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輪到我了!
趕在閉展最後一週抵達,出發前得知主辦單位終於「忍痛」停賣現場票,對於觀展品質多了幾分信心。畢竟這人氣旺到現場飲水機的水都不夠喝的藝術展,聽到的回饋除了那幾幅受歡迎的畫作外,最多的就是可怕人潮了!都不知道逛的是菜市場,還是古典藝術展?
身為一個上過藝術史、接受過美術訓練的人,我的看展經驗應該不算少,很能理解在台灣要讓民眾願意掏錢走進美術館欣賞畫作之不易。除了沒有這樣的習慣外,很多人直覺認為自己「看不懂」,沒說出口或沒有意識到的另一個原因是:欣賞藝術需要花時間。花時間慢慢體會美感、色調、筆觸、比例、平衡……而這在手機奪去我們專注度的現代,愈來愈不容易。
所以,有愈來愈多的展覽重點開始趨向「好不好拍」,找具聲量的KOL擺拍美照吸引觀眾,展覽的內容和品質不再是首要。也有許多展覽開始以「販售商品」為主,剛開始我還分辨不太出來,上鉤了幾次後漸漸敏銳。也可能是辦展單位愈來愈敢於展現商業性(大家都這樣,咱們就別再遮遮掩掩了吧),這樣很好,節省了各自的麻煩,交由觀眾各取所需。
而這檔《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真跡難得,更何況有不少人人都認識的大咖畫家,展前即颳起一陣討論旋風,限量1萬張的早鳥票驚人秒殺,各售票平台全都當機。加上展場未禁止拍照,人人無不搶拍名人畫作,這時候「看不懂」也沒關係,能上傳打卡不落人後才算跟上潮流。
相信就算沒到現場的人,也對幾個月來時不時被洗版的幾幅作品不陌生吧?螢幕上看不見的筆觸,可以用肉眼一筆一畫近距離觀賞,是最讓人感動、也是購票入場的最大收穫。可惜就算是停賣現場票的平日,依舊人山人海,難以自由、輕鬆地移動腳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真難想像未停賣的一週前,會是怎麼樣的災難現場?
儘管如此,觀展人群的素質比我預期地好!在現場志工舉著「安靜觀展」的牌子提醒下,多數都能小聲交談、甚至靜音,也能有耐心地排隊等待前人拍完看完。和導覽大聲公播送、遊客大呼小叫,就連顧展志工都大聲聊天的故宮相比,真是好太多了!但現場還是看到不少有趣畫面。
有些人儘管眼神渙散、狂打哈欠,還是堅持呆站在畫前等耳機裡的介紹播完。有些人則是輸人不輸陣地狂拍猛拍,若是動作迅速倒還好,偏偏有人還得擠到畫前,喊親朋好友幫忙和畫合照。無數隻眼睛盯著他,等他拍完,他不尷尬,我都替他捏了把冷汗。
另外,看畫除了近距離欣賞外,偶爾也得往後移動腳步,綜觀整幅。但在這樣連立足之地都快沒了的現場,讓出畫前搖滾區,眼前只會出現大票高舉相機的群眾,真是哭笑不得啊。
接著來說說畫作本身吧。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真的好會畫小天使啊!但吸引我注意的反倒是那造型似祭壇的畫框。〈書房中的聖傑洛姆〉據說是全展區最古老畫作,各區域凹凸分割,精準運用透視法,超有設計感!可惜無法久站畫前,一一欣賞畫家安排的細節。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見到「蛋彩畫」,蹲下來可以清楚見到輪廓線,好像還有些微高低差,散發獨特光芒。隨著年代推移,明顯看到繪畫技巧的進步,人物神情益發自然,平平是布料皺褶,初始僅用同色調的不同明度表現,到後來開始加入不同顏色,觀察和表現力大大提升。
到了17世紀巴洛克時期,范.戴克等身大小的人物畫,綾羅綢緞、皮革、金屬……各種材質都難不倒畫家。卡拉瓦喬更是在一只小小花瓶上,畫出玻璃的通透晶瑩、光線的反射折射,還看得見房間的倒影。
看多了貴族的炫富畫與過度寫實的描繪,更加欣賞林布蘭對於藝術的喜好與選擇。這位熱愛自畫像的畫家,在晚年的畫作中不帶濾鏡地誠實刻畫臉上的皺紋,並巧妙運用「林布蘭光線」,將不重要的部位隱藏在暗處,三、兩筆鬆鬆帶過。
「節制」說來簡單,做起來非常不容易!
