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我破壞的問題發生

自我破壞其實不應該是自我破壞,因為他在保護你待在舒適圈(熟悉的環境),只是有時舒適圈外的東西反而對你更有幫助。

這一切的發現從我告訴自己的目標開始。

  • 不去看別人的眼神,只看我要做的事
  • 不多想別人的意圖
  • 不預設別人會對我做出什麼反應

我的專注力常常分享給擔心他人的反應



運用意志力去克服的不足

我也發現雖然可以刻意不去多看、多想、不預設,也可以達到專注力理想的效果,只是續航力便變得很差,因為能量分了許多到「克服它」,這是運用了大腦中的第二系統而不是像處理直覺或習慣的第一系統。*第一系統:自動運作,毫不費力就能產生印象與感覺。第二系統:有意識、理性的自我,一步一步地建構思想。

在過程中會感覺到次次的阻礙,有時無法克制地想和誰對上眼,確認對方看自己的眼神,想暫停所做的事轉去和朋友分享,希望可以聽見對方說我覺得你很棒,而這時的克制自己不要去想,只是一再的想要凌駕於問題之上,卻沒有真正的解決它。


發現核心需求—書籍《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分享

最近剛好閱讀到的《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中,幫助我看見自己的核心渴求

當我層層剝開自己對每一件事情背後的動機。為何我不斷告訴自己不要去多想別人的想法,不要去預設?因為我希望對方對我的評價是好的,所以我透過預設對方的想法幫我判斷我的行為正不正確。

我判斷我的核心渴求就是—希望從他人身上得到肯定與支持,核心渴求實際上是對核心需求的掩飾,你的核心需求正好與核心渴求相反。因此我的核心需求就是—從自己身上得到肯定。

你越少滿足自己的核心需求,你的核心渴求症狀就會越「吵鬧」

書中告訴我們對於想要「克服它」的情況,反而是要開始提出正確的問題

  • 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 關於我正在嘗試採取的行動,這種感覺試圖告訴我什麼?
  • 這當中有什麼我需要去學習的嗎?
  • 我現在需要做些什麼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的動機是想要過不同的、更好的生活時,你會發現很多阻力都會消失,因為你被一種比恐懼更強大的願景所推動

自我破壞的些許原因

有時的成長讓人覺得也許這樣已經足夠了,但我覺得不論是哪種成長,成長就是像肌肉一般,如果不訓練、不維持,有一天他會回去原廠設定。

而我們的原廠設定來自於天生的性格、兒時的成長環境,就算覺得讀書和思考已成習慣,而不去刻意維持的話,新的壞習慣便會隨著環境而養成。

這時也許就會發現一種循環,辛苦的養成了好的的習慣、好的狀態,再讓自己怠惰,再重新養成……。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破壞呢?

以下舉例三個書中提到的常見自我破壞模式:

重起爐灶心態

不允許自己綻放,只是安逸地享受發芽的過程。

通常源於自己沒有辦法用合情合理的方式來處理壓力,或是掙扎於不知道衝突如何解決。將注意力從真正的問題轉移到其他地方的方法。

  • 解決方法:可以擬定使自己蓬勃發展的計畫,明白合理的連結對自己來說該是什麼樣子。

評斷他人

我們對於他人的評斷,成為自己的枷鎖。

如果我們不喜歡那種自己沒有別人成功的感覺時,可能會試圖在他身上找到缺點,如果每次遇到必自己成功的人都這麼做的話,每當我們在為改善生活而付出時,就會產生抗拒心態。

  • 解決方法:如果看到對方擁有某種你想要的東西,那就恭喜他們。考慮到自己其實沒有看到全貌,也不了解來龍去脈

大題小作

試圖讓自己不顯得令人印象深刻,試圖讓自己沒有成功的感覺,害怕自己已經達到「巔峰」。

「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等等的成語也許已經刻在心中,使得我們每次好事發生後便憂心忡忡,或是身體僵硬,例如:剛被稱讚馬上就搞砸、得到讚美也看似不在乎或表示抗拒。

  • 解決方法:相信情況變得更好,絕非情況將要變壞的節奏。相信如果生命中某一部分取得好的發展,那麼這樣的進展與將對其他方面帶來正面影響。

結語

時常都會在打字或閱讀中,發現自己也沒發現的自己,雖然不是每個文字組合都很完美,或是可以運用,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滿足與小小的突破,我覺得自己很棒,雖然還沒養成每天的習慣,但依然持續的在做,也謝謝你們看到這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