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踏青步道】我們從何而來 | 台南美術館 | 二館建築 | 一樓 | 台南漫步

坦白說,我對這個展覽並沒有太大的親切感,主要原因是展覽的形式並不是我所偏愛的類型。不過,現今許多展覽都是這樣,它們往往讓人需要深思背後的故事與概念。

這次的展覽似乎就是這樣的例子。我走進展覽,入口面前是一堆文字,似乎邀請我去閱讀、去理解,只有讀完後才能抓住它試圖傳達的主題。展覽的主題顯得有些奇特——它詢問「我們從何而來?」。這個問題讓我不禁問自己:「我們不就是生來便在這個土地上,生活在這裡的人嗎?從哪裡來,或者要到哪裡去,真的這麼重要嗎?」

這是一個大型的環繞音展,呈現出曾文溪的環景樣貌。雖然有些訊息略顯破碎,但它似乎在告訴我們,除了我們肉眼所見的風景外,還有一條像水龍般的力量在其中流動。這條水龍象徵著不僅僅是靜止的景色,而是一種潛藏的動態力量。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其他河流,例如大漢溪、大甲溪,甚至大安溪。這些河流都同樣具備如此的象徵力量。透過展覽的圖像表現,事實上,它希望喚醒我們對這片土地的認知,讓我們不僅僅是居住在這裡,而是能夠更深刻地與這片土地建立關聯。這種關聯不僅是認知上的,更應該是出於對自然環境的關注、懷疑、警覺與關懷。


在觀看這個展覽之前,我們必須先經過一道類似屏風的裝置,才能進入展廳內部。這或許象徵著我們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台灣的山林。它展示了山林的年輪和無數情境,讓我們去體驗、去感受,彷彿穿越叢林,看到一個平時不曾注意、也甚少關心的世界。

展覽讓我想起,這片山林其實就像我們的母親,滋養著土地上的所有生物。雖然這片大自然不會說話,但它的存在和氣息帶給我一種無形的壓力,好像在默默要求我去理解、去關心。這讓我不禁反思,為什麼我要關注這些?為什麼我需要如此誠實地去面對這些問題?


展覽裡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裝置,這是一個由機器組成的裝置。這讓我深深反思,我們的資源已經被過度消耗,變成了這樣的發行。 這些現在被重新組合,成為藝術品的樣子。要學會愛護和長期保護這些資源?


這個空間純粹是由一個裝置藝術構成。我認為它想表達的可能是,河流所受到的污染和殘留物被收集起來,然後被重新組合成一件藝術品。這些材料中包括木頭、石頭等,總之,它們呈現出的是一種對我們應如何善待自然的真實反思。


總算讓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畫作。這是由何肇衢老師創作的台灣風景畫。我不確定畫中的具體地點,但明顯能感受到那是台灣鄉村的景色。畫中展現了一片片的橫紋,似乎象徵著我們美麗的自然景觀和農田,層層疊疊地推演至遙遠的山邊。老師的技藝確實獨具匠心,能夠如此優雅地呈現出這些景色。我非常喜歡這幅畫作,它真正打動了我。


這又是一件裝飾藝術作品,它由各式各樣的舊物品組成,看起來像是一雙帆船,背後卻有燈光照射。這件作品試圖表達某種意義,但我對它的欣賞並不深刻。雖然我能夠辨識出作品的構造,但感覺自己對它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


這個展覽展示了由大量廢棄物組成的藝術作品,試圖向我們傳遞減碳和減少塑膠使用的理念。然而,現實中這些塑膠廢料依然無法消失。儘管展覽的初衷是良好的,但實現這些目標卻非常困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普普文創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