好喜歡提香的胖女士,寬闊肩膀、圓潤手指,對著鏡頭自信微笑。整幅畫以下方石牆大膽切割明暗,還附上女士的側臉浮雕,是年輕畫家的的勇敢嘗試。
楊.斯汀則是以他獨特的幽默捕捉了即將犯罪的現場。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中,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互動,透過精心安排的肢體語言(女士護胸、正要掀裙的鹹豬手、輕佻神情、小指塞菸斗)、與散落一地的物品寓意(破掉的蛋、壯陽貽貝和高挺著棒狀物的鍋子),傳遞著隱而不宣的性暗示。
北方文藝復興的〈四元素:火、水〉太酷了!魚眼鏡頭塞進好多東西,除了宗教故事外,大面積展示了庶民生活的樣貌。澎湃程度好像當今流行的AI魔法師,下再多咒語,通通合起來生給你。
到了18世紀,好野人時興壯遊,就像現代人出國會寄張明信片回家一樣,當時的人則是厚工請人畫畫。這時的畫工已至頂尖,瞧那穿紅衣的小男孩臉頰之粉嫩、絨布反光之精巧。使用暗箱投影,精準描繪建築的卡納萊托,彷彿建築師用專業量尺畫出來似的。近處人物不用說,就連遠處的小人都能看出動作。雖然厲害,可我還是比較愛透納的奔放和光線。
不知道是年代還是材質的緣故,到了十九世紀的印象派展區,我才比較看得出筆觸。只能一層層薄塗的古老蛋彩不用說,就連17世紀的林布蘭自畫像,看起來也不明顯,就是顏料龜裂程度的差別而已。
這次的印象派蒐羅得很齊全,馬內、塞尚、莫內、雷諾瓦、高更、梵谷都來了。毫無疑問的,台灣觀眾熱愛的梵谷和莫內果然各佔一面牆,梵谷的厚塗小畫可愛宜人,莫內的巨幅《鳶尾花》顯然不是他最好的幾幅作品,甚至找不到簽名,很可能還沒畫完。熱愛女人與寫生的馬內,快筆捕捉住咖啡廳女仕回眸的一個瞬間,不著墨於立體光影,倒是扁平裝飾成一幅繽紛浮世繪。其他位名家多為小幅之作。不太熟悉的柯洛則是這個展區的驚喜,我好喜歡那幅色彩節制,僅以少數亮筆畫龍點睛,極富詩意的風景畫!
兩個小時逛完,雙腿疲乏,精神卻十分亢奮。能實地參與這場台灣藝術氣息高張的錯覺饗宴,還是很值得,畢竟一般人很難說飛就飛出國看展。但下次是不是可以實施更有效的人流管制,或是根本禁止攝影?限量早鳥票一人可買10張,也可能導致票被少數人壟斷,讓真正想看展的人被拒於門外。
「一座屬於大眾的博物館」是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期許,可惜這次的初體驗完全背道而馳。禁止喝水就算了,連臨時出場上廁所也不行,這實在過分了點吧?對於老人家、生育過的婦女、以及相關疾病的病人(如:需常補充水分的乾燥症患者)極不友善。
謝謝奇美博物館引進珍貴畫作,希望小小畫迷的聲音能被聽見🙏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
好的內容需要投注加倍的時間和精力,蘿蔔存活無法只靠陽光空氣水💦
邀請你認養一畝蘿蔔田,支持蘿蔔在創作之路成長茁壯🌱