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閱讀時間 ‧ 約 35 分鐘

【大唐世界-長孫日夜】

raw-image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

翻譯:李世民的老婆。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長孫晟事在【隋唐天下-長孫榮光】中提及。

我們前面說過隋唐的衛軍,不過我看多一次應該有點問題,再來一次。

這主要就是注意到「楊堅跟楊廣不一樣」之後的領悟。他們不是行事風格不一樣,是根本上的政治立場不同。

曾經提過的「六衛大將軍」制,是楊堅的版本。楊廣則是「十二衛大將軍」制的開創者。兩者有一個很容易區別的部分,六衛有武候,十二衛沒有。

十二衛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開府一律稱為鷹揚府。

過去兩漢最大的驃騎跟車騎,在隋朝十二衛制中轉變成府將主副。所以在看秦叔寶程咬金他們曾在瓦崗軍擔任驃騎,基本上都是這個意思而已。

楊廣的態勢很清楚,他透過這個改制把軍隊「變小」。

長孫晟的「右驍衛」,屬於十二衛中排行第四的衛隊,稱豹騎,詞源大家都想得到。不過注意了,長孫晟只是將軍,沒有大。他並不是隋朝長孫氏中最拔尖的那批,所有的溢美之詞,多半是因為他是長孫皇后的老爸。

長孫家的祖譜,主要記載在無忌哥哥那邊,上追的程度我老實說,已經是帝王等級的寫法了。事實上,對鮮卑北魏而言,長孫氏本來就是皇族一支:一個漢族姓裡面會有不同部落,是北魏的制度。

有一說是長孫晟的哥哥長孫熾,曾經聽聞李淵老婆聰慧神奇,所以他們家才會去跟李淵結親。畢竟真要說起來,即使長孫晟不是族中的高門大戶,李淵破落的情況可更嚴重啊。不過我說過了,這事唬爛的機率高。

最主要是,長孫氏出嫁時,長孫晟早就死得涼了。

長孫無忌跟長孫皇后的母親,雖是渤海高氏出身,但顯然不是長孫晟的正妻。母子三人後來就被趕出長孫家,回去投靠舅舅高士廉。

長孫氏十三歲,古人都算虛歲,所以其實大概就是小學畢業時,嫁給了李世民。時約大業九年。同樣高士廉傳則說,是高士廉覺得李世民一看以後就龍傲天,所以談定了這門婚事。

幹話可能也是滿分,說到底,高士廉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時間點被貶至南方。

「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游,謫為硃鳶主簿。」

最後,則是第三個謊言:「隋大業中,(長孫皇后)常歸寧於永興里,后舅高士廉媵張氏,於后所宿舍外見大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

歸寧是回娘家,媵是陪嫁的當小妾看就行。連著上條看你就知道,張氏根本不可能在長孫皇后出嫁後,跟高士廉說上話的。

那這個事件則是說,高士廉就去找人卜卦,卜出長孫小妹貴不可言。嫁了之後才在那邊貴不可言。像這個BUG《新唐書》就修了,修成李建成跟李世民鬥爭正激烈的時刻,來引導出「李世民必勝」的結論。

難得的好例子一定要說這句:這就是史書的真面目。

沒有人確切知道事情是否發生過,發生在什麼時候。人們都是憑自己的理解在重現。

總之,長孫氏嫁給李世民為正妻,李世民封秦王,她就封王妃。李世民當太子,她就太子妃。李世民當皇帝,她就當皇后。

無甚可書?千萬不要以為史書強調長孫皇后的鮮卑血統是體例所致。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寫過,北方習俗是「女主外」。老公只負責賺錢,對外的交際洽公,一應由女主人處理。

在李世民東征西討,立下不世戰功之際,長孫皇后也沒閒著,不時奔走入宮打點。打點公公李淵,打點後宮嬪妃。

李淵有記錄的,共二十二個兒子,除了竇皇后所生四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之外,只有一個兒子是他稱帝前生的。

