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愛、自由與單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愛、自由與單獨:愛是靈魂的滋養,自由是本質,單獨是天性


📖文獻筆記

第四部 單獨

第十四章 單獨是你的天性

首先請了解,無論你想不想單獨,你都是單獨的。單獨是你的本質,你可以試圖忘記這件事,藉著結交朋友、找情人或混在人群中,這樣就不必自己一個人……,但是,那些都只是外表上的動作,而其實,你內在的單獨依然深不可及。

我們出生時是單獨的,活著也是單獨的,死的時候依然是單獨的;單獨,是我們的天性,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罷了。由於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我們變成了自己的陌生人;原本應該將單獨視為莫大的福氣,我們卻誤把單獨當成孤獨。

單獨的人,有一種平靜之美,因為他安於存在。

孤獨,是被誤解後的單獨。人一旦將單獨誤解成孤獨時,整件事的背景就轉換了。單獨是莊嚴美麗的,它是正向的;孤獨是貧乏、負向、黑暗、抑鬱的。

當你能和諧地單獨自處時,你方能與人連結,那時候的關係,將為你帶來極大的喜悅,因為你與別人的互動不再基於恐懼。在找到單獨之後,你可以開始創造,隨你要參與多少事情都可以,因為此時,你不再藉著事情逃開自己,相反地,你還透過參與來展現自己,你所有的潛能,在此時都彰顯出來了。


第十五章 放下對人際的期盼

社會以互連網路的形式存在,當中有無數人組合出它的樣式。你在那裡可以有一點點自由,但你所付出的代價卻很高。如果你順從社會,如果你當配合者,他們就會租給你一個自由的小天地;換句話說,如果你成為奴隸,你就會被賜予自由。可是那種自由是被給予的,被給予的隨時都可以再被收回去,更別說你所付出的代價非常慘重,因為你必須去適應別人,那樣的自由一定有範圍上的限制。

在社會裡,在一個社會性的存在體當中,沒有人可以絕對的自由,別人的存在勢必會引起麻煩。沙特說:「他人即地獄。」大體上來說,他是對的,因為別人會造成你的緊張,你因別人而焦慮。每個人都需要絕對的自由,由於別人在追尋絕對的自由,你也在追尋絕對的自由,所以一定會產生衝突。絕對的自由,只為一個人而存在。

你的目的是絕對的自由,宗教是達成這項目標的方法。那就是為什麼你必須了解真正的宗教是一種反社會的力量,宗教的本質是反社會的,因為社會並沒有絕對的自由。

政客、心理學、教會及教育制度都在為社會服務,唯獨宗教是叛逆的。不過,社會愚弄了你,因為它製造出自己的宗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回教,這些都是社會騙人的詭計。

耶穌是反社會的,佛陀是反社會的,然而,基督教並不反社會、佛教並不反社會。社會很狡詐,它甚至能夠立即將反社會的現象吸收,轉成社會的一部分,製造出一種假象。

佛教、基督教、印度教與其他所有的宗教只不過是奶嘴,他們提供給你慰藉,讓你好好睡上一覺。實際上他們所做的是,在折磨人的奴役中允許你有一絲的舒緩,使你以為一切都沒有問題,就像是給你服用鎮靜劑或是毒品。

請了解一件事:社會並不在你的外面,它是你內在的一部分,除非你內在的根由消失,否則無論你走到哪裡,社會將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即使你前往一個嬉皮的社區,那裡也會有一股社會性的勢力;你去任何一處道場,社會就會出現在那個地方,並不是社會跟著你到處跑,而是——你就是社會。為何你老在自己周圍創造出社會?你內在的某個東西像顆種子,使你成為製造出社區的人,這表示,除非你完整地蛻變,不然你永遠無法超越社會,無論怎樣你就是會製造出一個社會。所有的社會都是一樣的,形式或許不同,不過基本的結構是一樣的。

◆◆◆

為什麼沒有社會,你就不能過活?難就難在這裡!

