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5 奧斯卡國際電影巡禮] The Devil's Bath 惡魔的洗禮 (奧地利)

我時常認為拍恐怖電影有兩個目的,要麼就是提供官能刺激給觀眾;要麼就是要將世上真實發生過,駭人聽聞的事情呈現在世人眼前,猶其是古時民智未開,今日我們知道要如何處理的事情,在昔日可能會以你難以想像的方式解決,而且往往被煙沒於正史之下。


來自奧地利導演組合Veronika Franz 和 Severin Fiala 的新作「惡魔的洗禮 The Devil's Bath」,就用他們擅長的恐怖片方式,帶給我們一段在18世紀歐洲一段不為人熟知的悲劇。


(提示:本文涉及自殺題材,敬請斟酌閱讀。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香港讀者如須協助或協助有需要人士,請按連結致電求助熱線;台灣讀者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福部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故事簡介


在1750年代的奧地利山區,對信仰非常虔誠、心性單純的少女Agnes得嘗所願,嫁給漁民Wolf,一心打算為他一家開枝散葉。但很快這個期望就落空:Wolf 的心思似乎不在女性、控制慾強的家婆Gänglin又對她諸多刁難、而她亦無法適應村落的新生活,處處諸遭人排擠。四方八面的壓力、日趨嚴冬的山村、漫無止境的長夜,令Agnes身心反應逐漸異常,猶如遭到魔鬼的洗禮一樣,使她逐步走向無可挽回的終局……


影壇少見的導演組合


提到雙人導演組合,多數情況下都是兄弟姊妹或夫妻關係,亦有機會純屬工作伙伴。但 Veronika Franz (1965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和 Severin Fiala (1985年生於奧地利Horn)的關係就很少見--兩人分別是另一奧地利導演,憑入圍歐洲三大影展的「天堂三部曲 Paradies (2012)」、2022年的兄弟作「廢老浪蕩兒(港) /情聖沒有淡季(台) Rimini」及「斯巴達男童樂園(港) Sparta」等為人熟悉的Ulrich Seidl的妻子和外甥。



Veronika起初是在奧地利德語報章「Kurier」撰寫電影報導及影評,自1997年起就一直與Ulrich Seidl共同創作,一起編寫劇本至今,亦有擔任監製及助導工作。和一般職場夫婦一樣,由於經常要出外參與影展活動,他們需要有人在家幫忙照顧兩個孩子;於是他們想到了同樣喜歡電影,而又住得不遠(約一小時左右車程)的外甥Severin。


Severin每逢週末就會到Veronika 家做保姆,而報酬就是任意租借鄰近影帶店的電影--對於當時才14歲,但已經把老家影帶店的所有片子都看過的Severin來說,條件著實相當吸引,於是每次都會租12至15部片看到通宵達旦。有時Veronika完成活動回家,會瞭解一下Severin在看甚麼--有趣的是雖然兩人年齡相距20年,但卻同樣熱愛恐怖電影。


後來Severin入讀奧地利電影學院,並在2009年與Ulrike Putzer合導短片「Elefantenhaut (Elphant Skin)」。一次偶然的機會,Severin和Veronika認識到年輕時多次同大導Wim Wenders、R.W. Fassbinder合作獲獎無數,後來亦執導大量同志電影的奧地利傳奇影人Peter Kern (1949-2015),並製作了關於他的紀錄片


Peter Kern以脾氣古怪難以相處見稱,兩人拍攝時亦相當不容易,作為排解壓力的方式,他們開始創作了首部劇情片「媽咪早抖(港) /晚安媽咪(台) Goodnight Mommy」的劇本--故事啟發自幫家庭主婦大變身的真人Show節目,講述一個母親完成整容手術後回家,但一對孖生兒子卻懷疑她是由他人假扮,於是用盡各種殘忍方法向「母親」逼供。


電影很快就以令人不寒而慄的氣氛,以及偏鋒的親子關係征服了恐怖片影迷的心,在國內電影獎贏得最佳電影、導演、攝影等5個獎項,更獲選代表奧地利出戰2014年(第8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他們更被荷里活看見,不單止買下版權重拍(由Naomi Watts主演並於2022年9月上架 Amazon Prime Video),更獲邀拍攝首部英語片「恐怖屋(港) /防不信房(台) The Lodge (2020年)」。


講述一對經歷母親自殺的兄妹(Jaeden Martell及Lia McHugh飾)被逼與即將成為他們繼母的Grace 共渡聖誕,於是打算裝神弄鬼恐嚇她,怎料一發不可收拾,更激起Grace曾經身為邪教教主女兒的傷痕。兩位導演成功克服了外國導演製作美國電影時的水土不服,作品獲得正面評價,更有指是主角Riley Keough的最佳演出,可惜電影上畫不久就遇上武肺疫情爆發,影響了聲勢。


