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7|閱讀時間 ‧ 約 33 分鐘

【可以說人話嗎?】ep17 社會並不支持讓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想聽我們聊更多,就來這邊吧~

    • 🚀|Apple Podcasts:https://apple.co/4bsgGsG
    • 🚀|spotify:https://spoti.fi/3URbhE6
    • 🚀|KKBOX Podcast:https://bit.ly/3UPKubj
    • 🚀|聲浪:https://bit.ly/4bm3plp

    歡迎回到我們的頻道,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社會並不支持你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因為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很多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方向,但卻常常感到迷失。

    你有沒有想過,社會其實並不會主動告訴你該追求什麼目標,或者你的夢想是什麼?如果你只是按照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像是上國高中、大學,然後出社會工作,那麼你可能會發現,這種模式根本沒有提供任何空間來討論你真正想要的生活。社會上有一種潛在的框架,告訴我們應該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比如二三十歲結婚、生小孩,四十歲時要成為中階主管,甚至六十歲、七十歲的時候就應該開始環遊世界,享受退休生活。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教科書式的人生指南,卻讓我們忽視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渴望。

    這種情況的根源,其實來自於一種社會共識,讓我們在心裡形成了一個既定的想法,好像每個年齡段都有特定的標準和期待。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感到三十歲焦慮,因為他們會想:「我三十歲了,還沒結婚怎麼辦?」這些想法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社會環境不斷強加給我們的期待。

    在這裡,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想想看,當我們在選擇科系的時候,常常會感覺到一種強烈的限制。比如說,你學國文系,未來就好像注定要成為國文老師,學英文的話,可能就成為翻譯或英文老師。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觀念,讓我們的選擇變得狹隘,彷彿我們的未來已經被設定好了。

    這樣的框架其實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在工業時代之前,每個人都是多面手,能夠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但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工作被細分,每個人只需要負責其中的一小部分,這樣的模式讓我們變成了某一個小螺絲,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

    當我們選擇一個科系,似乎就被迫成為那個領域中的一顆螺絲。如果這顆螺絲不合適,那麼你就可能會感到不適應,甚至需要重新尋找其他的工作。這種情況讓人感到困惑,尤其是當你發現自己對所學的專業並不感興趣時,該怎麼辦呢?或許你會想:「我當初選錯了洞。」這種選擇的錯誤,往往源於缺乏足夠的信息和了解。

    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常常只是聽信他人的意見,卻沒有深入調查和了解。比如說,大家都說工程師的前景很好,但你真的知道成為工程師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嗎?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因為如果你只是根據別人的說法來做決定,那麼你可能會在未來感到後悔。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社會的框架所限制。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值得努力去做的。你可以透過閱讀、觀看紀錄片,甚至與他人交流,來獲取更多的資訊,幫助自己做出明智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探索,並且不斷反思自己的選擇。這樣,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社會的期望所左右。希望你能在這條探索的路上,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並勇敢地去追求它。 社會並不支持你要知道自己要甚麼

    我想和你分享一段我在大學時期的經歷。那時候,我心中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想要去讀心理系。因為我讀過很多心理勵志的書,覺得這些內容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甚至看過一些關於心理諮詢的資料,讓我感受到這個領域的魅力。然而,當我真的進入大學,選擇了社會心理系時,我才發現自己其實對社會學的興趣更大。這一切的轉變,都是因為我沒有考上輔大的心理系,最終選擇了世心的社會心理系。

    回想起來,我的學校並不算好,身邊的朋友也有不少。即使如此,我在大學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對社會學的熱愛,這讓我感到意外。原本我以為自己想要的只是心理學,但其實我真正喜歡的卻是社會學。這樣的轉變,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並不深刻,甚至在錯誤的判斷下做出選擇。

    這讓我想到,社會並不會主動支持我們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它往往只會給我們一個框架,告訴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像我剛才提到的,社會期待我們每個人都能符合某種標準,否則就會被視為“廢品”。這樣的想法,讓我感到有些悲傷,但也讓我認識到,只有自己主動去探索,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意識到,獲取知識的途徑並不僅限於學校的課程或父母的教導。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依賴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那些不在我們視野中的資訊。比如,我們可以透過YouTube等平台,了解不同職業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曾經聽過一個觀點,認為社會的流水化作業,只需要一個“蘿蔔一個坑”,而那些沒有進入這個坑的人,則被視為不合格。這樣的思維模式,讓我們在追求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感到無比的壓力。幸運的是,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母親的支持。她尊重我的選擇,讓我填了心理系的志願,最終我也順利進入了這個領域。這一切的安排,讓我意識到,或許我真的很幸運。

    然而,這個社會並不總是這麼友善。很多人可能會面臨著相似的挑戰,因為他們不符合社會的期待,可能會遭遇到排擠或孤立。這讓我想起了我身邊的一位朋友,她一直以來都非常做自己,但卻因此受到社會的排斥。這讓我思考,究竟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的生存本能告訴我們,首先要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然後才能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當我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心理上的生存危機就會浮現出來。我開始反思,活著到底要幹什麼?這個問題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生活的滿足感逐漸減少。以前,購物能帶給我快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快樂的持續時間越來越短。我開始意識到,單靠物質的快樂並不能讓我真正感到滿足,反而讓我感到空虛。