你需要被需要,你對「被需要」有一股很深的需求。如果沒有人需要你,你就覺得自己很沒用,一切都沒有意義;某個人對你的需要帶給你意義,使你覺得自己有重要性。

心理分析的整門學問只在於聆聽,沒別的。心理分析真的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學問,它根本就是唬人的戲法,可是為什麼它一直存在著?一個人給你這麼多注意力,而且還不是普通人,是位大名鼎鼎、寫了不少書的心理分析師,他曾經治療過許多名人,所以你感覺很好。沒有其他人會聽你說話,甚至是你的老婆;沒有人會注意到你,你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一個無名小卒,所以你甘願付心理分析師這麼多錢;那一種奢華的享受,唯有很有錢的人才能負擔得起。

除非這種被需要的需求能停止,否則你無法獨處。你可以跑到喜馬拉雅山,但你還是會創造出一個社區來。如果你能夠放下這被需要的需求,不管你住在哪裡,市場裡也好,市中心也罷,你都將是單獨的。

一個已經放下被需要的需求的人,一個對自己的樣子感到完全滿足的人。這種人,無須別人來告訴他:「你是有意義的。」他的意義,就是他的內在,此時,他的意義不再由別人賦予;他不會去乞討、索求,因為他的意義來自他的存在。他不是一個乞丐,而且有能力與自己在一起。

◆◆◆

但凡欲望都會被滿足,這是最危險的一則定律之一。所以在你欲求之前,請先三思!在你開口要求之前,先好好考慮清楚!千萬記住,有一天你的欲望會實現,然後你就會受苦。

單獨的人,會成為被揀選的對象,他是存在所揀選的人,為什麼?因為一個單獨的人,永遠不會欲求這世界裡的東西,因為不需要。他已經從當中學到一切該學的,他已經從這所學校畢業了,他通過了、超脫了,猶如一座高峰,獨自屹立在晴空下。


第十六章 記得自己

有兩個字在字典上的意義相同,但存在上卻是完全相反的意義,一個字是「孤獨」(loneliness),另一個字是「單獨」(aloneness),兩者並不是同義字。

孤獨是一個負面的狀態,像是黑暗;孤獨的意思是你失去了某個人,你覺得空虛,廣大無際的宇宙讓你深深恐懼。單獨的意涵則完全不同;你沒有失去誰,而是你已找到了自己,那是絕對正面的。

遺忘自己是唯一的罪過,而記住自己是唯一的美德。佛陀花了四十二年的時間,從早晨到黃昏都只強調一個字,那個字是「sammasati」,意思是正念。你腦中記著許多事情,就像一部百科全書,人的頭腦有能力記下全世界圖書館裡的資料,可是那並不是正確的記憶,正確的記憶只有一種:記得自己。

單獨是一則良機,是一項祝福,因為在你的單獨之中,你一定會遇上自己,使你首度領悟了自己的身分。當你知道,原來自己是神聖存在的一分子,你就再也不會受制於死亡、痛苦、焦慮,以及生生世世以來的一切惡夢。

在深沉的單獨之中,讓自己更加地回歸中心,那即是靜心:「在單獨之中歸於自己的中心」。那單獨必須純淨到沒有受到任何思維、情緒的驚擾,就從你的單獨完整的那一刻起,那樣的經驗,將會變成你的了悟。證悟並不來自外境,而是從你內在滋長的。

對自己的遺忘是唯一的罪。在憶起自己的美麗感受中,記住自己,那是唯一的美德,唯一的宗教。你不需當一名印度教徒,不需當回教徒,不需當基督徒,做一名有宗教品質的人唯一所需要的,只是成為你自己。


關於單獨的問答

■ 問:我從沒屬於過任何人或事,從未處在自己的內在之中,也不曾覺得和別人是一體的。怎麼我的一生都是個獨行俠呢?

