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課程 探尋家族記憶的過程記錄、祖譜繪製


小時候常常見過很多的親戚,姨婆、姑丈、三叔公等等,但在記憶中始終無法正確地被記憶下來😵‍,大概只剩下爸爸或者是媽媽那邊的親戚。自己最切身的經驗,就是小時候常去療養院看的親戚,在這位長輩去世多年後,我才發現是外公的妹妹。


從那時候開始,在掃墓時,或者是春節大掃除的清屯,在墓碑上、祖先牌位等,我就會特別注意上面許許多多的細節和資訊,像是慢慢解開生命的謎團一般,自己想像著爸爸、媽媽的童年生活,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並且理解到這個家族生命故事也持續影響著我。


透過這次活動的機會,終於好好了申請直系血親的戶口名簿,訪問各種親戚,也決心下次要好好參加長輩們的聚會,要像個小小記者一樣拍照訪談。開始一步一步地畫出自己的家譜,是個有趣的過程。原本是用最直觀分支圖,來記錄我調查到那些祖先,方便跟戶政人員溝通,但有時候空間一個沒算好,就會全部擠成一團,


也曾浪漫地把祖先畫成一個家族之圓,感受自己被溫柔(?)地包圍,不過目前覺得以表示單純的直系血親來說,可能還是線上的心智圖最為方便和清楚。




也因為要辦這個活動,一邊顧店的時候,開始跟客人、鄰居聊,大家總會聊到停不下,發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追尋,有人家中已經有完整的家譜、有的因為對原住民文化的著迷和感動(例如聽到古調後的淚水),試圖去探詢自己的血緣,我們像是在火堆旁,分享著自己家族的故事。想起年初參加的歷史論壇,聽到吳淳畇老師分享自己家族史的故事,家族史像是互相交織地,呼應物品、家族與時代的記憶,老師在介紹的文字這麼寫著:

常有人問,「為什麼要做家族史?」或是「為什麼要做這一家的家族史?」人們往往忽略一張家裡不起眼照片能夠說出多少故事的力量。我個人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製作不同地域、行業的家族史,除了家族的歷史研究外,它們因其各自的機緣而發展成為不同的轉譯形式,例如調查研究報告、家族史展覽、網站、文物數位化、化為工作坊的素材,甚至是入藏成為博物館的藏品。透過內容的轉譯與連結,構建多元書寫的平臺,家族史不再只是一家之史,而是可以連結到每一個有家族史的人。


最後想提醒大家,申請戶口名簿的時候,會需要多一點的時間和耐心,因為調查過程中,承辦人員要慢慢辨認字體,上下確認關係,很感謝過程中的戶政人員的耐心和協助,所以大家不妨在過程中,帶本書一邊閱讀資訊或畫畫家譜,耐心等候寶藏出爐。


-------講座資訊


探索家族記憶-解析日治時期戶口名簿

時間:2024/8/24 (六) 14:00-16:30

地點:唐青古物商行

費用:300元

活動頁:https://www.facebook.com/share/iMXfY5owsDitFQVz/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