    這樣的思考讓我明白,活著的意義不僅僅是滿足基本需求,還需要有更深層次的探索。我們需要去尋找那些能讓我們內心真正感到充實和快樂的事物。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學習新技能、參與社區活動,甚至是旅行,因為這些經歷能夠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找到生活的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支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否有勇氣去探索、去發現。當我們開始主動思考自己的需求,並為之努力時,我們便能在這個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但我相信,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購物的慾望消失了,曾經能讓我快樂的事情,現在卻無法再給我帶來任何的愉悅感。這讓我感到驚訝,甚至有點恐慌。我開始檢視自己的生活,尤其是我與他人的關係,像是和家人的互動,這些都讓我開始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情緒和自我認知。

    我知道有些人擁有強烈的熱情,對某些事情充滿熱愛,無論是否有金錢上的回報,他們都能全心投入。但我卻感到迷失,似乎沒有任何事情能讓我感到真正的快樂。這種狀態讓我陷入了所謂的「存在危機」,我開始和朋友們聊起這些感受,這樣的討論持續了好幾個月,甚至接近一年,我都無法擺脫這種低落的情緒。

    我意識到,這種情況不會有快速的解決方案。沒有人能告訴你,從今天開始去做什麼,你就能找到生活的意義,或是你的「真實使命」。但我相信,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比如開始接觸個人成長的資源,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甚至是與朋友進行深入的討論。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理解自己對某些事情的強烈反應是很重要的。為什麼某些事情會讓你感到憤怒或悲傷?這些觸發點背後,是否隱藏著未解的童年創傷?這些問題的探討,讓我感到有些釋放,但這並不是一個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

    此時,我開始思考宗教信仰的意義。我自己對於宗教的看法有些模糊,雖然我相信有神靈的存在,並會在害怕的時候進行一些儀式,但我並不真正信仰某個具體的宗教。這讓我感到有些矛盾,因為我覺得,有宗教信仰的人似乎更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他們不會太過質疑自己的存在目的,因為他們有信仰可以依循。

    當你有一個信仰時,無論那個信仰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你都會為了那個信仰而活著。這讓我想起了一些宗教的教義,比如基督教的「上帝自有安排」。每次聽到這句話,我心中總是有些抗拒,因為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著許多可怕的事情,這樣的說法似乎無法讓我接受。

    我覺得,當我們把生活中的責任都推給上帝的時候,或許我們就不會感到那麼大的壓力。對於那些有著深刻信仰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意義可能就圍繞著對上帝的奉獻,這讓他們不必過度擔心自己的存在價值。

    我回想起我的第一份工作時,老闆曾經告訴我,如果我有一個信仰或信念,我的表現會更好。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並不是僅僅口頭上講述信仰,而是真正將其融入到生活中。雖然我到現在還是無法完全理解這種觀點,但我知道,信仰對於很多人來說,確實是一種支持和力量。

    在這段探索的旅程中,我們都在尋找自己的方向,試圖理解生命的意義。或許,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無論我們是否有宗教信仰,重要的是要學會去認識自己,去理解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在迷失中找到一絲光芒。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很多人都在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然而,社會的支持卻似乎總是缺乏。這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我們在尋找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會感到如此孤獨和困惑?

    我們的工作生活中,信仰或信念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以賈伯斯為例,他的成功不僅僅來自於他的才華,還有他對於產品和理念的堅定信念。他的信仰並不是宗教上的,而是一種對於創新和美的追求。這種信念讓他能夠在逆境中持續前進,創造出像iPhone這樣的產品。

    然而,當我們在工作中面對不理解的老闆或同事時,常常會感到迷失。或許我們也希望能夠像賈伯斯一樣,擁有一個強烈的信念,來指引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但現實是,我們有時候只是見招拆招,對於工作缺乏長期的規劃和信念。

    我認為,這樣的狀況並不罕見。許多人在工作中都會感到彈性與靈活是必要的,但這種靈活性有時候卻讓我們無法找到真正的方向。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依然能夠從中學習,並尊重那些我們敬重的老闆或同事,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

    信仰的建立往往需要時間和經歷一些重大事件。就像我們不會隨意決定要信仰某個宗教,這需要深刻的體驗和思考。或許,我們都在等待那一刻的到來,期待著某個啟發能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信仰。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感到社會的框架限制了我們的探索。可是,我們不必因此而氣餒。其實,探索自我和尋找信念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多嘗試不同的事物,或許能讓我們意外地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

    例如,如果你對某個領域並不熟悉,為什麼不試著去了解一下呢?你可以觀看YouTube上的職業介紹,或是參加一些工作坊,這些都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職業和生活方式。這樣的探索不僅能增進你的知識,還能讓你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

    當然,這些嘗試不必是極端的。你不需要立刻決定要環遊世界,或是做出巨大的改變。其實,只要你願意走出舒適區,去嘗試一些以前未曾接觸的事物,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無論是品嚐新的料理,還是走一條你從未走過的路,這些小小的嘗試都能為你帶來新的體驗。

    在這樣的探索中,我們會逐漸開拓思維,獲得更多的機會。或許,社會並不會主動告訴我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但我們可以主動去尋找,去探索。當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框架時,改變自己的行動軌跡就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所以,當你感到迷茫時,不妨試著去嘗試新的事物,去接觸不同的領域。這樣的探索不僅能幫助你找到自己的興趣,還能在不經意間帶給你新的啟發。記住,信仰和信念的建立需要時間,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段值得珍惜的旅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可以說人話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