請這樣看待自己:你是天生的靜心者,你擁有單獨的能力,因為你夠堅強,你如此地歸於中心,深植於自己的內在,因此一點都不需要別人。是的,你可以與他人連結,但那從不會演變成一種關係。與人連結是非常好的,兩個單獨的人可以連結,但他們不會形成關係。

無法單獨的人才需要關係。兩個寂寞的人會陷入一段關係,但兩個單獨的人,則是連結彼此、享受溝通交流,但他們依舊單獨。

世俗的人就是局內人,一個佛,注定是局外人。所有的佛都是局外人,即使是身處在人群中,祂們依舊是單獨的。即使置身於市井中,祂們也並不在那裡;即使是與人連結,祂們仍然保持距離,某種細微的距離一直都在。

那個距離就是自由、是無上的喜悅,那個距離就是你自己的空間,而你卻叫自己是「獨行俠」?想必是你在與他人比較:「他們有這麼多關係,他們正在談戀愛;他們是圈內人,而我是局外人——為什麼會這樣?」你在製造無謂的焦慮。

我不是叫你不要愛,事實上,也只有能夠單獨的人才擁有愛的能力。孤單的人無力去愛,他們緊緊抓著他們的需要不放,怎麼有能力愛?寂寞的人無法愛,他們只會剝削;寂寞的人假裝在愛,其實只想藉此得到愛。他們沒有愛,所以根本給不出愛來,唯有懂得如何單獨自處且覺得快樂的人,才會充滿愛,這樣的人才能分享愛,而且他可以與陌生人分享愛。


警語 靜心與慈悲

靜心並不是一種專注(concentration)。專注的人或許無法愛——事實上他不可能愛——而且可能變得更加暴力,因為,專注是保持緊張的訓練,專注會使頭腦變得狹窄,那對你的意識會造成很深的暴力。當你對自己的意識都很暴力了,你不可能對別人沒有暴力。你怎麼對自己,也會怎麼對別人。

靜心不是專心,但靜心也不是沉思、不是思考。你或許所想的是關於神的事情,即使那樣,你還是在「想」;只要有「關於」,就會有「思考」。無論你所想的是有關金錢,還是有關神的事,都沒有什麼不同。

何謂靜心?靜心是單純地在自己的存在中感到愉悅,靜心是你活出自己的喜悅。靜心是很容易的:意識全然地放鬆,你什麼事都沒有做。當你一開始做什麼的時候,你馬上就有緊張、焦慮。怎麼做?做什麼?如何順利完成?如何才不會失敗?你已經跑去未來了。

愈偉大的事情就愈矛盾,靜心與慈悲是最高的山峰之一,所以它們一定是矛盾的。

矛盾就在於,一個靜心的人是很淡然的,但並不是漠然;淡然而溫暖,但還不到熱的程度。熱情是熱的,它的溫度幾乎就像發高燒一般。慈悲則是淡然而溫馨,它是一種歡迎與接受,等待著分享、隨時準備好要分享,因為它很高興可以分享。如果靜心的人變得冷漠的話,這個人就錯過重點了,他不過是一個壓抑的人。壓抑熱情會使人麻木,也因此,全世界的人都變得沒有感情,人人都壓抑自己的熱情。

靜心不是控制,不是壓抑。要是你不慎有了錯誤的想法,你壓抑了自己,強烈的控制將造就你的冷酷無情,因為你變得愈來愈漠然,凡事都事不關己、不在乎、不可愛,這不是超脫,相反的,幾乎可以說是一種自殘。你以最低、最少的能量生存,活得不痛不癢;你的生命不是兩端燃燒的蠟燭,而只是火光非常微弱的小火焰,冒著濃濃的煙,幾乎見不到一絲火光。

