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續聊】《直視焦慮,與孩子一同前進》 李詣琦 專訪

2022/03/2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與自學的各種曖昧 》講者來賓自學生-呂映萱
「城市中的資源不平均,也讓我們產生了新的學習想法。」
當初會接觸到自學教育是詣琦的太太優先提出的,她們認為新世代的孩子應該要接受與過去不同的教育模式,但還是先行讓孩子進入到體制內教育的環境體驗。當時兩位女兒皆為國小生,還住在新北市的他們發覺,績效很好的學校教育資源雖然相對龐大,但正因為好的學校總是比較熱門,也讓孩童所分配到的個人資源被分散。當發現了這件事情,詣琦和她的太太開始思考了女兒們新的學習道路。
原本搬家到花蓮的詣琦一家想藉此展開女兒們的自學道路,但在和女兒們溝通的過程中,決定讓孩子們先進入到花蓮當地的校園,體驗不同地區的學校與都市學校的差異。令人意外的是孩子因此從中受惠,不只與同儕的關係更加靠攏,老師也能進行個別的指導針對孩子的需求進行教育,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所熱誠的事物更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學習氛圍的落差之下,兩位女兒都加入了直笛校隊,更當上了隊長一職。不過隨著年齡的遞增,打破年齡與班級限制的校隊讓大女兒慢慢發覺到過去的學長姊升上國中後和產生了一些與過往不同的變化,開始在成績的好壞,不再像過去與同儕的連結那麼親近。不過也因為如此,開啟了女兒們嘗試自學的想法。
這樣的轉變除了感受到了學長姐升上國中後的不同,大女兒在過去其實是一個在學校印象中的「乖巧型」學生,完成學校作業與考試對於大女兒來說是個很好達成的目標。但隨著年齡的遞增,讓她感受到了「老師說的不一定是對的」的思辯過程;小女兒本身的思考模式恰恰與大女兒相反,不同於學校的孩子能夠使用老師所教學的邏輯,跳躍性思考的她開始產生對於學校的矛盾,更因此延伸了「為什麼要在同一個框架中思考」的想法。
「孩子開始踏上自學之路前一直都有接觸相關資訊,而與女兒們的溝通使我們更加緊密。」
起初孩子們提出自學想法的時候剛好鄰近寒假期間,因此詣琦和女兒們討論出「試運行自學」的想法,讓孩子在寒假的過程中先行體驗在家自學的感受。而在試運行的期間,詣琦與女兒們訂出一個小小規範—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在這段期間,孩子開始自主管理生活、安排自己的課程、自己選擇交通方式等等,透過「試營運自學」藉此培養出了孩子的獨立性及生活自理的能力。
「一個人的基本,就是獨立自主。」這是詣琦與太太的一體共識。
因為搬到了花蓮比起都市的車水馬龍更放心地讓孩子騎腳踏車上課,行動的自主能力也因此間接的培養起,而就在試營運的自學期中,發覺孩子們能夠適應自學的生活,就順勢在國小五、六年級左右申請了在家自學。
起初自學申請計畫是由詣琦撰寫,但學習的內容也是與女兒們共同討論而定,同時受過體制內教育的女兒們清楚也擁有了規劃的能力,了解目標的設定以及執行的期程,讓她們在擬定自學申請書的時候更加清楚為何選擇自主學習,計劃書的雛型也因此誕生了。
二女兒無縫接軌開啟自學的學習模式,做起了烘焙蛋糕,但大女兒卻恰恰相反。碰見自學茫然感的大女兒就像是失去去了體制內的遊覽車帶著到處走的依靠,但現在沒有了遊覽車的導覽,反而要自己決定自己要去哪裡。
這樣的過程中詣琦與太太不只發覺到大女兒對於自學茫然的焦慮,同時也感受到自己所產生的焦慮,但在與太太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詣琦坦言其實父母的焦慮經常包裝成一種期待,讓孩子更加感受到壓力的存在,但這樣的焦慮更應該要由父母先行的面對,而不是將解決焦慮的責任放在孩子身上。
現今大女兒不僅僅知道了自己的學習熱情,更希望能夠接觸紀錄片的拍攝,從不同的管道窺視二二八的樣貌,並以二二八為起點開始實地探查。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只找到了自主學習的熱情,更找尋了人生目的的熱情,現今大女兒的發展是詣琦所樂見的。