老子半生戎馬當了皇帝,有點小愛好享受享受的又怎麼了?一進入武德二年,啪啪啪啪啪的至少就蹦出了五六個新兒子。全是不同媽媽。

看過《後宮甄嬛傳》,就知道這情景有多麼可怕。

「時高祖晚生諸王,諸母擅寵椒房,親戚並分事宮府,競求恩惠。」

對,嬪妃爭自身的恩寵,也要幫親戚五十爭權位。不管妳多得皇上寵愛,去跟皇上要個官給自己的表哥當,那是肯定要碰釘子的。但幫尚書大人將軍大人美言幾句,威力就是很夠的。

所以大家互助互惠,你給我表哥安插個府事(正式品秩官員走後門那要體系犯罪,府事就是私事了),我幫你說幾句好話,大家開心。

偏生就是有個臭石頭不加入互助會。

正是秦王府。

我覺得都不要說甚麼李世民惟才是用,他從入關中以來就是唐軍第一先鋒府,要是都跟人說「我必定推薦你給皇上當大官」,有幾個敵將願意安心投降?秦王府事府將的職位俸祿,本來就是李世民的籌碼,做過業務都懂啦。

問題是,談府事安插,有甚麼高得過秦王府,甚至誇張說,天策府一開,誰不想進去?李世民大門一關,只有他自己挑的人才能進,這不給嬪妃們操翻天才叫奇怪。

長孫王妃要在其中周旋奔波,得要準備多少禮物,浪費多少唇舌,多少車馬勞頓?

欸你想說不管用,後面李世民還不是給尹德妃和張婕妤臭倒。

事情只要反過來想就通:十六七個有生兒子的妃子,更不知有多少生公主的,還沒生同志仍須努力的……到頭來只有兩個要跟李世民把命拚耶。

秦王妃長孫氏走到最後,說是制霸後宮也不為過。甚至我們都能想像長孫氏使用的縱橫之術:只有尹德妃一個妃,把大家聯合起來針對她啊。

《舊唐書》說,長孫氏出嫁前就很喜歡讀書。《新唐書》更言:「后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鑒,矜尚禮法」。不是開玩笑,長孫皇后說個話都能拿韓非子的《說難》出來舉例,就算是士族子弟都不見得做得到。

李世民登基之後,亦常與皇后討論賞罰……髮夾彎轉一下,這我就不覺得是因為長孫皇后聰明多智。我們上面已經剖析了「後宮榮祿分配」,在政治中是很重要的一環。李世民在戰場上不重視這塊,也沒辦法重視,不能不說嚐到了苦果。這時候還不參詳一下皇后意見,他就是唐哀宗不會是唐太宗了。

長孫皇后表示:「但是我拒絕。」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

長孫文德皇后備受讚譽的,就是她很有漢人禮節的這一個部分。甚至當李世民給予她的無忌(親)哥哥高官厚祿時,長孫皇后也一再勸阻。

在中國眾多后妃傳中,這樣的態度並非一例偶發:她婆婆那種外交戰略大局觀才是偶發。所以這邊我想不需要從性格角度去切,應該說,這是一種「閉門讀書」通病。就好像一個從來沒談過戀愛的宅男,相信愛情漫畫上面講的都是真的一樣。

欸,事實上扣掉內心的想法,漫畫小說描寫的大多是真實反應,比方你弄人家人家會生氣。只是故事會說她越生氣越喜歡你,現實是沒這回事。

長孫皇后的情況可能有點像是,她讀了很多古代哲學。拿來孝敬公公,操縱嬪妃,效果都很不錯。所以越來越奉為圭臬。她甚至寫過書,隔空筆戰東漢馬皇后。學問對她來說是好的,是有趣的,是可以信任的。

