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了一下,發現自己累積了不少在日本參展的經驗。
最開始我們操作的品牌很多個,所以參加 Gift Show 或 Design Tokyo這種品類廣泛的展,一次推廣好幾個品牌。2018年參加Gift Show, 2019年參加 Design Tokyo;後來主要經營的品牌集中在運動用品,2021年第一次參加SPORTEC、2022年因為新冠疫情沒有參加、2023年第二次參加SPORTEC,今年 (2024年) 是第三次參加SPORTEC。
參加了三年,終於開始有一點點點點的人脈、也開始稍微知道參展是在作什麼...(大部分還是靠一些參展時認識的日本前輩指點,不然自己摸索真的要繞很久...)
這篇文章分享今年參展的感想,讓想來日本參展 (尤其是SPORTEC) 的團隊可以參考,也記錄自己的想法,當作以後比較的參考。
備註: 我本身在日本14年了,會講日文,主要的據點在日本,參展的目標主要是開拓日本國內的通路跟提升品牌在業界的認知度。所以跟「據點在台灣」「不會講日文」「主要想找代理商」的團隊比較來,操作上可能不一樣,大家加減參考。還有,上面的圖不是我們的攤位。
這次參展的感想,主要是打破自己幾個過去參展的「迷思」,整理如下:
原本的想法是,SPORTEC每次來看展的人數約3-4萬人,所以可以透過這個展會認識很多新客戶,有新客戶就可以增加訂單、營收。
這次參展完的感想是,大部分成交的生意都是「已經認識」的「潛在客戶」
。也就是以前可能有換過名片、發過傳單、或有在網路或社交群組上看過我們的廣告、發文,但是有點猶豫、還沒有真正購買的「潛在客戶」。
很多的潛在客戶是在參加這次SPORTEC、再看到我們的攤位、聽「真人」說明一次後立馬下單。反而真正的「新客戶」、第一次認識品牌的,通常沒有成交。(但可預想見,下次的參展,他們可能會變成「潛在客戶」)
如果用線上銷售的思維來看的話,參展有點像是做「再行銷」(Retargeting),主要目的是用來「轉單」原先就已經知道產品的消費者。
所以參展的目的 (如果想要有立即的訂單),主要應該要轉成如何找到這些「潛在客戶」,而不是「找新客戶」。
最開始的幾次參展,常常覺得「位置不夠好,所以來攤位的人流好少」或「攤位設計不夠好,所以大家不想進來看」,然後還有「旁邊攤位的人也太多了吧! 怎麼做到的?」
好一段時間都在想說「下次要早一點報名、這樣才可以搶的到好位置」「下次攤位設計要改這個、改那個,這樣大家會比較想進來攤位」。
後來經過前輩的指點,發現這些雖然都重要,但要增加來攤位的人的方式,
很簡單的就是「自己去把人找來」。
後來想想,其實是跟線上銷售的思維有點像。在展會裡找到一個「好位置」跟「吸睛的設計」,就好像自己在商城裡面,要找到一個好的版位分類跟做一個漂亮的商品頁。雖然都很重要,但是沒有自己去引流過來的話,那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流量到商城來,也絕對不會有人來看你的商品頁。
後來也漸漸了解,旁邊的攤位雖然位置跟我一樣、設計很像也沒特別漂亮,但會有很多人流,絕對不會是沒有原因。而很常這個原因就在旁邊的攤位有花心思去把人流找來。
這些把人找來的、一般在展會上看不到的「心思」其實對參展的老手來說,應該也都成為了標準流程,包括平常就開始累積客戶名單、展會開始的兩個月前開始發邀請函、一個月前發公關稿、兩個星期前再發提醒通知,一個星期前宣傳到場者的優惠,大家可以作延伸發想。
所以要增加來攤位的人的方式,很直覺,就是自己去把人找來,而不是「找更好的位置」、「設計更漂亮的攤位」。
尤其是想要「作品牌」的團隊,在設計攤位的時候,總會想要把「品牌名稱」跟「品牌的logo」放得很大,然後可能再加一句品牌的願景或品牌的Slogan,深怕大家不記得自己的品牌,記不得的話大家就不會買。
其實參展主要都是「B2B」,看展的人比較大的部分都是企業或個人事業主(SPORTEC的話,就是有很多個人健身教練、或者個人健身房經營者之類的),看攤位的心態其實都是看攤位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者是「有沒有辦法賺錢」,而不是「攤位有多漂亮」、「品牌有多酷」「對願景有多有共鳴」。
但終究看展的還是人,還是會被視覺觀感給影響,所以也不能說就整個攤位全部黑字白紙,毫無設計。
其實這次參展,也沒有說真正知道了攤位設計的「最佳解」(或者說可能永遠也沒有最佳解),但多少抓到了平衡。「感覺上」是,如果完全是第一次參展,那Logo名稱等的資訊大概佔攤位的10% (或更少),把大部分的資訊集中在「解決的問題點」「權威性」「差異化」;如果第二次參展 (而且在日本的知度名有上升),那品牌資訊可以提升5%。
過去的相關文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