而在焦慮層面詣琦也有與我們談論到,孩子即便一直走在自主學習的道路上,但當大女兒遇到了申請大學特殊選材時,也偶偶會跑出一個「我很久沒有在學校了,我真的有比別人好嗎?」的焦慮感,但走在藝術及影像創作的道路上,「好」的定義變得非常的主觀,更因此詣琦會與孩子直面焦慮的問題,透過焦慮幫助孩子重新思辨整合,用健康的態度去帶領孩子面對焦慮。
「其實不論家長或是孩子都會產生焦慮,但溝通即為解決焦慮的方法,陪伴彼此一同面對焦慮怪獸。」
自學其實跟家庭的關係非常密切,很多時候孩子都在承受父母的焦慮,詣琦更是認為孩子沒有必要承受來自於家長的焦慮,當焦慮產生孩子很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我做得到所以我去完成 2.我做不到。但這兩個解決「大人焦慮」的方式卻還是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自我矛盾,前者會形成犧牲自我完成父母期待,後者則容易開始產生自我懷疑。
如果父母先行面對自己的焦慮,檢視焦慮從何而起,其實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並不會真正受到焦慮的影響,學習也會一直持續地進行與進步。換個方式學習、接受其他的學習模式,在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環境之下與孩子共同自主學習,重新找回對於人生的熱誠那才是身為家長需要去達到的。
同為家長的詣琦當然也能理解家長對於孩子未來是否能夠獲得大學學歷的焦慮感,但詣琦直言,藉由長遠的眼界來判斷孩子是否有無需要念大學、是否在大學孩子能得到需要的學習內容,這些才是選擇去念大學的理由。而自學與體制內不同的地方,正是讓孩子多了更多去了解自己是否有無需要念大學的時間,他們可以選擇自己要走入大學抑或是全時間的投入在專業學術領域的學習。拋開頂大才能成功的想法,不要將自己的願望透過孩子達成,依著現今業界的環境與所需的人才,就能看見「學歷越高人生就越成功」的迷思。
除此之外詣琦也和我們聊到關於自學教育的不安全感,在過程中詣琦提出了有趣的反問「那為什麼體制內教育會比較有安全感呢?」。其實時代的轉換讓資訊獲取變得極為方便,現今時代的孩子處於資訊大爆炸、網路即人權的世代,學校體制在沒辦法應付如此龐大轉變的情況之下,真的撫平孩子對於未來發展的不安全感嗎?
但詣琦也說道,自學教育就是一定要帶給人不安全感,透過這樣的不安全感刺激個體思考能力,挖掘自身真正想做的事物及意義,進而開始與外界產生互動連結。不與社會脫節正是自學生能夠駕馭以及培養該能力的優勢,依照自己的學習目標,在遇到問題或是不可避的危機產生時(如:全球疫情大爆發、戰爭),依然能有屬於自己學習的方式,那才是孩子真正對於的學習熱情。
「若想讓孩子自學,家長最需要先找回屬於自己的學習熱情。」
很多時候大人們因為過去所接受的教育模式,經常犧牲了自己內心最想發展的事物,淪為社會中去完成他人期待的人,看著成績去尋找未來的工作,逐漸忘卻對於人生真正的熱情所在。但正因如此家長才更應該要先比孩子找回屬於自己的學習熱情。詣琦表示,人與生俱來就會有學習的想法產生,無關乎一個人的年紀,學習是人類的本能,只要家長願意放開自我,便能看見更多自主學習的樣貌,也能從中和孩子一同重新體驗學習的樂趣,在互動中正視自己的焦慮並重新找回自主學習的熱誠。

來賓介紹

李詣琦/琦琦/Acchi
靈魂療癒師、親子療癒職人、心流式學習引導師
學歷
臺北教育大學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 碩士
經歷
【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經營者
《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作者
方格子〈內在小孩轉大人〉專欄作家
未來Family 親子教養數位專欄 作家
自學生家長(105學年度~至今)

採訪/文稿:聚起來!Tiffany
聚起來!Chu Chi Lai!
聚起來!Chu Chi Lai!
聚起來!於2018年一群自學生創立,並以「自學生社群聚會」開始我們的旅程。而聚起來!核心價值「聚」是希望能創造出「所有人都是參與者的氛圍」讓活動現場的你們,不受到身份上的限制,盡情的產生交流。 我們深信世界之大,而人與人之間的能量必定有所留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