那值得慶幸的就是,導出的結果也是好的。

這未必是出於偶然。

在太子之爭的期間,其實長孫氏確實接觸到一個飽學之士。他們一起謀劃了各種應對。

但最令我好奇的是,長孫氏的知識,是因此活了起來?還是因此被鎖在「漢人固有思想」的房子裡。

武德九年,李世民被太子派激烈攻擊,身邊的謀士皆遭驅斥,武將們也紛紛受到了太子陣營的邀請。這個時候,房玄齡跟杜如晦換上了道士服,潛入秦王府,繼續為李世民規劃反敗為勝之謀。

很正常的英雄故事中,卻有一段不尋常的記錄。而且不是史書作者自己想的,這記錄來自於褚遂良的上書。公文啦。

「及九年之際,機臨事迫,身被斥逐,闕於謨謀,猶服道士之衣,與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於臣節,自無所負。」

不就一樣的故事?哪裡不尋常?杜如晦傳在這一段的描述上,就不曾提到文德皇后。

事實上,褚遂良這封上書,是因為房玄齡被李世民免職,為了求情而寫。我本來以為是晚年之事,才注意到,文德皇后同樣幫房玄齡求過情。而且根據文德皇后傳,事情發生在長孫氏病危的時候。這是其他地方都沒記的時間點:在長孫皇后病逝前的八個月前,左僕射、魏國公房玄齡才加開府儀同三司。

左右僕射在唐朝就是左右丞相的等級了,以前只是副的。

為啥改?因為沒人可以當尚書令了。

「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

很正常?其實一點都不正常。

北朝的繼承原則上,太子基本要當過尚書令,才能成為皇帝的。這套邏輯跟堯命舜攝政,舜命禹治水是一樣的。對,如果是北朝文化,當尚書令的李世民本應該是太子。但李淵一開始就刻意把太子跟尚書令切開,繼而造成後來的太子之爭,其實在文化面上早就預告了。

上次聊過,北與東的力量支持李世民,西與南的力量支持李淵--這是唐初的基本盤。

李世民最終翻盤的關鍵,講白了就是南人再回歸。當李孝恭又一次「收復大江南北」,事情就回到楊廣平陳那一刻。

對不起,讓我們回來。

左右僕射雖然是實質上的宰相,但在官品上僅僅是「從二品」,也就是唐朝18個等級中的第四。開府儀同三司則是從一品,意思是李世民一口氣幫房玄齡升了兩階:這不是低階,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一分之差決定你上建中北一還是師大附中。

(對不起我老人家,那是三十年前的事情)

結果半年左右,房玄齡就因為「微譴」回家吃自己了。我目前還找不到任何地方有說原因。

總之,長孫皇后就跟李世民說:「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漏洩,非有大故,願勿棄之。又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

整段太長,先拿一半。後面是講她自己的喪事要如何辦理。那你也可以看到,這段後半又是在講長孫一族不可重用,這個她從當上皇后講了八年的事情。

而房玄齡的事情,就是長孫皇后遺言中最重要的一段。

我現在對這種東西直覺反應很快了,基本上《新唐書》的古文言寫法也會抓那個重點。

「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願勿置也。」

機密都在房玄齡身上。

不過我還是喜歡多一點的《舊唐書》,那會更凸顯出「房玄齡到目前都還沒有爆過料」。也就是「房玄齡還願意跟你和好」的意思。少了這段,就少了長孫皇后細心的那個面向。

長孫皇后給李世民生了三個兒子,四個女兒。

通常來說,民俗意見,第一胎生兒子的話,長得會像媽媽多點;如果是女兒就會像爸爸。第二胎之後就沒甚麼規律可言。

李世民夫妻的長子李承乾是「丰姿峻嶷」,那大概可以推測長孫皇后的五官比較立體,輪廓較深,整個還很有鮮卑血統在。

文德皇后傳中,就有兩個關於太子李承乾跟一個長女長樂公主的小故事。

一是說,太子的乳母曾經跟皇后申請一些東宮的器物,但長孫皇后表示:「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憂少於器物也!」