走在靜心道路上的人常發生這樣的情形,例如天主教徙、佛教徒、耆那教徒,他們後來都變得冷冰冰的,控制對他們來說是駕輕就熟的事。覺知需要費力,控制則是輕而易舉,只需培養控制的習慣就行了。你養成某些習慣,然後習慣會占據你,你沒什麼需要煩惱的,因為接下來,你只需要跟著習慣走,習慣都是機械式的,使你活得像個機器人。你也許會看起來像個佛,但你不會是個佛,而是一座沒有生命的石像。

如果你沒有變得慈悲,那你就會變得無動於衷。無動於衷意謂著沒有熱情,而慈悲是蛻變後的熱情。去看天主教、耆那教、佛教裡的僧侶,你將會發現到非常無趣的人物典型——遲鈍、愚蠢、呆滯、封閉、畏縮與無時不在的恐懼。

那些想控制自己的人,選了一個很蠢的方式,控制是無效的,他們還會因此變成冷血動物,那就是控制自己唯一的辦法——讓自己冷冰冰的,能量就不會升起。獨身禁慾者不會吃太多,事實上,他們會讓身體挨餓,因為身體有愈多能量的時候,性能量也就會更多,可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處理這麼多的能量,所以,佛教僧侶一天只吃一頓飯。可是那是不夠的,他們為了不讓身體有多餘的能量,只吃進身體的最低所需量而已,這種禁慾不叫禁慾。

當你的能量自然流動,而能量開始自行蛻變成愛的時候,你自然變得無欲,那才是很美的一件事。

靜心意謂著覺知,覺知能斬斷所有的根,整棵樹就會自行消失,熱情轉變為慈悲。

修道院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只是在重新制約他們的頭腦與身體。然而,意識與那些都無關,意識不是一項新的習慣,而是帶著覺知去過生活,不受任何習慣約束,不被任何機制所占據,它是超越機械性的。

慈悲的人無法以熱情回應你,他並不冷酷,但他是淡然的。他可以給你他的溫暖、滋潤,但他無法給你任何熱,因為他沒有。請記住,一個發高燒的身體與一個溫暖身體的不同之處,一個發高燒的身體是不健康的,而溫暖的身體是健康的。


結語 擁抱矛盾

我的教導由兩個字所構成:「靜心」與「愛」。靜心,讓你感受到無比的寧靜;愛,使你的生命變成一首歌、一支舞、一場慶祝。你必須在這兩者之間移動,若你能輕易地遊走於兩者之間,若你可以毫不費力地來去自如,那麼你已經學會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閱讀心得

亞隆的存在心理治療中,四大終極關懷主題為: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這本探討「單獨」與「自由」,這幾年似乎身心靈產業逐漸萎縮了,余德慧教授在《生命詩情》前言寫到:

這條身心靈運動的本質既非勵志,亦非宗教修行,而是繼六十年代的政治抗議所轉變成精神養生的綜合體。—《生命詩情》

身心靈運動最核心的本質在於是「社會的」還是「反社會的」?以藏傳佛法而言,你可以跟「社會的」談論菩提心與心理治療,空正見的哲學觀等等,但唯有出離心是「反社會的」,而且沒有立基於出離心之上的菩提心、空正見,皆是輪迴的因,奧修說的比較簡白:

耶穌是反社會的,佛陀是反社會的,然而,基督教並不反社會、佛教並不反社會。社會很狡詐,它甚至能夠立即將反社會的現象吸收,轉成社會的一部分,製造出一種假象。

佛教、基督教、印度教與其他所有的宗教只不過是奶嘴,他們提供給你慰藉,讓你好好睡上一覺。實際上他們所做的是,在折磨人的奴役中允許你有一絲的舒緩,使你以為一切都沒有問題,就像是給你服用鎮靜劑或是毒品。

宗教性會在心理學、科學、哲學之外給出不同途徑,不過其途徑的本質是反社會的,所以只能隱藏在社會之下,例如小乘佛法有比較濃厚的出世、反社會思想,而大乘佛法則比較入世、社會化,一般聽到的大乘佛法會著重於菩提心、空正見,而真正關鍵的出離心較少在社會層面宣傳(例如中台山剃度風波,大眾似乎只認為送子女去宗教能「馴化」,而不接受「出離」的前提),更進一步所謂的「社會」並不是只在於外在:

社會並不在你的外面,它是你內在的一部分,除非你內在的根由消失,否則無論你走到哪裡,社會將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即使你前往一個嬉皮的社區,那裡也會有一股社會性的勢力;你去任何一處道場,社會就會出現在那個地方,並不是社會跟著你到處跑,而是——你就是社會。

關於「單獨」可與《美好人生》的研究做對比,《美好人生》的結論是:

科學可以篤定地告訴你一件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也更長壽。這一點在任何人生階段、文化、與情境中都成立,也就是對你而言,以及對所有曾經活過的人類而言,幾乎都一定成立。—《美好人生》

奧修給出另外的見解:

我不是叫你不要愛,事實上,也只有能夠單獨的人才擁有愛的能力。孤單的人無力去愛,他們緊緊抓著他們的需要不放,怎麼有能力愛?寂寞的人無法愛,他們只會剝削;寂寞的人假裝在愛,其實只想藉此得到愛。他們沒有愛,所以根本給不出愛來,唯有懂得如何單獨自處且覺得快樂的人,才會充滿愛,這樣的人才能分享愛,而且他可以與陌生人分享愛。

社會化的「愛」、「人際關係」實際上是孤單的依附、寂寞的剝削、相互牽制的需求,反社會的「愛」是宗教性的、單獨的、自給自足的、有距離的,但這種品質對社會沒有幫助、甚至有害,也無法促進社會運轉。

近幾年我習慣丟出社會性的答案,例如《美好人生: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結論是「如果要幸福,你應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大部分人樂於接受這正向的、權威的標準答案,但如果滿足於僅此而已,則不必要多費唇舌闡述有衝擊性、宗教性的反社會途徑。

例如當他人詢問焦慮時怎麼辦?我會給出「滑短影音增加多巴胺」、「購物療法還能一邊刺激經濟發展」,確實這是非常社會的、資本主義的答案,如果滿足於僅此而已,我認為也沒什麼不好,因為這種虛無性是幸福快樂的本質之一。

治標不治本的方式,能創造持續性的需求缺口,能根治的醫師不賺錢,舒緩但不根除的醫師才能讓病患成為被動收入,這在醫療健保用藥體系、整復按摩、心理諮商、身心靈領域等十分常見,「為舒緩而設計」、「為丟棄而設計」是資本主義的醍醐味。

avatar-img
102會員
463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蓄積能量,找回由谷底反彈的快樂,走出上揚的幸福曲線
如何做對決策,讓人生更富足、幸福、美好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讓你不再焦慮的三步驟練習,擺脫被控制的人生
蓄積能量,找回由谷底反彈的快樂,走出上揚的幸福曲線
如何做對決策,讓人生更富足、幸福、美好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讓你不再焦慮的三步驟練習,擺脫被控制的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你愛自己,也會以同樣的方式愛別人, 感受萬物一體,萬物相連, 你是愛,一切如是。
Thumbnail
當你愛自己, 你不再向外尋找, 因為真正的愛,就在你心裡,因你而閃耀。
Thumbnail
只有愛 使生活不再結凍 只有你 能夠讓愛實現
Thumbnail
愛, 是真正的你,感受內心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愛有一个人,彼个就是我 愛有兩个人,就是你佮我
Thumbnail
當你愛自己,也會以同樣的方式愛別人, 感受萬物一體,萬物相連, 你是愛,一切如是。
Thumbnail
當你愛自己, 你不再向外尋找, 因為真正的愛,就在你心裡,因你而閃耀。
Thumbnail
只有愛 使生活不再結凍 只有你 能夠讓愛實現
Thumbnail
愛, 是真正的你,感受內心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愛有一个人,彼个就是我 愛有兩个人,就是你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