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論語漫讀(103):中庸之道—剪除個性以符合禮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第六)


 孔子說:『中庸這種德道品質,到達了極致。但人們缺乏這種品德很久了。』   

 

『中』是適中的意思,『庸』是平常的意思,就是說話做事要恰到好處,按慣常的方式來。

 

中庸是儒家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論語》中倒沒有多少涉及。《論語》中,只此一處使用了中庸這個詞語。可能還有些話體現了中庸思想,如『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第三)。

但儒家後來極為重視和推崇中庸。專門有篇名為《中庸》的文章,據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寫,收錄在儒家經典《禮記》中。《中庸》對孔子的中庸思想大肆鋪陳和演繹。到了宋朝,朱熹又對《中庸》作了詳盡注解,他極為推崇中庸思想,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相當於『老四篇』了。以至於後來,包括《中庸》的四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指定教材,對鞏固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子思《中庸》在開頭總攬全篇,對中庸思想進行提綱挈領的闡述。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子思認識到人的性情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是天生的。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勇敢,有的膽怯;有的莽撞,有的謹慎。所以說『天命謂之性』。今天通過遺傳學和人格心理學,我們知道人的性情確實主要取決於遺傳,其次取決於幼年的成長經歷。

 

『率性之謂道』。朱熹將『率』注解為依循,理解為依著自己的天性去做人做事,後人也都沿用他的說法。但與下文邏輯上不通,也違反儒家的一貫主張。儒家肯定不會主張人們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我以為,這裡『率』理解為其本義通順些。率的本義是捕鳥的絲網,『率,捕鳥畢也』(《說文解字》)。子思將人的天性喻為鳥,鳥當然想自由飛翔。但不能由著它,而要給它一個限制,用道來限制天性。所以『率性謂之道』。那麼道由誰來制定呢?不言而喻,子思認為應該由聖人來制定,由聖人來『修道』進而教化天下。『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易經·觀》,所以『修道謂之教』。

 

下面吧拉吧拉,總的意思是說,聖人之道片刻也不能偏離,君子即使獨處,也要遵守,不可得意忘形。子思的思路是,如果獨處的時候,你不遵守中庸之道,比如說一個人的時候就大吼大叫,大哭大笑,那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就可能失控。如果你獨處時也能守道,那就萬無一失了。就是說要讓守道成為自覺自願的事,『內化於心,外化於形』。

 

子思這裡的『中』是『內』的意思。『喜怒哀樂之未發』,就是將情緒和意見藏在心裡面,不表露出來。這種情況,儒家是許可的;但並不是最好的情境,『和』才是更高的層次。儒家還是主張要表露出來,但必須得符合儒家的道,『發而皆中節』;而強烈反對激烈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意見,或做出極端的舉動。因為這往往會冒犯儒家禮的規範。『中』是天下的大本,如果人人都做到『中』,那天下就太平了;『和』是天下的大道,如果人人都做到了『和』,那天下就是和諧盛世。『中』只能求穩定,『和』才能即穩定又發展。不中又不和就不能求穩定。致中和,天地,引伸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才能各得其位各司其職,萬物才得生生不息。

 

子思先扯出一個『中和』的概念,下面就直接跳到中庸。沒有解釋『中和』和『中庸』是什麼關係。朱熹解釋到,『文雖不屬,而意實相承也。變和言庸者,遊氏曰:「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 他說中庸的『中』,包括了子思所說的『中和』。這個似乎解釋得通。中庸等於在『中和』之上再加上個庸。庸強調『中和』實際上是一種平常的狀態,是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的表現,通常和慣常就是如此。但總有少數人由於天性比較張狂,或者打小沒受到教化,比較野,就會口出狂言,目無師長。儒家強調中庸,主要是針對這些桀驁不馴之徒而言的。

 

那為什麼孔子又說,『中庸之為德也,民鮮久矣』呢?這跟孔子所處的時代有關。春秋之際,諸國為了富國強兵,法家當道,打破了原有的一些禮義規範,民眾也就不那麼安分,偏離了常態。而在儒家教化普遍施行的時代,中庸就是常態,少數個性張揚不服管教的就屬於『系統偏差』。

 

歸根結底,儒家推崇中庸,稱之為『至德』,把中庸看成是一勞永逸的法寶,是為了將性情張揚又倔強的人納入到禮的規範。儒家在推行禮的過程中,發現這種人最難搞。比如說,子路其實對儒家的禮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個性比較散漫的人對儒家的禮也很反感,但不像個性張揚的人那樣公然對抗。個性比較內向又拘謹的人,就比較容易接受與服從儒家的禮。為了讓所有人都遵循禮,就得從人的性情入手,讓他們從小就養成『懂禮貌守規矩』的習慣。大家都要一樣的規規矩矩,不得搞特殊化,壓制個性的發展。就像園丁打理苗圃,要將長得快的灌木,修剪得與其它灌木一樣整齊。當然,這不利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中庸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變得平庸,不能讓個人發揮出他的潛力和創造力,發展就陷入停滯。上千年的『中庸之道』,通過教化、篩選和傳承,遺傳上和文化上,就讓中國人越來越安分和守舊,在思想上和科技上缺乏創新。

 

但也不能說中庸就一無是處。拋棄上尊下卑的等級意識,在人格平等基礎之上,人與人的交往也要有一定的規範。現代個人修養也要求人能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這與中庸之道有相通之處。

 

2020年2月24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