其實長孫皇后自己本身也是節儉的性格。

又後來,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開始生病,一直好不起來,大兒子就想了個點子:沖喜。

李承乾跟媽媽表示,我想要去請皇上大赦囚徒,改讓他們去當道士做沙門,佛祖神明一定會給我們福報的。

這十六七歲的太子,觀念還跟你家隔壁老先生差不多。別說我們聽不下去,他媽都聽不下去。

長孫皇后說:「生死有命,如果修福能延壽,我平常是做了甚麼壞事嗎?如果沒有,又要怎麼求福?」

後面原文奉上,比較麻煩:「赦者,國之大事;佛道者,示存異方之教耳,非惟政體靡弊,又是上所不為,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

如果簡單整體解釋,就是說赦免跟以佛道教來解決這件事,是只有衰敗的國家跟帝王才會做的。

那太子李承乾只好答應媽媽不去給爸爸搗亂啊,不過,他一轉頭,就把事情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略一思索,也轉告了李世民,把這個議題在朝廷上提出來討論。群臣都表示可以做啊,皇后很重要嘛。

但李世民執行前,長孫皇后就聽說了,再次要求不可。

這件事情背後想想都挺複雜的,首先應該說,長孫皇后很明白佛道之爭並沒有被平息下來,所以她極力反對涉及這兩個宗派。且實際上,大臣們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派,也有打算趁這個機會再爭一下誰是老大,誰能救皇后。

第二個是,搭配長孫皇后的遺言,你會發現其實李世民一家對於房玄齡的信任,都是非常非常高的。而房玄齡也並非真的「無一言漏洩」,他就是會依據自己的判斷來解決事情。

也就是說,不論唐太宗,太子李承乾,或是長孫皇后,真正信賴著的,就是房玄齡的判斷。

對長孫皇后而言,房玄齡就是那個唯一的「老師」。

但唐太宗可不是。

當李世民要籌辦長女長樂公主嫁妝時,本來打算特別加倍處理。但李世民更重要的那個老師,就出來阻止了。

除了魏徵還會有誰呢?

長孫皇后聽聞李世民轉述了魏徵的言語,長嘆一聲:「你一直很重用魏徵,我起初還不知道是甚麼緣故。我跟你結髮多年,以禮相待,情義深重,我尚且要看你臉色說話。魏徵只是臣子,卻敢以義之所在勸阻你的情緒衝動,可說是『正直社稷之臣』。忠言總是逆耳,皇上往後如能多參詳魏徵的話,那就是天下之大幸了。」

很有趣的是,雖然李世民即位後就開始重用魏徵,但也就到長孫皇后重病開始,魏徵傳才出現李世民鬧脾氣被魏徵勸諫,而且乖乖聽從的記錄喔。

呃,或許魏徵不只是老師,更是李世民的「老婆」吧。

長孫皇后的故事,大概到這邊介紹完了。她對於李世民的影響力,並不比獨孤皇后對楊堅來得低。但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相處,看起來就愉快得多了。

至少長孫皇后沒有站到台前來議政。

作為唐朝第一個實質皇后,長孫氏的行為無疑是表率。以前有獨孤後有武后的狀況來說,長孫皇后明顯想要導正這個風氣。

這樣的想法,定是源於她讀過的書,她經歷過的後宮鬥爭:那些人不只是爭寵愛,其實更爭權位與執政。

還有她的老師房玄齡。

五胡入華到了這裡,走完整整三百年。胡漢之分?其實我看依然戰得很兇。

長孫氏以毫不遮掩胡人身分的立場,帶著漢人的知識,走上一條新的道路。她不是要比漢人更漢人,而是要做得比漢人更好。

大一統帝國的誕生,說穿了就是「衝突」與「合作」。

七國征戰,所以有秦。

胡漢衝突,於是有隋。

然後……

七國合作,所以有漢。

胡漢合作,於是有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