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妍沁,海邊長大的孩子,擁有自由的靈魂
高二成為自學生,現台大哲學準大一,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讀完大學
我高中同學,把頭髮留長作為挑戰的酷酷人類
紅磚屋前的長椅,樹蔭下,新竹的風柔和吹過,暑假的酷熱悄悄被帶走。路口車來來去去,但大多是寧靜的,偶爾喇叭聲衝入耳膜;人行道灰白相間,整齊排列,人來來去去。
白色外套、墨綠長褲,和及肩黑髮,一如往常的問候。
傳統亞洲教育下,往往把成績排名視為讀書唯一目標,但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人選擇自學、體制外學校,尋找另一種學習的模樣,只不過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常需經歷一番波折。「我大概就是適應能力太差,加上疫情關在家,一開學就不習慣學生的生活,很痛苦」我們國中畢業那年正式疫情爆發時,需要花很多時間適應生活。
「值日生要倒廚餘就是會人沒有倒,很沒有體統;雖然這只是小事,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就覺得這個世界爛透了」揮著手,很氣憤;國中念私校,習慣把精力放在讀書上,用理性壓過了問題,到高一一切爆發了。鑽牛角尖的個性使她陷入負面無限循環,開始懷疑活著的意義,總覺得有人針對她、誤會她。
有時教育下的觀念無意識地植入腦中,學生們總被讀書框住了。「我第一次段考班排一、校排十六,但我超生氣的,都這麼痛苦了還放不下」語調上揚,非常激動。就如同大多數台灣學生,把讀書視為第一,怕輸怕沒競爭力,即使面對再多低潮、情緒與負面想法,依舊做好所謂的學生的本分;也從此時發現自己需要面對的議題並非是自律或課業,而是「放下」,不去糾結一定要的答案。
當生活中讀書重心被拔掉後,常會不知道目標在哪裡,想放鬆卻又心虛的矛盾「我們永遠『能夠』更好,但...這個『能夠』是沒有終點的」。沒有終點的追求,不知所措、無法自在。
有了自學生的身分更有能力去屏蔽掉自己認為不重要的事情,不需要完成自己沒興趣的報告和作業,花了更多時間探索不同領域,也學習著照顧自己。
談到當時自己的輕度憂鬱症,媽媽為了不要留下紀錄,將治療改為自費。「大家都認為不好的狀態是一個『問題』,需要去解決」從憂鬱、拒學,討厭鑽牛角尖的自己,大腦始終停不下來的思考、負面循環。好努力去解決去進步,逼著自己站起來,很勉強地;但只要再出現一點障礙,又會跌倒,也不知道為何要再往前走了。
「重點不在解決問題,而是看見問題,接納問題然後放下它」風輕輕拂過,及肩長髮隨風飄逸,如她的瀟灑,不知是經歷多少釋懷,才能說出這樣的金句。
自學過來人面對與她有類似困擾的孩子,像是看著當初的自己,掙扎著。「最糟的狀況也就這這樣而已,就算一輩子一直打工過活,那也沒關係,我也還是可以找到生活中值得去品味的東西,再怎麼糟都沒有關係」這樣的想法,讓她知道她還可以站起來。
「其實我申請自學時被質疑,大人們擔心成績會下滑、沒有朋友」有點嘲諷地說著,眼裡的她到處交友、深度對話,也是我認識的自學生中最投入參與學校重大活動的。
談及過去自己狀態差時不想浪費時間精力去交朋友,當一個孤僻的人;成長經驗讓她習慣性去顧慮她人想法,也承接了太多情緒,因此把自己關起來,在黑暗世界裡鑽牛角尖。「我很怕會成為別人的負擔或者別人影響自己」有些心疼眼前的她。
與她開始交流是在高二剛開學的運動會,她說那時是刻意去找大家聊天的,還不瞭解她以為這就是她的個性「過去沒有經營友情,也是那天過後才發現其實自己是有能力與大家交流的」班上歡樂氣氛讓她悄悄開啟了心門。
自學,拉開了些人與人的距離,所謂「距離產生美」,她親身體驗。
「我就不需要去承受一些鳥事或太多他人情緒」她出現在班上時總像是來了大明星般的吵鬧,大家急急忙忙想和她分享,好笑抑或是重要的事情;剛好的相處讓她能遊走在每一個小群體間,自在相處。
「自學給我最不一樣的就是人與人的連結」從朋友到家人,關係都產生改變。
發現自己的情緒太容易受媽媽影響,選擇主動拉開了與她的距離「我那時候直接逃避她,物理上的遠離,各自成長之後,才更能好好溝通」很多時候與家人,就是缺少一個表達。
也因自學踏出學校,發現另一種人與人相處的模式,並不侷限於學校內常見的朋友關係。「我參加活動的過程中看見社工們對輟學生的寬容,也從與不同人相處過程中了解到甚麼是『甘願付出』,發現世界有不同的樣貌」沒有利害關係的交流,她開始願意很深的說出想法。
「自學是轉變的開始;這件事本身並不美好,但我可以讓它變得很美好」她很緩很緩的說著,談吐間藏著無數個故事成長。自學帶來的緣分,讓她加入「亮語」、認識騎車環島的團體、也參與過許多不同的活動。
自學,養出了她自由的靈魂,從想讀工程跳到心理,高中是理組班最後卻選擇了哲學,所謂大家認為沒有未來的科系。
「我沒有想過自己會自學,也沒預料到這會有多大的改變」從時間安排、課業學習到朋友相處,每一件事情與自學脫離不了關係,自學擴大了她的視野,看見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大概也是因為她自學的緣故,我們才開始交流。
眼裡的她溫柔而堅定,她的道路並不簡單,卻充滿故事與成長,足夠影響他人。
太陽亮的刺眼,照著所有忙碌的人們,天空藍的很;我們倆沿著車水馬龍的路走著,吃了午餐再邊散步邊聊天。
小巷內的長椅,樹陰下的涼爽,偶爾的蟲鳴鳥叫。我們又聊了教育、聊了自信、聊了接納,和那些過去的同學們,畢業後的一個多月,已經開始想念。
「每一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下出來的孩子,都有不一樣的困境,所以阿,不需要去責怪一切,而是好好地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接納自己」我們都屬於想太多類型的人們,承受了更多情緒與想法,但也因為如此,我們能夠好好對談、深度交流,再看著彼此成長。
願所有的孩子/人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
接住每一個選擇、每一種樣子的自己
因為那都,無可取代
作者
還沒有大學念的高中畢業生
土生土長新竹人,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
愛上專訪後,立志分享「平凡人」的故事
願所有人們都能看見自己的光芒
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