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AI 對於稅務服務的衝擊

  近期股市AI題材極為熱門,本粉專作為一個稅法導向的專頁,自然希望談一談生成式AI對於稅務服務的衝擊。

  由於瑞蒙即將研究所開學,秉持著想要輕鬆一點的私心(以及嘗試不同寫作風格的決心),本文將不會比照過去貼文的架構,希望能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向各位讀者介紹此議題。

1. 我國與歐美稅務服務的圖像差異

  稅務服務實際上涵蓋甚廣,其實還可以粗分為「前端」與「後端」,前端服務通常就是稅務會計師所處理的稅簽,又或是客戶的跨國交易所產生的國際租稅問題(如常設機構、全球最低稅負制、外派人員的稅負平衡等等),而後端通常則指通常由律師處理的稅務行政救濟,本文討論的範圍將著重在AI對於「前端業務」的影響,至於後端業務的問題毋寧較著重在「AI與法律」,本文暫按下不表。

  之所以云我國與歐美在稅務服務的圖像上有所差異,根本原因其實在於「律師」與「會計師」角色的不同,在歐美國家(尤其美國),EY、PwC、PKMG、Deloitte等四大會所的前端業務其實是由稅務律師與會計師共同解決,因為稅法本來即為財會與法律交錯的領域,國際租稅問題更是如此。而我國稅務服務生態則與上述相去甚遠,於我國數家頗具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中,處理前端業務之合夥人均具會計師資格,至於後端業務雖然也會辦理,但仍以會計師為大宗,抑或是透過會計師事務所設立之附屬律師事務所之律師處理。

2. AI於稅務服務的應用場景

  AI對於稅務的影響,具體展現於「AI生成物」(AI-Generated Content, AIGC),實際上關於稅務的前端業務即便在眾多AI工具出現後,仍沒有本質上的改變,基本上仍為客戶提出問題,而後稅務專家替客戶解決問題後獲得報酬,換言之,商品其實就是「不對稱的資訊」。然而目前規模較大的會計師事務所投入大量心力開發「稅務用生成式AI」,針對較為單純的稅法問題,已經可以做到法規彙整並點出潛在的法律或財務風險,一些關於外派人員關於所得或是移民的法規乃至稅務問題,也已經有AI工具可以作為商品販售給客戶。可以說透過「資訊不對稱」提供價值的模式依舊,但是AI卻可能為稅務專家販售服務的型態與方式帶來轉變。

  另一個科技對於稅務影響的場景則是在企業的資訊整合,由於稅務的資料並非憑空產生,而是透過財務會計資料而來,因此海外許多公司早早就使用AI來分析財務底冊及稅務資訊,並嘗試建立自動化的稅務系統,將其整合進企業資訊管理系統(ERP),又或是尋找第三方公司建立所謂的稅務引擎(tax engine)或是稅務資訊庫(tax data warehouse)。由是可知,在各國稅法與國際租稅法制漸趨複雜且日新月異的當代,各國不論是個人或是公司,對於稅捐負擔的心態,已經漸漸由「規避」轉向「遵循」。

3. AI 對於稅務的潛在衝擊

  瑞蒙認為AI對於稅務服務的潛在衝擊就是AI對於所有產業的衝擊,需要利用極度專業知識後做出複雜判斷的工作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是前端服務的基層工作卻會受到極大衝擊,想要踏入這個行業需要的知識層面需要更廣,換言之對於員工的要求更高,對於前端服務的升遷型態而言,可能會面臨青黃不接的問題。

  另一個隱憂,則是「稅務AI」此種特定領域的AI,僅有具有大量人力財力的大事務所才有資源開發,因此不論是針對會計、法律、乃至稅務的AI工具,未來一定會呈現劇烈的「頭部效應」,中小型的前端或是後端的稅務服務提供者若想開拓出新藍海,恐怕難度只會越來越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