值得一提,雖然拍的是恐怖類型片,但無論是劇本創作或者實際拍攝,他們都隱約秉承了Ulrich Seidl兼具紀實及偏鋒劇情的風格--Severin年輕時曾在紅十字會擔任義務急救員,在「媽咪早抖」中就邀請了兩位負責籌款的前同事在片中客串,到主角一家募捐;到「恐怖屋」他們更把Riley的爸爸找來飾演Grace的邪教教主父親。


「惡魔的洗禮」的創作原起,也是從一段鮮為人知的真實歐洲史開始的。

駭人聽聞的歐洲黑歷史


自殺,在基督宗教中一直是個難以處理的信仰問題。


上主在十戒中訂明 : 「不可殺人。(出埃及記20章13節)」雖然此戒命應被理解為「不可謀殺他人」,但傳統認為生命乃是上主的恩賜,自殺作為剝奪生命的行為,理應視為一種罪;而在16-17世紀,教會影響力仍然巨大的歐洲,自殺更被認為是一種無法赦免,會永遠失去救恩的罪--因為自殺者連去教堂找神父告解認罪的機會和時間都沒有。


那時已經有不少生活苦不堪言的人打算一死了之,但信仰告訴他們自殺只是通往地獄的捷徑。但竟然有打算自殺的人想出一條「妙計」:

//不用殺死自己,只要犯下足以致死的罪然後自首,再由他人執行死刑就好--在死刑前還有神父可以進行告解呢。//

於是愈來愈多人選擇用這種方式結束生命;不少城市要立法將死刑變得更殘酷,甚至反過來廢除死刑去歇止風潮;直到19世紀初這現象才慢慢止息。

「惡魔的洗禮」劇照。當時的人相信死刑犯的遺體可以保平安,於是爭相輪候一份。


美國歷史學家Kathy Stuart留意到這個法律漏洞,稱其為「代理自殺(suicide by proxy)」,更寫下論文研究這風潮在1612至1839年間神聖羅馬帝國 (即德國及奧地利前身)的情況--她發現手上數以百計的案例中,有3份2都是女性。後來老牌Podcast "This American Life" 要製作一集關於「法律漏洞」的節目,並邀請Kathy分享了這個故事。


剛巧Severin和Veronika收聽了這集,對這一段從未聽過的黑歷史大為震驚,於是主動聯絡Kathy,並獲翻閱她所收集「自殺者」們受審時的證詞。當中他們發現一位來自今日「上奧地利州(Upper Austria)」,且三度受審的婦女證詞,並被裡邊繪影繪聲的慘況打動,於是就以此為中心開始創作故事。


至於這些婦女犯下了甚麼「足以致死的罪」呢?由於牽涉劇情重心,這裡就按下不表了,但建議你可以收聽該集"This American Life"瞭解更多。


還原「真實」的18世紀


「惡魔的洗禮」延續兩位導演的驚悚與紀實的元素--本來他們打算拍成法庭戲,但案例中的女性們所表達的內心掙扎實在強烈,令他們覺得要用畫面將她們的切身處地的感受呈現出來--一個冷漠不和諧的家庭;一個格格不入,令人喘息的奧地利鄉郊村落;一個蠻荒迷信,就算學富五車的神職人員都要屈從於風俗的漁農社會。


開機之前他們請來三位歷史學家,試圖瞭解1750年代的上奧地利的民俗生活,但發現原來相關的紀錄相當少,他們唯有參照僅存的紀錄及習俗,加上一些他們在意的現代元素去創作--畢竟每個年代都會有人無法適應社會制約而出了狀況的人,只是現代人知道是精神健康有問題,而古時就會以為他/她遭惡魔施洗/浸罷了--這正是片名的來源。


兩位導演去到上奧地利林區找到一些已經荒廢數十甚至數百年的木屋,並於冬天進行拍攝,營造出荒涼的感覺;又設計村落以捕獲鯉魚為業,這技藝已在奧地利流傳超過700年,更找來真正的漁夫擔任臨時演員;飾演Agnes丈夫(David Scheid)及奶奶(Maria Hofstätter)的演員事前到農村體驗;劇組更製作出古代農村俚語小冊子,供演員練習。


