。 我想起好一陣子在筆記本記錄下來的心情。 所有選擇,都是當下的自己僅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 就算能夠重回當時的時光,但當時的自己,還不具備足夠的
Thumbnail
“我看到商機絕不放過,然後我會投入、放手一搏,我相信會成功就去做” –《速食遊戲》 前陣子在搜尋NETFLEX上的片單時,看到了速食遊戲(The Founder)這部片,因為本來就對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感興趣,加上對麥當勞帝國到底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感到好奇,於是二話不說選定了這部片來看。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通,那一集的主題是一個自由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節目邀請到藍亦明來聊聊他從HOWHOW工作室辭職後, 到現在自己創業這一路以來的心路里程。 在訪談快接近尾聲的時候,有一段談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藍亦明提到離職之後,他改變了很多心裡面的想法, 看淡了很多事情,對很多事情都已
Thumbnail
「小事敏感體質」這個名稱的由來,一切都是從別人眼中的小事開始... 幾年前,我因為一間食堂糟糕的服務態度和當時的朋友抱怨了一下, 沒想到卻換來朋友的一句「不要去在意這種小事,生活會清爽很多。」 老實說,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很多時候,明明是別人不對(例如餐廳服務態度差)因為這些事被惹
Thumbnail
「為什麼除了我之外,大家都活的這麼自由自在?」 從新一季的《我們這一家》窺見柚子如何成長與看待周圍的人!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也是這樣的人,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呢?
Thumbnail
川普(Donald Trump)在任期間,「深層政府」(deep state)成了家喻戶曉的政治熱詞,被用以形容「干擾」川普執政的情報機構和行政部門官員。平心而論,此說法雖受陰謀論浸染,卻在某種程度上描繪了政治現實:即便美國自詡「民主燈塔」,軍工複合體、金融財團、情報機構、政府官僚等非民選勢力,依
Thumbnail
高嘉瑜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佔滿了新聞版面,也讓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您已登入N號房》。這本書是韓國兩個新聞記者寫的,揭露網路性犯罪的醜惡。 毋庸我贅言,網路上的色情圖片、影片很容易取得,然而,《您已登入N號房》中的真實事件卻令人髮指。在此也無須我多言。加害者的行為再次彰顯了基督信仰所談的原罪,沒有基
Thumbnail
有一派心理學家提出過:「外向的人可以在社交活動中充電,內向的人只能在獨處中蓄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