為求視覺上更有真實感,Severin和Veronika找來「媽咪早抖」的攝影師Martin Gschlacht再次合作,使用天然光和35mm菲林進行拍攝;同時間又延續前作的風格,除了一些血淋淋又Creepy的畫面,有時亦刻意不拍清楚角色的面貌--他們經常以將人面畫至扭曲的愛爾蘭畫家Francis Bacon作品為參考。


「惡魔的洗禮」劇照。


最後,他們邀請實驗音樂女歌手 Soap&Skin 幫忙製作配樂,卻意外為電影找到女主角--本名Anja Plaschg的Soap&Skin,她的人生正好和Agnes有所共鳴。


能演擅唱的女主角

Soap&Skin aka Anja Plaschg。



現年34歲的Anja出身自奧地利東南部的農村,自小學習各種樂器,到14歲左右開始對電子音樂產生興趣,甚至曾被稱為「神童」(果然是奧地利哈哈)。雖然未有接受完整高等教育(兩度中途輟學),但幸好天賦仍被看見,18歲的時候就獲選中參與以德國傳奇女歌手Nico為題材的音樂劇"Nico - Sphinx aus Eis"。


Soap&Skin於2009年發表首張專輯「Lovetune for Vacuum」。好景不常,Anja爸爸於同一年因心臟病突然離世,令她陷入患上了抑鬱症,一度要住療養院;此事對她的音樂風格帶來不少影響,特別是2012年第二張專輯「Narrow」,漸漸有揉合古典同黑暗風格的實驗音樂。至今她已經發行了三張專輯,據知新碟亦即將登場。


此外她亦有涉足影視配樂,例如為Netelix德語劇「Dark」製作了主題曲「Goodbye」 ,此曲及後亦被美劇「絕命毒師 Breaking Bad」第四季選用;另一首單曲「Italy」就分別在「西西里離奇綁架 Sicilian Ghost Story」以及「束不住的茜茜皇后(港)/束縛(台) Corsage」出現。



Veronika當初覺得Soap&Skin音樂同電影風格吻合,於是請她為電影配樂,並將劇本寄給她,怎料她寫了一篇長長的回信,深度分享對Agnes這個角色的體會。兩位導演看過後發覺雖然沒有電影演出經驗,但Anja會是Agnes的合適人選,於是經過一年的深入接觸,決定大膽一試,邀請她參與演出。


不過兩位導演可能不知道,除了音樂劇,Anja亦曾經在3部電影中演出,包括2013年的德語電影「Stillleben」中飾演一名雛妓,此片正是2021年評價甚高的同志電影「羈不住的自由(港)/愛你讓我自由(台) Great Freedom」導演Sebastian Meise的處子作。


兩位導演為幫助Anja和眾演員入戲,選擇按劇情順序的方式拍攝;在現場調度時亦刻意改變用字,讓她更感真實。而她的表現比導演所期望的更專業--為適應拍攝地點的寒冷天氣,她事前已經開始浸冰水的訓練,到現場亦時常獨坐在火爐的外邊感受寒意;一場戲十幾二十Take都毫不介意,有些場面甚至會希望對手不用太拘謹。



「惡魔的洗禮」在今年柏林影展憑Martin Gschlacht的攝影獲得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在本年度的奧地利電影獎亦獲得最佳電影、女主配角、攝影、配樂等8個大獎。


自2012年「挑釁大師」Michael Heneke在2012年的「愛(港)/愛·慕(台) Amour」獲獎之後,奧地利代表就只有「羈不住的自由」和「束不住的茜茜皇后」成功入選Shortlist,兩片都與Soap&Skin有一定的因緣。「惡魔的洗禮」會否同樣獲得祝福,入選Shortlist甚至殺入最後5強呢?


奧地利奧斯卡參賽史


數據截至2023年(第96屆)

參賽次數: 47

首次參賽﹕1961年 (第34屆)

Shortlist : 2

  • 羈不住的自由(港)/愛你讓我自由(台) Great Freedom(2020,導演 : Sebastian Meise)
  • 束不住的茜茜皇后(港)/束縛(台) Corsage (2021,導演 : Marie Kreutzer)

提名:2

  • 38度-秋天前的維也納(台) '38 – Vienna Before the Fall (1986,導演:Wolfgang Glück)
  • 維也納復仇(台) Revanche (2008,導演 : Götz Spielmann)

獲獎:2

  • 偽術大師(港)/偽鈔風暴(台)The Counterfeiters (2007,導演 :Stefan Ruzowitzky)
  • (港)/愛·慕(台) Amour (2012,導演 : Michael Heneke,兼獲提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劇本)

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奧地利代表彙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Cinemanic 寰宇.瘋情.画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